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璐
低碳經濟理念對于促進建筑企業發展、朝著綠色建筑轉型升級具有實質價值。本文以低碳理念促進建筑經濟發展的對策開展討論與分析,在低碳經濟理念促進建筑經濟發展的路徑上,通過制定、落實低碳經濟理念方案,完善建筑低碳交易制度,結合長期發展目標規范建筑經濟管理,進而在合理控制建筑經營成本的同時做好低碳建筑設計,保障建筑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此外,建筑企業低碳化、綠色化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引導與支持。要加大對建筑企業低碳經濟管理的監督力度,以此保障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低碳經濟理念的重要性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低碳經濟理念的必然要求。建筑企業推行“綠色”工程,降低建筑施工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可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于降低環境污染及促進經濟發展具有促進意義。
(一)降低環境影響,助力建筑企業綠色轉型
建筑企業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和智能化管理系統,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雨水收集與再利用系統,在減少對常規能源依賴的同時,具有減輕環境壓力的效果。同時,低碳經濟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對于促進綠色環保標準構建,為建筑企業發展導向和評價體系奠定良好基礎。如LEED、BREEAM等綠色建筑評價系統可對建筑環境的表現進行評價,激勵企業開展綠色建筑設計與施工。
(二)能源節約與降低運營成本
在低碳經濟理念指導下,建筑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可以產生巨大經濟效益。通過節能降耗、降低運行費用,對于降低建筑企業運營成本具有促進意義。例如:將低碳經濟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與建造中,通過對建筑外墻進行優化設計,增加保溫層及保溫材料,可以有效減少建筑內傳熱及能量損耗,降低建筑對空調的依賴性,進而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同時,利用高效率裝置如發光二極管、高效空調系統及智能化能量管理系統減少能耗,可達到最小能耗消耗、最低運行費用的雙重推進。對于促進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及經濟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提高資產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踐行低碳經濟理念,建筑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可朝著節能降耗、降低運營費用、提升資產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方向轉變。建筑領域融入低碳經濟理念與人們對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一致,在國民環保意識增強及對綠色建筑關注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在環境友好型建筑物中生活或工作。融入低碳經濟理念可以吸引更多購買者,增加房屋租賃、銷售比率,進而提升資產價值,以此有效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建筑經濟發展。
二、低碳經濟理念促進建筑經濟發展的路徑
(一)設計低碳經濟發展方案,完善低碳交易制度
建筑企業應遵循低碳經濟理念,制定低碳經濟規劃。在“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規劃中,國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在控制碳排放方面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因此,建筑企業應與國家發展目標相結合,持續細化行業節能目標,建立外部低碳效應評價模型,利用第三方評估低碳建筑實施成效,以此保證建筑企業低碳、綠色發展。同時,建筑行業應在政府部門引導下建立全新的低碳住宅區域交易系統。還要完善碳交易系統,以建筑行業和居住區現狀為依據建立垂直交易系統,鼓勵建筑行業開展碳交易、碳稅和碳貨幣等交易。
(二)結合長期發展目標,合理控制建筑經營成本
在低碳經濟理念下,我國建筑企業可對原有的經濟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將粗放低效的運營管理模式、經濟管理模式和組織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使建筑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運營管理水平和組織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建筑企業應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低碳環保”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將綠色經濟管理理念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建筑企業要想成功地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目標,需要獲得國家相關政策支持,為建筑經濟管理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積極引進低碳、綠色的施工技術和工藝,利用綠色環保材料和節能施工技術推動我國建筑企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要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控制建設成本。為此,建筑企業應制訂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發展計劃,將先進技術與綠色建筑材料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三)做好低碳建筑設計,保障低碳經濟發展
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正式發布,為工業、交通、建筑等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指出了明確的發展路徑。該方案明確指出,建筑企業應積極從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出發,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進程,發展裝配式建筑,促進材料回收利用,為建筑企業“綠色、低碳”發展作出貢獻。在將低碳經濟理念引入建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把前期設計放首位,以此保障建筑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具體如下:
