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雨 蔡宗余 石煒琦 黃 敏 劉水花 盧健棋△
甘松藥用歷史悠久,是中國常用中藥材,別名又稱甘松香、香松、邦貝、苦彌哆等,為敗醬科植物甘松屬,中國存在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及匙葉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 2種,該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甘肅、西藏等地,多于春秋兩季采摘,取材一般為干燥的根及根莖。《本草匯言》首次記載甘松歸經:“入足太陰、陽明經”。《藥性易知》記載甘松:“辛、甘,微溫,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該藥性溫,味辛、甘,歸脾經、胃經,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等功效,外用可祛濕消腫。具有抗心律失常[1]、抗心肌缺血[2]、抗焦慮抑郁、抗氧化[3]、神經保護、改善血糖代謝[4]、抗炎[5]等藥理作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心系病、脾系病、腦系病等疾病[6],為進一步探索甘松的作用機制、臨床用藥,此文將對甘松的化學成分、作用機制及近年來的臨床應用現狀進行綜述。
國內外近年對甘松的研究及開發利用不斷深入,相關研究發現甘松的主要化學成分為萜類、黃酮類、揮發油、香豆素類、雜多糖類等[7,8]。張旭等[9]應用HPLC法從甘松中分離得到蒙花苷、熊果酸、二十八烷醇等化合物。耿曉萍等[10]應用水蒸氣蒸餾法鑒定甘松和匙葉甘松地下部分揮發油共同擁有11個成分,主要為水菖蒲烯、β-馬里烯等。武姣姣等[11]從不同產地甘松的揮發油中提取出馬兜鈴烯等化合物。余海清等[12]采用GC-MS技術分析甘松揮發油中所含化學成分主要有纈草酮、白菖烯等。張毅等[13]對甘松的根及根莖進行化學成分研究,共分離得到6個倍半萜、2個黃酮和1個三萜類化合物,含有甘松香酮、柚皮素、刺槐素、齊墩果酸等。鄧維先等[14]對甘松揮發油進行研究時,同樣發現了馬里烯、馬兜鈴烯、水菖蒲烯、甘松酮等有效成分。萜類化合物已被證明具有顯著的疾病預防治療作用,如抗心血管疾病、對氧化應激損傷的保護、抗炎、降血糖、神經保護等[15],萜類化合物也是甘松含量測定的指標成分,其中又以倍半萜類化合物為主,比如甘松新酮、馬兜鈴烯等。
2.1 心血管系統艾玉珍[16]將60只大鼠隨機分組并誘導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抑郁模型,證實甘松抗心律失常及抑郁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CaMKII/RYR2信號通路有關。曹明等[17]從離子通道水平探討甘松抗心律失常作用,甘松揮發油是一種多通道阻滯劑,可減少鈣離子內流及細胞內鈣超載,且同時作用于L型鈣通道開發和失活狀態,通過延長動作電位時間和有效不應期而發揮抗心律失常作用。簡鵬等[18]通過研究發現甘松新酮有促進恢復心功能,抑制心肌細胞鈣超載,改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功能,其機制可能是通過cAMP-PKA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產生作用。錢薇等[19]也進一步發現甘松新酮通過影響大鼠心室肌細胞鈉通道電流(INa)的動力學,來調控心室肌細胞鈉離子通道的激活、失活、恢復狀態,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不過該作用受濃度限制。楊濤等[20]探討甘松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結果顯示高劑量甘松揮發油可通過激活PI3K信號通路抑制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的開放, 保護缺血再灌注心臟,減少心肌損傷。甘松通過鈣通道阻滯劑、抑制炎癥、延長心肌細胞有效不應期等來改善缺血所致的心肌細胞損傷。血壓持續升高可致心肌細胞鈉電流密度增高,江春媛等[21]研究發現甘松揮發油不僅能抑制感覺神經損傷性鹽敏感高血壓心肌細胞的鈉離子內流,還通過這種機制在高血壓病發生時有效保護心臟。
2.2 神經系統李佳園等[22]通過實驗發現甘松可下調MAPK3、TNF-α、STAT3等靶蛋白,提高大鼠腦中多巴胺、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含量,抑制神經炎癥,緩解帕金森病及焦慮情緒。甘松對帕金森后期出現的異動癥也具有良好的療效,這與甘松增強大鼠TH和Nrf2表達,降低體內ROS的含量,抑制氧化應激反應有關[23]。王勝男[24]從細胞水平研究了甘松對6-OHDA誘導的SH-SY5Y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顯示甘松通過抑制線粒體凋亡,對神經細胞損傷產生明顯的保護作用。李琴[25]通過動物實驗觀察甘松新酮對中樞神經作用,提出甘松可能是通過cAMP、MAPK通路發揮鎮靜及抗抑郁的作用。武姣姣等[26]在考察甘松對小鼠行為絕望模型的影響中也進一步提出甘松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實驗性抑郁作用,可顯著降低小鼠懸尾不動和游泳不動時間。張韌等[27]在研究石甘散對戊四氮致癇大鼠海馬神經元的影響中發現甘松等藥具有與丙戊酸鈉相似的抗癲癇效應。
2.3 消化系統何躍等[28]經實驗發現甘松提取物不同部位不同劑量組合用藥具有良好的促腸運動功能,可能與甘松能增加胃腸運動協調性的機制相關,甘松還能有效預防乙醇所致的急性胃炎,對急性潰瘍的治療作用顯著,有抗菌消炎的藥理作用。楊帥等[29]還通過網絡藥理學及分子對接等發現甘松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通路來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炎。
