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發展面臨的困境以及發展策略,幫助傳統電視新聞增強傳播影響力、市場競爭力,使傳統電視新聞重新煥發生機。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場域重構,新聞傳播渠道發生顯著變化,各種新興媒體迅速崛起并占領傳媒市場,傳統電視新聞的優勢地位被消解,面臨受眾流失、收視率走低等困境,逐漸由核心傳播地位向邊緣化發展。在此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如何打破困局,實現新的發展,成為傳統電視新聞從業者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為尋求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發展的有效策略,文章采用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面臨的困局,即傳統的傳播渠道被弱化,且傳統電視新聞在融媒體賽道不占優勢,這使得傳統電視新聞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既有內在因素,又有外界因素,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在此基礎上,文章從創新新聞思維、打造優質新聞內容、多元化的傳播途徑三個角度提出傳統電視新聞發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促進傳統電視新聞健康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電視新聞;發展困境;優質內容;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141-04
融媒體是指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在融合過程中整合雙方優勢,形成多種形式的媒體。融媒體能融合多種媒體形式和內容,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為受眾提供新的新聞視角與渠道,具有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優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22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中國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銷售收入為330.68億元,同比下降24.5%,傳統電視新聞面臨生存與發展困境,如何應對融媒體挑戰,發揮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的固有優勢,采取有效手段走出困境,成為傳統電視新聞發展的關鍵問題[1]。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電視新聞曾占據信息傳播的壟斷地位,但進入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的話語權逐漸被削弱。
(一)傳統電視新聞的傳播渠道被弱化
融媒體時代,人們接受新聞的渠道發生了很大變化,各類移動終端的使用率已遠遠超出電視。根據《2022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的相關數據,2022年國內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達9.5億人次,有線電視實際用戶達2億人次,傳統電視新聞的主賽道已處于劣勢傳播地位。同時,智能手機、智能平板具有便捷、可移動的優勢,不像電視那樣必須在固定地點觀看,這使得傳統電視新聞的傳播渠道被進一步弱化。
(二)傳統電視新聞在融媒體賽道上不占優勢
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頻道”的概念被弱化,無論是傳統電視新聞還是各類自媒體新聞,都能使用相同的載體播放,受眾只需要一個屏幕就能自由選擇觀看內容。很多新聞電視臺也在各類視頻平臺上開設了官方賬號,更新新聞內容。但從現狀來看,除了央視新聞等知名度極高的新聞電視臺之外,大部分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播放量遠低于各類自媒體新聞。
可以說,在新的賽道內,傳統電視新聞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優勢,從頭開始與各類新興媒體進行競爭,這種競爭和博弈往往是零和的:除了專業性極強的新聞頻道和地方性新聞頻道外,大部分新聞頻道的內容重復率較高,誰能將新聞做得出彩誰才能獲得觀眾,而自媒體往往有著更高的創作自由度,故吸引力也更強。
(一)自身因素
1.新聞生產傳播思路沒有打開
長期以來,傳統電視新聞在媒體環境中處于核心地位,導致部分新聞工作者思維模式固化、缺乏創新意識。進入融媒體時代,這種守舊的觀念迅速被繁榮的傳媒市場拋棄,但大部分新聞工作者還沒有建立起與融媒體匹配的新聞觀念,導致傳統電視新聞在內容、形式、觀看方式上的發展都比較滯后。雖然也有很多新聞電視臺意識到了要進行新聞生產、傳播格局的轉型,但動作緩慢,只是將電視新聞的內容搬到了各種視頻平臺上,導致與傳播內容、手段花樣頻出的自媒體相比,傳統電視新聞顯得笨拙、守舊,難以吸引受眾的目光。實際上,也有很多新聞節目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例如,新聞節目《四川觀察》的報道內容就涵蓋了全網、全國以及各個行業,這種開放性的新聞思維、模式給其帶來了巨大的瀏覽量,《四川觀察》僅在bilibili平臺的粉絲就有80多萬人,視頻播放量在20億次以上,這不得不引起業界的深思。
2.傳統電視新聞有其自身的堅守
新聞報道有其嚴肅性、專業性,傳統電視新聞在新聞報道領域深耕多年,在新聞報道質量上要求很高,這是自媒體新聞不具備的內容優勢。反觀各類自媒體新聞,往往其真實性、客觀性得不到保證,媚俗問題突出。如何把握好新聞的專業性與迎合受眾需求之間的平衡,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3.人員專業素養的影響
人員專業素養對節目質量有重要影響。毫無疑問,傳統電視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是遠高于各類新興媒體的從業者的。但在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從業者和新興媒體的從業者實際上已處在不同的賽道,后者已借助媒體優勢抵消了前者的專業優勢,從而獲得了傳媒市場上的優勢地位。對此,傳統電視新聞從業者必須將自身專業優勢與融媒體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
