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和在線學習的普及,大學生需要更多地使用電子設備進行學習,對于傳統面對面教學到人機交互教學的轉變,部分大學生群體容易出現學習壓力增加、學習效率降低的情況,進而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不僅如此,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融入生活,大學生群體面臨沉迷于社交媒體或網絡游戲而忽視現實生活等情況,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的割裂給心理健康帶來困擾。同時,社交媒體上的負面信息、網上欺凌等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在虛擬社交世界中表現自己和維系人際關系與現實社交之間的轉換,容易使大學生面臨情感認知和應對壓力方面的困擾。在多重影響下,需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并鼓勵家長和社會各界參與和支持,共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文章基于融媒體背景,從積極與消極兩個視角,結合社交媒體使用、網絡游戲、信息過載等因素,分析融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潛在影響,并從自我身份認同和自尊心、學業壓力和情緒調節、焦慮和抑郁情緒等方向剖析具體影響內容,并提出針對性教育路徑及策略,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推動相關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與實施。
關鍵詞:融媒體;社交媒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09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融媒體情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機制與支持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JSZ0160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接收的信息和受到的影響越發多樣化和復雜化,更容易受到來自社交媒體、網絡和其他媒體渠道的負面影響,產生焦慮、抑郁、社交壓力等問題。因此,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媒體信息,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學習有效的心理調適方法,增強心理應對能力,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融媒體是指隨著科技發展,不同媒體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呈現出日益融合的趨勢[1]。傳統媒體、數字媒體以及社交媒體等在內容制作、分發和消費方面實現了深度整合,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媒體稱為多元融媒體。
(一)融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當代大學生群體處于信息爆炸時代,融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著深遠影響。在社交媒體、在線論壇以及即時通信工具等多元融媒體平臺上,大學生能夠與同學、老師以及朋友進行互動交流,建立社交關系,減少孤獨感,增加歸屬感和社會支持。同時,融媒體平臺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形式,如視頻、音頻、文章等,使大學生得以拓展學習和思考領域,增強自主學習和創意表達的能力。
(二)融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社交媒體中,部分大學生群體會遭受社交焦慮和自我認同困擾。由于過度關注他人的生活展示和社交互動,所以容易對自身價值感到懷疑,產生自卑情緒,希望通過社交媒體尋求自我認同。2023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的社會調查顯示,部分受訪青年認為過度的虛擬社交讓人感到更加孤獨。大學生習慣將大部分社交活動轉移到虛擬世界中,在現實中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使得與他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和溝通能力下降,從而影響心理健康[2]。
此外,對部分自控能力較弱、情感缺失或者內向的大學生而言,網絡游戲的吸引力可能導致其過度沉迷,影響學習和生活,增加額外的壓力。融媒體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恐怖等內容,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如情緒低落、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并可能改變大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自我身份認同和自尊心
在大學生自我身份認同和自尊心的心理層面上,融媒體中的社交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機會,但也使得大學生更容易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其次,借助社交媒體,部分大學生容易陷入與他人之間的社交比較,當看到他人精心打造的美好形象和成功案例時,部分大學生會對自己進行過度挑剔和貶低,從而影響自我認同和認可感。點贊、評論、分享等行為雖然在虛擬空間中可以給予大學生一種認同感,但這種認同感往往是不真實的,并與現實中的自我身份認同脫節,最終有可能損害自尊心和自我認知[3]。
(二)學業壓力和情緒調節
隨著融媒體的發展,衍生出一種“后現代文化”的價值觀念。融媒體平臺上存在著大量信息和社交互動,使大學生更容易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4]。部分大學生在面對負面信息或者社交比較時,難以正確調節自己的情緒,進而導致焦慮、沮喪甚至抑郁等負面情緒的出現。另外,媒體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也具有兩面性,部分融媒體平臺存在大量偏激、消極情緒的表達,長時間接觸這些內容會影響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加劇負面情緒的產生。
(三)焦慮和抑郁情緒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許多調研表明,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焦慮和抑郁情緒問題。一項研究顯示,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壓力,例如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這些壓力也成為焦慮和抑郁情緒的誘因[5]。同時,社會對人才發展的期望也會增加大學生的精神壓力。在社交媒體上,同齡人競爭、個人職業發展前景、炫富、生活對比等,都容易使大學生陷入與他人之間的多層面比較,易誘發部分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層面存在缺失的大學生群體的焦慮與抑郁情緒[6]。
(一)基于融媒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首先,可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和移動應用程序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資源,這些平臺可以包括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心理測評和自助干預工具等。其次,可以利用視頻會議、網絡直播等方式進行遠程心理咨詢和輔導,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持[7]。最后,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和正面心理健康引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和知識獲取。此外,還可以通過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舉辦主題沙龍和心理健康活動等形式[8],增強學生參與感和互動性,讓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識。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
