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令
〔摘? ? 要〕? 以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典范校為例,學校通過以“整校推進、分層應用、全面提升”為目標,聚焦教學,聚焦教研,聚焦培訓,突出校本應用與創新,實施教研訓一體化推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 能力提升工程2.0;教研訓一體化;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7? ? 064-065
國家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能力提升工程2.0),如今,各地各校具體實施下來,均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但依然存在學校網絡與硬件不能滿足要求、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個體差異大、技術提升與課堂應用相分離、研修學習浮于表面、缺乏監督、課堂應用缺乏專家指導等問題。為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筆者所在學校系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示范校,在項目實施中通過“課堂實踐、科研工作、教師培訓”三者相融合,有效地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一、聚焦教學,應用尋求技術支撐
首先是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才能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信息技術服務教學,應在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技”服務于“教”,好的“技”更多以“無形”的方式呈現,“教”為本“技”為輔,切不可出現“炫技”而忘“教本”的情況。教師應將相應的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在課堂上常態化使用、適切性使用,才能將自己教學中的心得思考及預期設想,與信息技術使用融為一體,信息技術才能在教學各環節得到合理使用。
曹培杰專家認為,未來,基于數據的精準學習、混合現實、虛擬現實將實現真正的大規模的個性化教學,發現差異,尊重差異,實現個性化學習、差異化教育。學校作為人工智能教育試點校、智慧校園,重視支持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與差異化學習。校本教研時,選擇智慧聚焦課堂上“技術支持下的精準教學”能力點研討,強調基于數據精準應用,教師基于搜集的多元的學生信息數據和學習數據,在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支撐下,為學生適時地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更好地以人為本。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課堂即時反饋系統”為代表的智慧教學環境開展互動教學,學生人手一個IRS及時反饋器,教師通過課堂上產生的答題數據,做到“有憑有據”,清晰地“看見”學生的反饋,由表及里,進而去推論他們的內在思維,這也是現代課程最核心的要素。課堂上能及時地知道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生理解了什么和不理解什么,以及學生對一些重要問題的看法,讓老師了解學生在同一堂課中的學習情況,評估學生的理解程度,糾正學生錯誤,因材施教,滿足每個學生的特殊學習要求。教學中實現合理數據采集,精準分析,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如應用同儕教學法,利用即時統計百分比來決定下一步采用“深入教學”“簡要教學”“小組討論”各不同的策略,當答對率介于30%~70%之間時,最好的方法是同儕組成小組彼此說明原因,從而最終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二、聚焦教研,信息技術應用提煉模式
教師要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應充分發揮校本教研范例作用,通過“示范+技術研討”“教學+技術研討”形式教研,教研中有專門的信息技術應用研討環節,有針對微能力點的研討,對視頻案例呈現課堂中需要用的新技術,要有“逆向破解”的研讀。通過示范、研討、模仿、創新,實現感知、認知、辨別、運用、升華,抽絲剝繭式地激發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興趣,從而形成技術和教學融合的價值認同。教研中不僅看到技術,還要看到技術合理應用的策略。
學校結合踐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的教育思想,建設基于智慧學習環境“小先生制”自主學習生本課堂,實施“學、說、展、疑、評”五個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學、說、展”三個環節中,應用“C4支持創造性學習與表達要求”微能力點,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來創造性學習、表達與交流展示。
三、聚焦培訓,“三結合”培訓立體化
新時代新技術新理念不斷迭代,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提高信息技術的掌握和實際應用的能力,重構自己的知識技能體系,只有針對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培訓,才是最有效的培訓,才能實現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目前,學校教學中主要應用互聯網、AI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的信息技術,探索跨學科教學、多學科教學、人工智能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成果助力教師教學。信息技術專題培訓過程中,參訓教師更適合始于“教學實踐”終于“教學實踐”,中間如果加以“教學理論原理”指導,更有深度,也利于理解接受,即“教學實踐—理論教學—教學實踐”的過程,即從實際教學問題開始,考慮現代教育技術合理應用,三問“用在哪里?什么時候用?用的時候,成效是否比沒有更好?”實現技術和教學的共生良性融合。教學過程中,看到部分課堂教學存在兩個極端:一種“把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簡單堆疊在一起”重技輕教的情況,另一種“白板當黑板用,外加粉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未能將技術很好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實踐中,通過“三個結合”立體化培訓能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一是教師培訓和目標考核學習結合。首先是技術專項培訓,安排專門針對技術領域的集中培訓,減少教師摸索的過程,且在后續遇到技術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其次是專項考核,教師培訓結束后,應明確布置相應的項目后續任務,任務以學科教學中相關技術應用技能為主,應納入教師學年的考核評估工作,倒逼教師熟練使用普適的信息技術,實踐呈現學年中期考核效果更好,以考促練,以考促用,形成“學習—應用—考核—示范引領”的閉環培訓形式。
二是教師培訓與日常研修結合。學校組織骨干力量成立技術顧問智慧團,技術骨干成員由信息科技教師、學科教師、專業人員組成,分布在不同學科、不同年段,即時解決發生的問題。問題分層解決,初級難度技術問題教師組內自行解決,中級技術難度問題整理成案例共享借鑒,高級難度問題由專業人員解決。最后,三種不同階梯技術問題匯成問題資源庫,便于教師遇到難題時參照解決。教師減少技術上的探索時間,有利于騰出時間重視教學本質問題,也消弭對技術的恐慌,增強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自信。
祝智庭教授認為,通過組織不同學科教師開展協作學習,信息技術教師的職責可以得到提升,同時為其他學科服務的能力也可得到增強。項目的研訓成員應是多元的,共有技術專業人員、學科任教教師、技術骨干教師。目前全國教師招聘體制形成了教師成員多元化,非師范類畢業生可能考取教師資格證加入教師隊伍,任教教師中師范、非師范專業畢業對象,各行業轉崗到教師隊伍也是普遍現象,這也有利于跨學科、多學科教學的研究。
三是技術學習與實踐應用結合。應做到:首先是教師學習有例可循,這樣校本培訓更有成效,如現代教育技術課例、教師同伴應用案例、技術應用案例分析等內容。其次是教師學有所用,學校提供公開課優質課展示、新媒體新技術參賽平臺進行展示交流。優秀的教師,推薦到更進一步專門主題學習,提高應用深度。以同伴體驗、典型示范的樣式,開展草根信息化研討活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是實操性很強的培訓,積極倡導參與式培訓,變培訓為共建共享,盡可能“沉浸性”體驗培訓,讓受訓方與培訓者成為共建主體。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應基于課堂教學實踐需要,教研訓一體化,才能提高參訓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培訓成效,實現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目的。
【基金來源: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提升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校本實踐研究”,編號:JSZJ21068;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參考文獻
[1]洪東忍.新時期學校全面推進信息化教學的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10):93-95.
[2]於宏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現實困境與實踐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6):80-82.
[3]祝智庭,許秋璇,吳永和.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標準需求與行動建議[J].中國遠程教育,20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