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賽事作為擁有極大群眾基礎的體育競技活動,一直以來深受人民群眾的關注和喜愛。隨著社會節奏加快,一些受眾很難有大量空閑時間去收看賽事直播;還有一些受眾由于缺乏專業的體育知識,需要媒體平臺對體育賽事活動進行專業的解說分析。在這些客觀需求下,近年來我國的體育評論節目越來越火。與體育賽事直播相比,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在內容上融合了體育賽事、新聞評論和電視媒介的優點,既有對體育賽事的簡單概括,又有對體育比賽的專業分析,能滿足受眾在快節奏工作情況下的賽事關注需求,同時能滿足受眾對賽事進行專業分析和研究的需求,由此受到越來越多受眾的重視。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北京衛視《體育議起來》節目為例,從認知功能、解讀功能、引導功能分析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評”的功能;圍繞社會價值與思想價值、娛樂價值與經濟價值研究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論”的價值;從節目定位、節目話題、節目嘉賓和節目主持人探討實現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論”的策略。文章認為,新媒體環境下,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要從“評”突出轉向“論”突出,凸顯“論”的價值,積極利用新媒體增強“論”的影響力,從而提高電視體育評論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電視;體育評論;功能;價值;方法;影響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2-0149-03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學習壓力、工作壓力也較大,體育愛好者們很難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看賽事的現場直播。為了了解體育賽事,分享體育訊息和觀點,他們紛紛選擇通過電視體育評論節目來了解賽事情況。相較于純粹的電視體育新聞,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融合了體育賽事、新聞評論和電視媒介的特點,與普通電視評論節目不同的是,其與體育賽事密切相連,專業性要求較高,在體育專業大范疇下,深入體育事件、人物甚至社會各領域,引發深刻的社會性思考。
與單純的電視體育新聞相比,電視體育評論節目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不但傳播賽事訊息,還對受眾關注的大型賽事和體育活動進行點評,從更加專業的角度為受眾分析該賽事或體育活動的特色等。但是,目前我國電視體育評論節目的發展仍然不平衡,有些節目收視率較高,受到粉絲的喜愛,而有些節目則收視率慘淡。究其原因,一些電視體育評論節目過分凸顯“評”而忽視了“論”,導致受眾參與性不強,難以
擴大節目影響力[1]。
《體育議起來》于2011年5月開播,是北京衛視體育頻道的精品節目。該節目自開播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和同類型節目相比,《體育議起來》一改以往評論節目只評不論的模式,深挖報道內容,增強評論影響力,同時根據節目特點,明確以體育賽事為核心,借助新媒體拓展傳播路徑和評論路徑,使主持人、觀眾和嘉賓能夠實現有效互動,增強評論節目“論”的價值影響力。本文以《體育議起來》為例,探尋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從“評”到“論”轉變的策略,以推動此類節目優化發展。
當前電視體育評論節目雖然“論”的特點不突出,但是不能為了凸顯“論”而拋棄“評”的功能,造成再度失衡的結果[2]。因此,在實現“論”的過程中,仍然要注重保留“評”的功能,即保留電視體育評論節目的認知功能、解讀功能和引導功能。
(一)認知功能
電視體育評論節目以體育賽事、人物,或者體育領域的熱點問題為評論素材,因此該評論節目具有一定的針對性[3]。在主持人和嘉賓評論、探討的過程中,觀眾能夠獲得關于某件事、某個人的信息,幫助觀眾觀察和了解事物或者事件本質,使觀眾能更清楚且更有邏輯和條理地認識事物[4]。由此可知,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評”的認識功能尤為重要。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在由“評”向“論”轉變的過程中,需要保留認識功能,有效針對體育熱點事件或者人物進行評論,提高觀眾觀察事物的能力[5]。
(二)解讀功能
電視體育評論節目無論是進行“評”還是“論”都要對體育事件或者問題進行深度解讀和剖析,才能使觀眾了解事件或者現象的本質,因此電視體育評論節目須保證具有解讀功能[6]。在節目解讀功能的作用下,觀眾能由事件表面現象深入了解事件內在原因,并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多層次思考,盡可能理性看待問題。
