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萊芳 安徽省合肥市丁香家園幼兒園

興趣是幼兒游戲、學習的原動力,能激發幼兒的游戲意圖和行為。但要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保持興趣、不斷探索,從而在游戲中獲得發展、習得經驗,就需要教師給予幼兒適宜的支持。我園一直重視教師對幼兒自主游戲的有效觀察,并積極實施支持幼兒的對策,大班自主游戲“翻滾的小球”就是其中的一個案例。
翰翰、希希、然然是我園大班的小朋友,近期他們參加了“多米洛骨牌科技動手做”游戲活動,對其中的搭建路線及軌道設計特別感興趣。今天的搭建活動開始了,然然和希希倆人正在用大積木搭一個簡單的軌道,旁邊的翰翰則用插塑玩具搭了一個長長的軌道。然然還從建構區里找來一個小球,他們玩起了“軌道滾球”的游戲(如圖1)。突然,希希好奇地問:“這個球怎么滾不起來?”翰翰仔細看了看,想了想說:“是你們的軌道太短、太平了。”說完用手把球推動了一下,想用外力讓球滾動起來(如圖2)。沒過一會兒,然然無趣地說:“不能一直用手推著小球滾動啊。我們還是來搭一個可以讓球自己滾下來的軌道吧!”

圖1 簡易軌道滾球

圖2 用手推球
于是,他們開始嘗試搭建有坡度的軌道。翰翰依舊選擇插塑材料,希希和然然則選擇用大積木搭建軌道,并且為軌道增加了積木護欄,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發現“不同坡度小球滾的距離不同”這一現象,于是好玩的探索活動就這樣開始啦!
活動開始,然然和希希合作,分別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片進行壘高,并選擇兩塊有坡度的積木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在一起,搭成底座,斜坡軌道就搭好了,他們放上小球玩起了滾球游戲。接著,希希開始探索不同長度、高度軌道上小球滾動距離的不同。教師適時提問:“你能讓球滾得更遠嗎?”希希想了想說:“那就讓斜坡對面也高一些,這樣球滾到這里還能往回翻滾。”說完便開始搭建“相對斜坡”,并在完成后向教師展示小球翻滾的效果,教師鼓掌以示鼓勵。
游戲分享:教師問道:“搭建的過程中大家有什么發現?”然然:“在沒有坡度的軌道上想讓小球滾動起來需要用手推或者是用嘴巴吹。”希希:“想讓小球自己滾動,搭建的軌道要有坡度。”教師:“搭建的過程中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然然:“嗯……剛開始的時候,球滾得不遠,于是我們把軌道加長了,還把軌道坡度變大了。”希希:“我們還發現在兩個一樣高的坡度上,小球可以來回不停地翻滾爬坡。”
教師思考:在建構的過程中,孩子們有明確的主題,能積極地動腦探索,還能借助主材、輔材的特征來搭建“相對斜坡”底座,并在此過程中感知遞增、遞減及坡度大小與小球滾動的距離之間的關系,在游戲中表現得較為主動。他們在共同的目標和主題下,進行協商、分工、配合,在不斷嘗試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搭建“相對斜坡”的新經驗。通過探究,幼兒直觀地感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小球爬上高度與回落速度之間的關系。游戲過程中,孩子們愿意選擇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挑戰,遇到挫折能堅持完成活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第二天,孩子們選擇了翰翰的方法,將插塑材料用首尾相連的方式拼接起來,快速搭建成新的游戲軌道。然然先拿起小球測試軌道,一開始小球很順利且快速地滾動著,但到達中段時,總是會從軌道中掉落。為了解決小球掉落的問題,翰翰嘗試在軌道上加入擋板。結果球被軌道托板接住,順利通過軌道,但小球前進的速度明顯變慢。一旁的希希觀察后,拿來了實心塑料球代替之前較輕的海洋球,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進,軌道終于達到了最佳效果。
教師思考:自主解決問題使孩子們體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給了他們莫大的鼓勵,讓他們深入游戲的意愿更加強烈。在此過程中,幼兒主動探索,認真專注地思考,依靠自己和同伴合作的力量得出新的認知經驗,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學習經歷啊!這些優良的品質必然會激發幼兒更多的創意,促使幼兒表現出更高的游戲水平。
孩子們繼續進行軌道游戲,他們想要延長軌道、搭建路線更加復雜的軌道。翰翰嘗試用泡沫磚做彎道支柱,在上面用小木塊圍成近似直角的彎道,放入小球后,他驚喜地發現小球可以滾到彎道里,但總是會卡住,不能順利地通過彎道。翰翰認真地觀察著直角彎道,思考了好一會兒,他說:“我上次搭建多米諾彎道時用的是彎彎的半圓形材料,這樣骨牌倒下才會順利,這說明轉彎的軌道應該是彎彎的,不是這樣突然就拐過去的。”希希聽后豁然開朗。他興奮地說:“對對對,軌道要彎彎的,這樣小球才能順利滾過去。我明白啦!”說完,他們開始調整木塊的位置,將它們擺成圓弧形。再次嘗試時,希希發現,小球還是會從弧形彎道的內側掉下去并卡住。翰翰提議:“我們得再鋪一個面,把這個‘洞’堵住。”于是,他們在弧形彎道的內側增設了一個小的半圓形支柱,拿大小合適的小圓弧形積木和半圓形積木搭拼在一起。這樣,彎道就從圓弧形變成了一個半圓形,他們還在彎道兩側用長方形積木片搭建了護欄。可是測試后,小球還是卡在了軌道里面。
短暫的沉默后,翰翰和希希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了管道口,然后希希開始一塊一塊地拆彎道,想要一探究竟。翰翰則拿來小球一次一次地配合他進行測試,尋找問題。經過反復的測試觀察,兩人發現是彎道里面太平,小球沒有推動力,所以無法前進。翰翰說:“我覺得彎道接口處需要比出口處加高一些,這樣小球才可以順利通過。”他進行了調整,這次,小球順利地通過了彎道,但過了彎道后速度就慢了,不能“跳”進圍墻里。翰翰說:“我們剛才不是把軌道加高了,小球速度就變快了嗎?這次我們要把軌道變得更高、更長,而且要有坡度!”他們找來更多小的坡度積木,在彎道與直道接觸位置插入一個小坡度的積木,依次往下,這樣半圓形的彎道就有了坡度,可以推動小球前進。后面測試游戲時,希希又用木塊把彎道頂封起來,使之變成了一個隧道,當小球進入隧道時幼兒感覺十分神秘,這使得游戲的趣味性更強了。
教師思考: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遇到了兩個問題:一是怎樣搭建彎道,讓小球順利通過;二是怎樣讓小球通過彎道后以足夠的速度“滾跳”進圍墻。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他們經歷了初探軌道、多種材料的探究、增加坡度、嘗試軌道滾球、設置彎道、改良軌道等一系列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大膽思考并操作,最終成功解決了問題。此次建構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情境,幼兒在游戲情境中進行自我探索,不斷構建和豐富自己的認知經驗,獲得了多種學習品質的發展。
建構游戲中,教師觀察到幼兒能關注別人的情緒和需要,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創意,能創造性地使用材料。我們重視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獨特價值,就是因為幼兒可以在玩中學會交往、發展能力、習得規則,而教師在幼兒游戲中要做的就是管住嘴、睜開眼、邁開腿,給幼兒足夠的游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