2.4 內分泌系統袁代昌等[30]對擬高糖環境下體外培養的TCMK-1細胞加入不同劑量的甘松飲含藥血清,發現甘松飲既通過降低細胞內ROS及升高JC-1以減少細胞凋亡,還通過下調SGLT2、上調SIRT1激活SGLT2-SIRT1信號通路,促進TCMK-1細胞內的自噬,減輕腎臟損傷。袁玲等[31]將也發現回回甘松飲可下調足細胞中ROS、p38MAPK、TGF-β1、FN、ColⅠ的蛋白表達量,改善高糖誘導下足細胞的損傷而減輕腎損害,并將回回甘松飲含藥血清組和坎地沙坦含藥血清組的調控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5 其他盧靖等[32]同樣對甘松的抑菌效果進行觀察,發現甘松精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但有濃度依賴性。此外有研究表明甘松精油具有殺蟲作用[33]。
3.1 心律失常程愛芝[34]對三參甘松湯治療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縮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結果顯示使用三參甘松湯的治療組在室性期前收縮次數、平均心率、中醫證候積分等方面優于對照組。楊苓等[35]將104例室性期前收縮患者分為對照組(酒石酸美托洛爾片)和觀察組(酒石酸美托洛爾片聯合參松養心膠囊),結果也表明美托洛爾聯合參松養心膠囊可明顯改善室性期前收縮次數,且無不良反應增加。葛志強[36]將112例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西藥治療)和治療組(參松養心膠囊加常規治療),結果表明參松治療組患者在心律失常發作次數、癥狀改善等方面均優于單純西藥組,該研究還進一步發現參松養心膠囊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的功效。
3.2 抗炎 保護血管內皮李華等[37]對108例氣滯血瘀型心絞痛患者進行觀察,發現加用甘松復脈湯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血管活性物質NO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血管內皮受損指標TXB2、機體炎癥反應指標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甘松復脈湯能有效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血管內皮功能紊亂的情況,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血管壁炎癥反應,保護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管新生。對于動脈粥樣硬化這種慢性炎癥過程,臨床觀察發現甘松等藥物能夠減輕炎癥物質在血管局部的聚集,延緩炎癥反應,改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相關指標[38]。
3.3 降血糖畢然[39]收集120例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患者,隨機分2組,治療組予甘松降糖顆粒治療,對照組予以鹽酸二甲雙胍口服治療,結果顯示甘松降糖顆粒在降糖、調脂方面與鹽酸二甲雙胍片療效相當;治療組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胰島β細胞功能方面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組不良反應較輕,患者能自行緩解,對照組則需停藥后方可緩解。黨毓教授在治療中老年糖尿病前期的臨床經驗中,多選用甘松、黃精、山藥等,重視健脾益腎、祛瘀化痰,療效確切,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遠期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0]。
3.4 慢性胃炎劉志冬[41]通過觀察和胃止痛類中藥治療胃脘痛的療效發現,甘松與理氣活血類藥物搭配使用,對氣滯型胃脘痛的患者療效顯著。名老中醫溫啟宗認為甘松具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在臨床上常用該藥治療各型胃炎的胃脹,均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42]。
3.5 失眠 焦慮抑郁張斌霞教授臨床中治療不寐用藥時尤喜用甘松,脾胃是心腎相交樞紐,脾胃失樞,氣機逆亂是不寐重要致病因素,甘松性甘溫,能醒脾健胃、理氣開郁,有肝脾同調之功[43]。黃俊山教授總結長期臨床經驗,認為甘松有助肝氣疏泄、養心安神、開郁醒脾之功,在治療失眠方面重用甘松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44]。姚祖培教授[45]在冠心病伴心理障礙患者的治療中,多用雙心湯,其中取甘松芳香暢中、開郁醒脾作用,能增強疏肝理氣、怡情悅志之功效。
3.6 其他李巧彤等[46]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西藥聯合中藥石甘散(甘松、石菖蒲)治療原發性癲癇的療效優于單用西藥。馬大正主任在治療妊娠陰腫時取甘松配蒼術煎湯外洗臨床療效顯著[47]。
甘松藥性整體平和,治療疾病范圍廣泛,主要包含倍半萜類、黃酮類、揮發油等多種化學成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發揮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肌及血管內皮、抗氧化、抗炎、降壓等作用;在神經系統疾病方面有抗帕金森、抗焦慮抑郁、改善睡眠等作用;在消化系統疾病中有促腸胃運動、止痛、抗菌等作用;在內分泌疾病治療中有降糖、降脂、抑制細胞凋亡、保護腎臟等作用。甘松治療一些疾病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展現,如甘松治療心肌缺血、高血壓病的相關機制及臨床觀察較少,有待今后進一步探索,以更好為臨床用藥提供證據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