(三)引導功能
觀眾在觀看電視評論節目時思緒往往受到節目評論員的影響發生變化。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屬于電視評論節目,體育評論員的言辭同樣能夠影響觀眾思緒,對觀眾觀點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7]。電視體育評論節目應當保證自身的引導功能,對體育事件作出客觀、理性的評價,使觀眾學會理性客觀地思考,由此引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擺正心態,積極向上。
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存在的意義在于,其能夠深度分析體育事件、事物,解讀體育熱點問題,引起社會范圍內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具有評論價值[8]。在保證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評”的功能外,還須發揮“論”的價值。
(一)社會價值與思想價值的體現
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論”的價值與體育新聞評論價值不同,它是針對某個社會團體或者個人作用的。其最基本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與思想價值。“論”的社會價值是指電視體育評論節目中主持人、嘉賓等節目參與者,對某個體育事件或者體育熱點問題的看法,這些觀點能夠影響觀眾思想和行為,從而引導輿論發展[9]。“論”的思想價值體現在主持人、嘉賓等節目參與者對體育現象或者問題的客觀分析及思考,并由此啟發受眾思考與分析問題,增強觀眾的理性思考能力。
(二)娛樂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體現
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并非傳統意義的說教節目,其具有娛樂價值。其娛樂價值體現在體育評論節目的話題選擇上,節目參與者對體育事件觀點、看法的碰撞體現出娛樂性[10]。
在電視體育評論節目中,除了主持人、嘉賓會針對體育事件進行評論由此發揮娛樂價值外,制作方還會利用比賽現場畫面、相關資料、屏幕互動以及各種包裝手段,增強電視體育評論節目的現場感、表現力和真實感,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獲得心靈上的快感,實現“論”的娛樂價值。而“論”的經濟價值則是指以受眾為中心,針對受眾關心的體育事件、體育熱點進行評論,滿足受眾需求[11]。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體育新聞理念不斷發生變化,節目與受眾之間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受到市場影響,節目經濟價值日益明顯。
為有效發揮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論”的價值,本文從節目定位、節目話題、節目嘉賓和節目主持人四個方面找尋策略。
(一)節目定位
一般每一期的電視體育評論節目都是根據一個有關體育的話題展開評論的,其目標受眾是喜愛體育的人群[12]。所以,節目定位應當彰顯體育內涵,深化體育本質,強調專業性和高品質,如此有利于體育事業和電視體育評論節目的長久發展。
(二)節目話題
電視體育評論節目的話題質量事關節目收視率和影響力[13]。因此選擇話題時須遵守時效性、針對性和新穎性原則,使節目內容緊貼現實熱點,提高關注度,以實現其現實意義。選擇節目話題時,可選擇新近發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體育熱點事件或者人物,并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引起受眾關注,增強受眾參與積極性。
(三)節目嘉賓
在節目嘉賓的選擇上,為凸顯體育評論節目的專業性,因此需要邀請專業嘉賓。挑選在體育評論界具有較強影響力或者專業化水平較高,具有豐富實踐經歷的專業人士[14]。如《體育議起來》節目經常邀請新浪體育袁野、體育廣播王異、足球周刊總編輯傅亞雨等專業人員做客節目,以提高節目的專業化水準。
(四)節目主持人
因為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對專業性要求較高,因此節目主持人需要具有體育專業知識,并且為保證能靈活應對現場的突發事件需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另外,由于電視體育評論節目是一個觀點類節目,因此要求主持人能夠客觀理性地分析體育事件或者問題,并且須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15]。當節目嘉賓出現爭執或者評論偏離話題時,主持人須及時、靈活地處理爭執,將評論引回主線。此外,在嘉賓發表評論時,主持人應當做好聆聽者,并適當引導嘉賓表述,給予嘉賓最大的尊重,營造良好的節目氛圍。
