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筆者很榮幸入選為遼寧省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學員,該項目參照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執行標準,要求學員以各省市基地游學輪轉觀摩與自主學習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旨在挖掘和培養省內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筆者按照項目要求,通過1年多的認真學習,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學習心得體會,希望能夠給其他中醫藥從業者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學習參考,為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共同努力。
1.1 剖析道地藥材道地藥材是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質更優效更佳。筆者在遼寧基地學習了冷玉杰教授的遼寧省道地藥材鑒別及分布課程,在湖北基地學習了劉大會教授的湖北道地藥材種植實踐課程,對遼寧、湖北兩省的道地藥材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道地藥材有著地域性、質量特異性、人文性、科學性和經濟性等基本特征,其質量與人文因素、生物因素、環境因素密不可分。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王文全教授所作的道地藥材質量及其影響因素探析報告,以眾所周知的山東東阿阿膠、寧夏枸杞子、山西上黨的黨參等道地藥材為例,從歷史沿革生動地介紹了道地藥材的形成、發展和變遷,又以阿膠為例說明了藥材的基源演變(牛皮膠→阿膠)。道地藥材并不是受產地單一因素影響,其種植、栽培、采摘、加工等技術都會影響到藥材的質量,無論在哪一環節都應嚴格執行其相應的行業標準,才能做出道地藥材,醫生才能開出好藥,患者才能用到好藥。
1.2 揣摩中醫藥理論中醫藥是中國的瑰寶,其在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醫藥發展事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古代醫家行醫“醫藥不分家”[1],無不兼顧“醫”和“藥”,只是現代社會對于分工要求更細,中醫院校為了適應社會人才培養需要,區分了中醫專業和中藥專業。但是無論中醫師還是中藥師,在實際工作中都會發現兩者密不可分,筆者認為,只知醫而不知藥是謂無形,只知藥而不知醫是謂無神,形神兼備方得始終。全國各地的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基地也很重視包括經典理論在內的中醫藥理論傳承。
比如,湖北基地安排了國醫大師金世元授課,金老非常博學,一生致力于中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當中,不愧為“國藥泰斗”,金老講授的中成藥的合理使用課程可謂囊括了目前市面上和大多數醫院都在使用的中成藥,用簡潔又明了的語言直中“證”和“藥”相應的原則,強調中成藥的使用當以“證”為要,值得反復學習、琢磨。
再如,遼寧基地安排了全國名中醫張靜生教授和遼寧省名中醫張艷教授授課。一貫煎有滋陰疏肝之功效,是為治療肝腎陰虛、肝氣郁滯證的經典代表方劑,臨床應用也極為廣泛,在一貫煎的臨床應用的報道中,張靜生教授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將該方臨證加減應用講解得非常透徹。《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傷寒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可以說四大經典是中醫藥理論的根基,張艷教授的學好四大經典,辨識用好中藥課程從理論聯系實際、從經典引出中藥,在經典與中藥之間架設橋梁,讓筆者獲益匪淺。
此外,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基地的金銳老師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湯液經法體系的學術重現與臨床應用報道十分精彩,湯液經法體系是一個完整獨立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與《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相應,在臨床上無論是養生飲食指導還是遣方用藥該理論都有獨到之處,激起了廣大學員的濃厚學習興趣,也豐富了筆者的知識儲備。
1.3 提升中藥鑒定能力中藥鑒定是中藥特色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藥質量評價的重要環節,中藥質量決定臨床療效,甚至會影響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在湖北基地,筆者學習到了黃芪、全蝎、巴戟天、決明子、白附片、白芍、赤芍等藥物的考證與鑒別,這些都是臨床常用藥,中科院藥檢院張繼教授從藥物的分類、形態、結構、氣味和藥性等方面講解了這些藥物的考證與鑒別要點,使學員對這些中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也掌握了各自的鑒定要點。在遼寧基地,筆者學習到了人參、冬蟲夏草、冰片、鹿茸等名貴藥材的鑒定要點。比如冬蟲夏草主要注意與涼山蟲草相鑒別,冬蟲夏草子座密生多數子囊殼,基部陷入子座內,先端突出子座外,而偽品涼山蟲草子囊殼埋于子座內。名貴藥材、常用藥的鑒定,是藥師的基本功,也是日常工作中最常用到的技能,李亞秋教授把藥物特點及自己的工作經驗結合起來向學員傳授,這些經驗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在北京西苑醫院基地,筆者學習了劉春生教授所作的全草類中藥的鑒定報告,劉教授主要介紹了白花蛇舌草、白屈菜、北敗醬草、積雪草、金錢草等中藥的鑒別,講述了各自的定義、分類、形態、結構、氣味和藥性,重點從“看莖、找根、找葉、找果、看花、看種子”等幾個方面進行鑒別,語言通俗易懂、鑒別步驟明晰,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上只是此次游學的一個縮影,中藥鑒定能力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也需要筆者付出更多努力來不斷提升。
另外,關于培訓內容,全國各基地多安排的是傳統的鑒定方法以及人工鑒定的經驗傳承,而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中藥鑒定的內容則很少。隨著中國生物科技的發展,借助計算機、電鏡等現代設備來輔助中藥鑒定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比如利用掃描電鏡技術對浙貝母的鑒定[2]。中藥的傳統人工鑒定技術必須要傳承下去,但同時也希望各基地能夠安排一些有關現代鑒定技術的內容,讓學員們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識。這是筆者關于培訓內容的一些拙見。
