浙江省農科院(310021) 胡 豹 郜海燕 吳偉杰

據統計測算,2021 年浙江省果蔬采后物流環節損耗率達17.5%~22.5%,損失量達502.39萬~637.35萬噸,相當于265.49萬~337.84萬畝地的產出。由此可見,冷鏈物流的發展與浙江作為生鮮食品生產和消費大省的需求還不匹配,存在較明顯的弱鏈、缺鏈、短鏈等問題,是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塊突出短板。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是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支撐農業轉型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內容。要樹立“保鮮止損、流通增效、科技支撐、數字賦能”的新型物流觀,找準核心問題與突出短板,謀劃和推動生鮮冷鏈物流“強鏈補鏈”與科技支撐,進一步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從枝頭到舌尖”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1)設施設備陳舊,物流裝備供給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存在短板 根據全省65 個縣(市、區)統計調查,全省現有冷庫容量僅487.01萬立方米,容積缺口達93.67 萬立方米;現有冷藏運輸車9 537 輛,遠未達到所需水平。全省冷庫容量居全國第8位,冷藏車自有量居全國第10位,兩者排名均居山東、江蘇、廣東、上海等沿海主要省市之后。此外,現有冷凍冷藏設施設備陳舊老化較嚴重,建成時間均在10 年以上,如杭州的冷庫庫區建成時間均有10~20 年,設備標準低、溫度不達標,已不能滿足現代商品冷鏈物流需求。
(2)技術含量偏低,全鏈信息化融合不緊,科技支撐存在短板當前浙江冷鏈物流保鮮工藝和技術方法水平滯后于行業發展。在產業鏈源頭,農產品保鮮影響因子與內在機理的研究還沒有突破。在運輸環節,大部分生鮮產品缺乏預冷技術,直接進冷庫冷藏,冷庫及冷鏈運輸車輛普遍只簡單分冷藏與冷凍兩個區,遠未實現精確溫度控制。冷鏈全鏈條由于缺少信息實時采集、動態監測,無法為精準管控提供支撐。冷鏈物流風險因子還無法精準識別,全鏈條的風險控制和預警也無法實現。盡管“浙冷鏈”“浙食鏈”等數智化平臺構建取得較大進展,但冷鏈物流產品監控和追溯范圍仍停留在局部地區,設施裝備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亟須提速。
(3)循環體系缺失,包裝降解難回收較普遍,綠色環保存在短板冷鏈物流企業為延長保溫時間,包裝材料主要選擇廉價隔熱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珍珠棉復鋁箔等,這部分包裝物,由于自身價值極低,難以被回收利用,但填埋處置需近百年才能降解,由此成為“白色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近3億個泡沫箱及10億個冰袋等耗材。雖然可降解的環保材料應用越來越多,但仍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環境友好且價格也友好的綠色包裝材料有待研發。此外,冷鏈物流包裝在消毒方面,還缺少行業公認的運作與檢測標準,冷鏈物流包裝循環共用模式推廣難度較大。
(4)服務監管薄弱,行業標準化專業化不強,標準規范存在短板 當前冷鏈物流“斷鏈”“偽冷鏈”等問題突出,與此相關的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較多。完善的制度規范和成熟的標準體系是促進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基礎,雖有《GB/T28577 冷鏈物流分類與基本要求》等標準,但多以建議性標準為主導,對企業的監督和約束存在空白,更缺少統一有效的強制性標準。特別是在溫度控制方法、冷鏈操作規范、冷藏冷凍食品衛生安全等方面,缺乏可參考和執行的標準?,F行冷鏈物流操作主要依靠參與主體的自覺行為,有較明顯的隨意性,個別主體為節省成本或提高效率而簡化或省略操作,給食品安全帶來一定隱患。
(5)區域結構失衡,供需不匹配不平衡較明顯,地區協同存在短板 浙江冷鏈產業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冷鏈運輸業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更新較快,冷藏運輸車較多,倉儲設施也多,如杭州、寧波、臺州和舟山4 市冷庫庫容733.3 萬m3,占全省庫容69.7%。相比之下,西部山區倉儲設施布局較少,冷藏車輛配置及保鮮技術落后。一些偏遠地區由于運輸車輛設施不完善,導致冷藏保鮮達不到要求,使生鮮農產品損耗嚴重,造成農民收入下降,進一步阻礙山區冷鏈物流業的發展。
(1)推進設施裝備迭代升級,加快冷鏈全過程基礎建設 一是扎實推進覆蓋生產、存儲、運輸及銷售整個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及基礎設施更新升級,重點推進農產品產地預冷設施、快遞網點冷鏈配套設施和冷鏈智能配送箱(柜)布局建設。二是積極推進冷鏈設施數字化改造,完善專業冷鏈物流信息平臺,通過區塊鏈、北斗等先進技術的加持,推動冷鏈基礎設施智慧化升級。三是完善冷鏈技術創新應用機制,打通高品質農產品上行通道和高品質消費品下行通道“雙通道”,推動城鄉冷鏈網絡雙向融合,優化生鮮食品供應鏈生態。
(2)實施科技創新賦能行動,強化物流全鏈條科技支撐 一是加強冷鏈物流前沿基礎和關鍵技術攻關,聚焦冷鏈物流相關領域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重點研究冷鏈物流過程功能營養物質保持及活性因子穩定技術,開發安全綠色高效的蓄冷和緩振減振包裝材料。二是研發多溫區蓄冷保溫、環境控濕控氣等風險因子阻控新技術,建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生鮮食品質量溯源、智能管控技術,構建從供給端到消費端的全供應鏈智慧冷鏈物流體系。三是在“尖兵”“領雁”等省重大攻關計劃項目中布局農產品保鮮因子與內在機理研究,以及冷鏈物流相關技術研發,從源頭提升生鮮冷鏈技術現代化水平。
(3)構建包裝循環經濟體系,打造環境友好型新一代物流 一是加強標準化、共享化冷鏈運輸裝備和技術的研發應用,支持冷鏈物流企業采用標準化冷藏集裝箱、周轉箱、可循環使用綠色環保的溫控包裝盒及蓄冷箱、蓄冷片等冷鏈標準化運載單元。二是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生鮮食品包裝物料產業,重視清潔處理和循環利用,推動冷鏈物流設備節能降耗,包裝材料綠色低碳,減少環境污染,走可持續綠色發展的冷鏈物流新路。
(4)完善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提升冷鏈現代化治理能力 一是引導高起點制訂省級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圍繞倉儲、加工、流通、包裝、運輸、裝卸和配送等環節,構建冷鏈物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體系,推動與全國冷鏈物流標準接軌。二是加強冷鏈物流行業協會(商會)治理能力建設,盡快出臺更加完善的冷鏈物流標準和行業規范,使冷鏈物流企業有統一標準可循。三是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對物流制度標準和行業規范執行的監督和落實,依托“浙冷鏈”“浙食鏈”等完善監管、溯源、檢測的全流程體系,推進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三化融合”,不斷提升冷鏈物流運營治理能力。
(5)建立區域協作合作模式,驅動物流全省域協同發展 一是把冷鏈物流節點建設作為支持山區26 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用地指標、節點布局、設施建設、財政補助等方面予以傾斜,推動冷鏈要素在全省均衡配置。二是把冷鏈物流列入新一輪“山海協作”的內容,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山區冷鏈物流技術升級,整合冷鏈供應鏈資源,推廣新型、綜合型物流服務模式。三是加快構建全省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在山區26 縣建設一批區域性冷鏈物流中心,建成以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核心、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和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為支撐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設施網絡,實現冷鏈物流全省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