心理學層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可根據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方式。對于成熟階段,注重培養其自我導向學習、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對于發展階段,提供更加具體、明確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其理解并處理自身情緒問題??紤]到社會文化背景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融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融入適應當代社會文化的內容和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培養應對社會壓力的能力[9]。而根據列維·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在課程設計的基礎上,可整合小組合作學習、團隊項目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協作,增進互助關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0]。另外,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個體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結合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通過自主調研、案例分析、實踐體驗等方式探索和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主動參與能力?;谛睦韺W層面的課程設計還需注意到每個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關注和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差異化的教學支持和輔導[11]。
年級層面,對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針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和壓力應對等內容進行設計,如社交壓力、學業壓力以及離家獨立的心理調適。對于大二學生,壓力管理和情緒管理是關鍵。針對學業壓力、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壓力管理的相關技巧和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情緒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大三學生面臨更多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溝通挑戰。心理健康課程可強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傳授積極的溝通技巧和沖突解決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對大四學生而言,就業心理準備和畢業規劃尤為重要。心理健康課程可討論就業相關的心理壓力和挑戰,提供有效的心理調適策略,同時鼓勵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幫助學生做好從校園到社會的角色轉換和心理準備[12]。
(三)家長與社會的參與和支持
學校可指導家長通過在線平臺獲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并參與相關討論和交流,關注專業心理健康機構或學校開設的線上課程、講座等內容,了解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識,從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13]。社交媒體、視頻平臺、在線社區等的普及,為心理健康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社會可通過這些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號召公眾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此外,融媒體時代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元化。政府部門或者高校可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社交平臺等形式,組織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吸引更多人參與,增強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和認識,以推動更多家長和社會力量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的建設和管理
心理健康服務網絡應該整合心理健康輔導、咨詢、心理測評、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種服務資源,滿足學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此外,要將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咨詢渠道和在線課程資源。同時,進一步優化心理健康信息平臺,定期發布知識和活動信息,以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減少相關問題的發生。同時,高校的專業隊伍建設和培訓也至關重要,只有建立起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進行相關人員的培訓和專業技能提升,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性和質量。
大學生群體心理普遍呈現出成熟、個性化、接受能力強等特點,多數大學生認為需要對心理層面的咨詢保密[14]。同時,為了滿足大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時的隱私需求,高校應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體系,保障個人隱私權,防止個人心理健康信息泄露;建設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網絡,及時響應和處理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建立服務效果評估機制,收集學生反饋意見和需求,及時改進心理健康服務網絡,以更好地服務大學生心理健康[15]。
對于融媒體時代產生的文化影響、經濟影響乃至個人職業發展影響,高校應結合近幾年大學生群體的身心成長特點、歷史環境、文化環境以及心理需求等,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保障大學生在心理層面能夠更好應對成長的困惑,樹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與職業發展觀念等。
參考文獻:
[1] 陳瓊倩,駱爽.融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風險預警與干預策略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1):95-98.
[2] 陳瓊倩.融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線上線下雙循環教學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2):103-106.
[3] 李函璠,劉馨謠,安冉,等.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影響機制的研究進展[J].職業與健康,2022,38(11):1581-1584.
[4] 程靜.融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22.
[5] 錢圓圓,劉偉,杜松濤.融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創新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4(1):101-105.
[6] 宋博.公共危機視域下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J].船舶職業教育,2022,10(1):66-69.
[7] 張雷,景文秀.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探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11):86-87.
[8] 魏俊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抗挫折能力提升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21.
[9] 許倩倩,黃小龍.融媒體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新思維[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2):38-41.
[10] 李彥靜.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分析[J].黑河學刊,2021(2):86-88.
[11] 李建閣.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路徑探析[J].科技資訊,2021,19(3):216-218.
[12] 黃代森.融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路徑探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J].中國教育學刊,2020(11):133.
[13] 蔡珍珍,金銘,姜晶,等.新媒體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J].國際公關,2020(10):253-254.
[14] 王征,陳曉萍.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8):85.
[15] 許芬.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及正確引導[J].中國新通信,2020,22(5):221.
作者簡介 丁力,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