1.充分利用節能技術
低碳建筑前期設計應將節能理念積極融入建筑材料節能、建筑結構設計、資源回收利用系統等方面,并注重對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減少碳排量。
2.大力推行綠色施工
建筑企業應在工程項目建筑中積極推進綠色施工。在確保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基礎上采用先進技術、工藝提升資源的有效利用,進而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建筑企業應把綠色施工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在建筑項目生命周期全過程中貫徹綠色施工理念。通過完善項目管理機制,明確每個管理部門的目標和責任,建立操作性強的有效考核機制。要嚴格遵守綠色施工標準,合理利用新型綠色、低碳、環保材料,將施工中的能源消耗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3.探索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目前,在城市化進程中產生了大量建筑廢棄物,約占整個城市廢棄物的30%~40%。從建筑廢棄物的利用率來看,建筑企業對于建筑廢棄物的利用程度不高,約占5%。由此可以看出,對日益增多的建筑廢棄物進行有效處置與利用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目前,國內建筑垃圾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將建筑垃圾運到當地建筑垃圾消納場,將其填埋或焚燒;二是建筑垃圾資源再生化利用。主要是對建筑垃圾分門別類深加工,實現二次利用。從長期來看,循環利用建筑廢棄物是最佳的處置方式。
(四)加強環境會計計量和監測,完善環境財務管理指標體系
建筑地基造成地面土層、地表植被、巖層的損害具有不可逆的特征。因施工項目占據的面積大,產生廢氣、廢土、廢石等問題對周 邊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和生態損害。較常見的現象是在地基上打樁時會對周圍地下水產生一定污染;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噪音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因此,將環保會計體系引進建筑行業加強環保審計,讓環保會計承擔起社會責任,是促進建筑企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傳統的會計原則要求企業會計信息應以已發生的經濟活動為基礎,并以法律法規為依據,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情況和經營成果。然而,從本質上看,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生態資源,都難以取得真實的原始憑證,且關于環境會計科目中的“環境資產” “環境負債” “環境資本”的確認與計量,目前尚未統一會計準則,這對建筑企業環境會計計量造成一定影響。本文認為,建筑企業不應過分強調如何準確、合理地核算成本,而要充分利用成本核算信息促使企業做出相應的變革,以此對企業決策產生積極影響。
三、以低碳經濟理念為核心的建筑經濟發展機制研究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出臺鼓勵政策
在低碳經濟理念背景下,國家的支持與激勵政策是提升建筑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政府有關部門可通過各種途徑扶持、鼓勵建筑企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
1.健全法律、法規
首先,制定建筑節能標準、綠色建筑評價制度,對新建的建筑物、大規模裝飾工程節能、保護環境等方面實行強制性規定。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可通過制定節能減排目標、具體措施,對符合目標要求的綠色建筑工程給予一定的獎勵。根據調查,當前建筑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其次,建立健全建筑經濟管理法律法規,也是促進我國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踐行低碳經濟理念的重要途徑。對此,基于低碳經濟理念,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功能,引導建筑企業在政府部門的約束下,全面貫徹執行各項法律法規,創新建筑經濟管理模式。
2.加強制訂、實施有關標準與認證制度
建立并推廣LEED、BREEAM等綠色建筑認證制度,并對建材實行環境保護標準與認證。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建筑企業使用綠色施工技術,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升經濟效益。
3.加大對綠色建筑的研究、開發和創新
通過設立科研基金、推廣綠色建筑示范工程、搭建技術交流平臺促進建筑產業創新發展。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組織宣傳活動、舉辦綠色建筑展覽會、研討會等方式,使全社會認識到綠色建筑的優點和價值。
(二)資金支持和稅收激勵措施
財政扶持與財務激勵是提升建筑業低碳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降低貸款利率,放寬貸款期限
政府部門可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建立專門基金、提出貸款方案,對低碳、綠色的建筑項目給予較低利率及寬松的貸款期限,以此為建筑項目提供新的融資方式。此外,金融機構可推出新型綠色金融模式,為綠色建筑項目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和資金支持,推動建筑企業低碳發展,提高經濟效益。
2.給予一定補助和激勵。
對于通過“綠色建筑”標準、“綠色建筑”認證的建筑企業,政府可出臺補助等激勵政策,給予資金上的激勵。具體表現為:對建筑設計費給予補貼,對建造期間的環境保護設備給予補貼,對施工運營階段的能耗給予補貼。通過優化補助和激勵政策可進一步降低環保工程費用,對于調動建筑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具有促進意義。
(3)優惠稅收
政府可出臺部分稅收優惠政策,比如降低建筑稅、土地使用稅、企業所得稅等,這有助于降低環保工程稅收負擔。同時,對于提升建筑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具有實質性的幫助。
(三)完善相關標準和法規的制定
有關部門應制訂相關的建筑節能規范,明確建筑能耗上限及能源效率。在促進建筑業發展的同時,達到節約能耗、降低運行費用、提高效益的目的。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可通過定期審核和監控建筑物能耗與效能。改善能耗管理,減少能耗費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外,政府部門還應加大環保監督,保證環保政策的順利實施,為推廣綠色建筑示范工程提供指導。
(作者單位:河口藍色經濟產業園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