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精精
腎結石是泌尿系結石中的主要類型, 患病機制尚未明確, 考慮與尿液pH 值、泌尿系炎癥、尿液的物理性質改變等均有關[1]。目前, 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手段為體外沖擊波碎石術, 是將結石擊碎, 使結石直徑減少, 進而使結石排出體外[2]。但結石能否順利排出受多種因素影響, 部分患者術后排石效果欠佳, 并伴有感染、疼痛等情況[3]。因此, 為促進結石排出, 臨床會在術后給予丁溴東莨菪堿或坦索羅辛, 但經臨床實踐發現, 單一用藥促排效果較差, 現為探究能否通過聯合用藥的方式提高治療效果, 特對2022 年1 月1 日~2023 年5 月31 日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0 例該疾病患者治療資料進行分析, 對其治療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 月1 日~2023 年5 月31 日在本院入院接受治療的70 例單發腎結石患者納入本研究,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試驗組, 每組35 例。對照組男20 例, 女15 例;年齡25~65 歲, 平均年齡(38.99±3.66)歲。試驗組男21 例, 女14 例;年齡26~67 歲, 平均年齡(39.02±3.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基本流程已上交至院倫理委員會, 在其批準下開展。參與研究的70 例患者均對本研究同意。
納入標準[4]:①與《腎臟病學》中該疾病診斷標準相符, 并滿足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指征;②對本研究涉及用藥耐受。排除標準[5]:①合并其他部位結石者;②存在腎臟功能異常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④伴有認知障礙者;⑤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后30 min 靜脈注射丁溴東莨菪堿注射液(萬邦德制藥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3021318, 規格:1 ml∶20 mg), 10 mg/次, 1 次/d, 連續給 藥1 周。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江西山香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213991, 規格:0.2 mg)治療, 口服, 1 次/d, 0.2 mg/次, 連續給藥1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根據影像學診斷結果以及腎絞痛等臨床癥狀進行臨床療效評定。顯效:影像學診斷無結石殘留, 腎絞痛等癥狀消失;有效:影像學診斷有少量結石殘留,腎絞痛等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6]。②對比兩組患者的結石排出時間、腎絞痛消失時間。③對比兩組患者的炎癥指標(TNF-α、CRP、IL-6)水平改善情況。④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射精異常、胃腸不適、頭暈)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 組間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試驗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結石排出時間、腎絞痛消失時間對比 治療后, 組間結石排出時間、腎絞痛消失時間對比, 試驗組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結石排出時間、腎絞痛消失時間對比( ±s, d)

表2 兩組患者結石排出時間、腎絞痛消失時間對比( ±s, d)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結石排出時間 腎絞痛消失時間對照組 35 13.66±2.33 10.55±0.78試驗組 35 8.31±9.76a 7.08±0.47a t 3.154 22.543 P 0.002 0.000
2.3 兩組炎癥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TNF-α、IL-6、CRP)水平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TNF-α、IL-6、CRP)水平對比, 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s)

表3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s)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TNF-α(ng/L) IL-6(n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58.83±4.23 53.36±3.76 35.76±3.23 29.77±2.77 57.44±4.33 48.92±3.44試驗組 35 58.85±4.25 43.25±3.15a 35.78±3.25 23.84±2.32a 57.47±4.37 39.88±3.19a t 0.020 12.194 0.026 9.710 0.029 11.400 P 0.984 0.000 0.980 0.000 0.977 0.000
2.4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治療后, 組間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血尿、惡心嘔吐、腹脹、腰腹絞痛均為腎結石的典型臨床表現, 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如未及時將結石去除, 會對組織造成損傷, 并會誘發其他部位出現結石[7]。目前, 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體外沖擊波碎石術, 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等優勢, 已基本取代傳統開放術式[8,9]。但由于該術式會對輸尿管平滑肌造成刺激, 誘發平滑肌黏膜受損、平滑肌痙攣以及水腫, 導致結石無法順利排出[10]。故為保障結石清除率, 術后輔助治療至關重要。
本研究表明, 治療后, 組間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試驗組更高(P<0.05);組間結石排出時間、腎絞痛消失時間對比, 試驗組更短(P<0.05)。提示坦索羅辛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治療效果, 對結石的排出以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有積極促進作用[11]。這與劉一鴻[12]學者在《臨床研究》中發表的《丁溴東莨菪堿聯合坦索羅辛輔助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腎結石的臨床研究》一文中相應觀點一致, 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對其分析,丁溴東莨菪堿屬于M 膽堿受體組織藥物, 能夠在平滑肌上作用起到解痙效果[13]。該藥物的抗膽堿作用與阿托品類似, 與阿托品相比, 該藥物能夠更好地解痙平滑肌效果, 使排石期間產生的胃腸不適、疼痛等癥狀緩解[14]。同時, 該藥物還能對患者神經肌肉接頭、神經節有效阻斷, 起到鎮靜作用。雖然該藥物具有一定的促排石效果, 但經臨床研究發現, 在輸尿管上有較多的α 腎上腺素能受體存在, 并以α1受體尤為常見。α 受體會對輸尿管平滑肌收縮造成較大影響, 當該受體興奮度較高, 會促進輸尿管平滑肌收縮, 誘發平滑肌痙攣。而坦索羅辛則屬于α 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藥物,具有較高的選擇性, 將α 受體有效阻斷, 進而對輸尿管平滑肌的蠕動進行抑制, 對輸尿管平滑肌痙攣進行緩解, 但不會對其生理性的蠕動造成影響[15]。該藥物還會對結石兩側的壓力造成改變, 通過壓力梯度的制定,為促排提供更好的管腔環境。同時, 該藥物還會松弛膀胱頸的平滑肌, 進而使結石能夠更順利的排出體外。
本研究還得出,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TNF-α、IL-6、CRP)水平對比, 試驗組更低(P<0.05)。這提示結石的順利排出顯著減少了對機體的刺激, 降低了炎癥反應程度。而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反映了聯合用藥并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對接受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的單發腎結石患者術后應用丁溴東莨菪堿聯合坦索羅辛治療療效顯著, 結石更快的排出、腎絞痛消失, 炎性程度得到抑制, 并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