(二)外界因素
1.受眾的轉變
技術發展帶來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化,實際上這也意味著新聞受眾的轉變。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的一批固定受眾已經老去,年輕一代的受眾踏入社會并逐漸成為主流群體,他們更青睞于使用各種新興媒體平臺,使得傳統電視新聞受到冷落。同時,也有一大批傳統電視新聞受眾轉向了新興媒體平臺,加劇了傳統電視新聞的受眾流失??梢哉f,融媒體時代的受眾開始向新興媒體轉移、分流,這就導致傳統電視新聞就算節目做得再好,其傳播作用也比較有限,只有進行轉型升級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2.媒體市場和環境的變化
融媒體時代,媒體市場和環境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甚至可以說,傳統電視新聞沒有變,變的是外部環境。融媒體所具有的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廣播形式新穎、受眾互動頻繁等特征是傳統電視新聞不具有的,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傳播流程已經滯后于時代發展。由此,利用好各類新興媒體技術,加快實現融媒體轉型,是傳統電視新聞發展的必經之路。
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要想破局和發展,就必須堅守自身操守與優勢,轉變新聞理念,活用融媒體技術,把傳統電視新聞做大、做專、做強[2]。
(一)創新新聞思維
意識是推動人員落實行動的第一動力,傳統電視新聞要想通過創新發展實現媒體轉型,就必須先培養從業者的綜合發展意識。只有從思想上轉變發展理念,傳統電視新聞才能在創新意識的推動下朝著新的發展方向轉型[3]。
一方面,傳統電視新聞要對融媒體抱以積極接納的姿態,正確看待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面臨的困局與沖擊,認識到改革創新的迫切性,以積極的態度應對融媒體技術[4]。另一方面,傳統電視新聞要對原有的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如精簡審批流程,理順各部門、各崗位的關系,使各環節有效流通等,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還應對審查機制進行優化,提高新聞內容質量;優化獎懲機制,獎勵不斷輸出優質新聞內容的部門、個人,在單位內部形成良性競爭的環境,推進各個工作環節的高效運轉。
總而言之,要通過理念、機制的轉變,為傳統電視新聞向著融媒體化轉型發展打好基礎[5]。
(二)打造優質新聞內容
在融媒體環境中,各種新聞媒體的內容同質化嚴重,大部分新聞媒體體現不出自身特色,自然也就難以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對此,傳統電視新聞必須凸顯特色和優勢,才能在眾多新聞媒體中脫穎而出[6]。
1.新聞選題錨定受眾需求
傳統電視新聞是面向受眾進行單向傳播的,與受眾的互動較少,但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的喜好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媒體的發展前景。因此,傳統電視新聞必須重視受眾的新聞需求,根據受眾對新聞的需求進行合理的新聞選題、策劃。
相關從業者可以借助網絡媒體、大數據技術開展市場調研,了解受眾的新聞需求,挖掘受眾關注的新聞熱點,以此開展新聞選題與策劃工作。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制作的融媒體節目《兩會你我他》就在節目正式播出前利用微博等平臺進行調研:“‘兩會你最關心什么?我們幫您問!”任何網友都可以點擊鏈接參與留言和討論。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演播室的屏幕上也會實時播放網友留言,主播挑選問題邀請新聞當事人、評論員進行回應。這樣的新聞選題、制作方式拉近了受眾和媒體的距離,符合融媒體時代受眾的觀看習慣,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時,意見征集、話題互動的方式也發揮了新聞媒體上情下達的橋梁作用。
2.立足專業優勢進行深度解讀
新聞報道的專業性是傳統電視新聞的固有優勢,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應繼續保持并做大這一優勢,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多元化、深度解讀,不斷提高報道的價值含量,用有價值的報道吸引受眾[7]。
例如,在報道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時,可以邀請時事評論員、相關行業專家,甚至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的成員,為受眾解讀報告中的各項政策變化,并重點解讀受眾關心的靈活就業、醫保報銷等民生問題。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記者王冰冰采取出鏡報道的方式采訪街頭小巷的普通民眾對全國兩會的看法;國廣環球資訊邀請了外籍嘉賓從外國人的視角解讀中國兩會;央廣中國之聲邀請新聞當事人講述時代機遇下個人的奮斗故事,從個人角度分析了國家政策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可以說,這種立體式、多元化的新聞解讀方式是傳統電視新聞的突出優勢。針對同一個新聞話題,既有專業權威視角,又有普通大眾視角,還有典型媒體視角,有效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多元化需求。這樣的深層次、多元化解讀是自媒體新聞難以達到的[8]。
3.利用媒體合作形成報道合力
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不應“單打獨斗”,而是要尋求資源整合,真正做到“融”。從當下的媒體傳播態勢來看,單個媒體有其固定的受眾、粉絲,一些自媒體主播彼此合作,有效擴大了雙方的粉絲群體,實現了共贏。另外,主持人之間的互動也能給媒體帶來更多的關注[9]。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制作的融媒體節目《兩會你我他》匯集了央視新聞頻道、國廣環球資訊、央廣中國之聲的四位主持人,四位主持人立足各自的欄目定位進行深度訪談,彼此配合,將不同的傳播形態融為一體,為受眾帶來了全新的收看體驗(見圖1)。