1.4 學習中藥炮制技術中藥炮制技術是中藥特色技術的根基,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中藥炮制技術可以將中藥原材料進行炮制、加工,進行減毒增效,使中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中藥炮制方法日趨萎縮,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老藥工也是越來越少,使得該技術也面臨失傳的風險[3]。鑒于此,全國各培訓基地幾乎都設立了中藥炮制技術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供學員學習。漢派黑膏藥沿襲自國家級非遺“漢派彭銀亭中藥炮制技藝”,是利用現代技術和先進設備,經過多年的研究應用,不斷創新完善,包括輔料、工藝、去火毒法、裱褙材料等,都是在制作實踐和應用實踐中探索出的創新方法,充分體現了對中藥特色技術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筆者有幸在湖北基地聽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省代表性傳承人張義生老師講授的漢派黑膏藥的傳承與創新,使學員對“漢派彭銀亭中藥炮制技藝”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感嘆該技術的精妙和匠人的精神。為了提高中藥質量,近年來多地推行了中藥產地趁鮮加工政策,南京中醫藥大學陸兔林教授所作的中藥趁鮮加工探討報道解答了很多政策上、技術上的問題,介紹了為何中藥要趁鮮加工以及陸教授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讓學員進一步明確了中藥趁鮮加工的必要性以及學習到了一些趁鮮加工的技術。中藥炮制流派目前國內比較公認的包括京津幫、川幫、建昌幫、樟幫,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各自創造了獨特的加工炮制工具、輔料和工藝[4]。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筆者在第1學年錯過了某些基地年內的培訓,但通過查閱文獻了解到了上述派別在中藥炮制技術方面都很有造詣,比如樟幫有著自創的炮制工具,并且在炮制工藝、輔料、飲片標準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白芍飛上天,木通不見邊,陳皮一條線,半夏魚鱗片,肉桂薄肚片,黃柏骨牌片,甘草柳葉片,桂枝瓜子片”等標準也是獨樹一幟[5]。筆者決心在未來的游學里積極參加相關培訓,多看多學多實踐。
把游學所得知識結合自己單位實際情況,運用到工作當中來提升學員所在單位的中醫藥服務能力,也是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的一個宗旨。筆者所在單位目前尚無中藥院內制劑,希望能夠借鑒培訓班學到的相關知識和政策,與同事共同努力研發中藥院內制劑。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的鄭蕊老師所作的新政策下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研發及制劑室運營管理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方建國老師所作的中藥制劑發展歷程與新藥開發2個專題報道,詳細介紹了中藥制劑的發展歷程以及相關政策,指出制劑的研發和運營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政策來執行。鄭老師還解釋了中藥制劑注冊和備案的異同點,對“5年減免項目”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又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實例講述了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研發思路與要點以及中藥制劑室的運營與管理要點,增強了筆者研發中藥制劑的信心。另外,中藥膏方具有服用簡便、易儲存、攜帶方便等優勢,可以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近年來逐漸被大眾接受和喜愛。武漢市中醫院張義生教授講授的漢派黑膏藥的傳承與創新和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伊博文老師講授的中藥膏方的前世今生,介紹了傳統和現代膏方的制作工藝以及注意事項,筆者深受啟發,學以致用,對所在單位中藥膏方的應用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提高了本單位的中醫藥服務能力。
“傳承”二字,不僅要“承”還要“傳”。筆者有對所在單位學生的中醫教學任務,學生來源涵蓋了八年制、五年制、四年制以及留學生等各個層次,多年教學發現,西醫院校的中國學生以及外國留學生對于中醫藥的學習存在“有興趣但不濃,想學習但不得法”的特點。因為受學時數的限制,以往中藥部分教學主要以介紹各藥的功效和主治為主,內容略顯枯燥,中藥的來源、采摘、加工、炮制等有關中藥特色技術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對于上述內容還是很感興趣的。通過參加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項目,筆者耳濡目染了全國各地專家老師們的授課風采,也充實了自己的中醫藥理論知識,在目前進行的一些班級中藥教學中適當增加了中藥特色技術等能夠凸顯中醫藥文化歷史的內容,融入了培訓班里學到的精華,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筆者的教學水平,也起到了弘揚中醫藥文化的目的。
感謝中醫藥管理局提供的學習機會和各個培訓基地提供的學習平臺,通過這1年多來學習,筆者確實收獲不少,但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因為工作,游學基地參加的次數不是很多,比如因為疫情,基地游學多以線上參加為主,很多基地雖然加入了實踐的視頻課程,但在交流的實時性以及動手實踐操作性等方面還是稍顯不足,比如中醫藥信息化、現代化等方面的知識學習不夠等,這些需要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當中加以改進和克服。《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6]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7]等法規和政策的頒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的有關振興中醫藥事業的重要講話,都體現了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視。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藥從業者責無旁貸,當以中醫藥傳承為己任,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努力把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