當前,新媒體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獲取信息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不斷與新媒體融合,增強傳統媒體對受眾的吸引力,同時提高了新媒體在受眾心中的可信度。電視體育評論節目應當順應這種趨勢,不斷與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融合,同時不斷拓展傳播渠道,如與優酷、愛奇藝、樂視等視頻網站合作。
自《體育議起來》節目開播以來,該節目就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渠道吸引受眾關注和互動。節目官方微博經常發布節目視頻鏈接、節目播出提醒、互動話題等內容增強受眾黏性。
同時,該節目的微信公眾號內容也相當豐富,公眾號設置三個功能選項,分別是一起看、一起聊和個人中心,其中“一起聊”包括話題征集、每日事件和球迷的原創標語三個部分,此三個部分觀眾能夠充分參與,真正實現“論”的價值。
除了通過微信、微博增強節目互動性外,《體育議起來》節目還與各個視頻網站合作,在愛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上播放節目,很多觀眾在視頻網站觀看節目的同時發表評論,進一步發揮“論”的價值。
本文以《體育議起來》節目為例,探究電視體育評論節目從“評”突出向“論”突出的策略,建議節目在保證“評”的基礎上,凸顯“論”的價值,從節目定位、選題、嘉賓和主持人的選擇上實現向“論”的轉變,并利用新媒體進一步發揮“論”的價值。《體育議起來》的成功為電視體育評論節目提供了寶貴經驗,為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轉變發展提供了可能。電視體育評論節目“評”和“論”功能和價值的有效發揮,將帶動社會人群不斷思考進步。
參考文獻:
[1] 賈貝熙,姚俊臣.媒體議程與公眾注意力互動性研究:基于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的分析[J].科技傳播,2021(7):63-65,106.
[2] 張翠娟.融媒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轉型:以央視《中國輿論場》為例[J].青年記者,2019(23):59-60.
[3] 許憶桐.新聞評論節目的融媒體創新路徑探究:以《中國輿論場》為例[J].科技傳播,2019(16):94-95.
[4] 劉嘉.融媒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以《中國輿論場》為例[J].傳媒,2018(6):60-61.
[5] 焦書娟.新聞評論節目的融媒體創新路徑:以《中國輿論場》為例[J].青年記者,2019(6):62-63.
[6] 洪文琦.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的創新:以《中國輿論場》為例[J].今傳媒,2018(6):140-141.
[7] 肖輝馨,譚超杰.融媒產品思維下新聞評論節目的轉型:以《閃電輿論場》為例[J].青年記者,2019(35):90-91.
[8] 于琳,王勇生.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以央視《中國輿論場》為例[J].新聞傳播,2018(23):41-42.
[9] 張琳,趙紅艷.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突圍之策[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3):158-163.
[10] 靖鳴,王堯.央視專職電視評論員亮相引發中國電視評論新變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2):165-166.
[11] 薛懷剛,王茂羽,何健.發揮視聽特色,堅守專業價值:以電視評論《智能生活不能“屏蔽”老人》為例[J].新聞戰線,2022(11):33-36.
[12] 商曉虎,原寶國.從“小事”挖大問題 于小處做“大評論”:以電視評論《求才 莫讓才求人》為例[J].新聞戰線,2022(11):45-47.
[13] 劉國剛,胡瀚中,張先凱,等.守初心、融未來,地市媒體的融合蝶變:以荊州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為例[J].中國廣播影視,2023(6):76-79.
[14] 王菲,彭羽,王一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報道主持人角色構建探析:以《新聞1+1》白巖松對話鐘南山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5):103-105.
[15] 王冠.以融媒體思維打造財經專欄 構建廣播電視網絡協同生產:以融媒體評論專欄《兩會財經快評》為例[J].中國廣播,2019(5):43-45.
作者簡介 宋睿,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