(三)多元化的傳播途徑
融媒體時代,傳播新聞的途徑非常多元化,傳統電視新聞也要適應這一傳播態勢。多元化的傳播途徑,并不是將新聞簡單地投送至各個平臺上播出,而是要根據不同平臺的受眾接受習慣,做到“差異化”傳播,滿足不同受眾的觀看偏好,即“用融媒體的思維去做電視新聞”[10]。
1.加強對新媒體客戶端的使用

新媒體客戶端是很多新聞媒體已推出的功能,如央視新聞APP、鳳凰新聞APP等。以央視新聞APP為例,該APP對臺內優質新聞資源進行了整合,可提供央視新聞點播、直播、新聞視頻搜索等功能,還可實現新聞24小時滾動更新、央視權威評論等功能,在保持傳統電視新聞深度的同時,踏足融媒體賽道,有效拓展了央視的新聞傳播渠道(見圖2)。
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也是有效的傳播方式。這能在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途徑發布采集制作的新聞內容,并對新聞內容進行剪輯,制作成短視頻,從而有效提高新聞內容的傳播速度[11]。
2.利用網絡對新聞內容進行預熱
在電視新聞節目播出前,可在網絡上預熱宣發,如在各類平臺的官方公眾號上提前預告新聞內容,或將相關主題內容發布到相關論壇,引導更多受眾關注和討論,制造熱度,調動受眾好奇心,從而提高節目播放率[12]。此外,在節目播放過程中,也要對新聞細節進行全面處理,使受眾清晰了解新聞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產新聞時,應根據用戶特點剪輯新聞內容。電視節目的受眾往往時間充裕,有欲望了解新聞全部內容,而新興媒體平臺的受眾往往更傾向于用碎片化時間了解新聞信息?;诖?,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對新聞內容進行全程播報、實時直播,重視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而在各種新興媒體平臺上,則可以采用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傳播方式,短小精悍的碎片化信息更便于受眾閱讀。通過把握不同媒介平臺受眾的接收偏好,能夠促進新聞精準傳播[13]。
(四)有活力的新聞語態
語態表達是影響媒體內容傳播力的重要因素。融媒體時代,媒體形態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語言表達形態的變化。當前,新聞傳播的姿態從由上而下的單向告知轉變為平等開放的多元互動,因此,應減少電視新聞節目中說教式、宣講式的用語,增加互動性、感受性、闡釋性的語言。例如,央視新聞主播朱廣權就曾以“央視段子手”的形象火遍全網(見圖3)。在新聞用語方面,要避免政令性語言、過多的專業術語,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句子表達百姓心聲,拉近傳播主體與受體之間的距離[14-15]。

需注意的是,無論是網絡新聞還是電視新聞,其用語都應遵循新聞節目語言的專業性、嚴謹性、規范性要求,應準確無誤地傳達新聞主體內容,保障傳播內容的可信度、權威性。
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要想實現轉型發展,就必須充分考慮受眾的新聞需求,積極接納和引入融媒體技術,借助融媒體技術改革自身新聞生產模式,堅持以創新推動傳統電視新聞的發展,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穩健地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楊波.轉型中的電視新聞報道:評《全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報道》[J].傳媒,2022(2):I0001.
[2] 錢浩然,李素娟.媒介融合環境下電視新聞傳播形態創新[J].青年記者,2020(2):63-64.
[3] 董寅寅,羅建永.融媒環境下電視新聞播音審美空間建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9):65-68.
[4] 董千.試析電視新聞演播室環境設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3):54-56.
[5] 崔林,陳昱君.融合傳播環境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樣態變革與創新[J].電視研究,2021(5):13-16.
[6] 裴峻可.新媒體環境下記者型主持人的發展策略[J].青年記者,2019(17):71-72.
[7] 姚忠呈.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發展研究:評《新媒體時代新聞播音主持理論與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2):130-130.
[8] 秦雅麗,曹新偉.《主播說聯播》的傳播特征及發展分析[J].青年記者,2020(11):74-75.
[9] 宋芳.傳統電視新聞融媒體轉型的路徑與思考[J].新聞愛好者,2023(9):93-95.
[10] 潘文利.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編導的創新路徑[J].青年記者,2020(29):56-57.
[11] 李征.電視新聞主播在短視頻平臺的形象建構[J].青年記者,2022(22):85-87.
[12] 王歡.電視新聞社會學視角:重新理解電視媒體的區域新聞報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3):71-73.
[13] 陳雪紅.從《直播海南》看電視新聞與短視頻的差異化剪輯實踐[J].當代電視,2022(8):110-112.
[14] 朱天,吳曦聰.融媒傳播背景下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路徑探析:以總臺央視新聞頻道評論類節目為例[J].電視研究,2021(5):9-12.
[15] 譚筱玲,修伊湄.社交媒體時代的受眾新聞認知與電視新聞生產調適[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5):26-30.
作者簡介 駱翠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