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高兵
摘要:與傳統的鏈條式教學方法相比,“斷鏈”式教學就是數學教師立足于教材中的單個知識點,引導學生通過思維的發散與其他知識進行聯想。教師在“斷鏈”課堂教學工作中,推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時,需要以單一的教學內容作為出發點形成良好的教學情境,同時各項基礎知識需要做到與實踐生活聯系,深化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學思維能力? “斷鏈”課堂? 教學
一、基于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情境
雖然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來自日常生活,但理論的抽象性特征也變得更加明顯,“斷鏈”式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情境,確保學生能夠體會到基礎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能夠在熟悉的情境積極融入到新知識的探索中,體會知識學習的規律,逐步提高其思維能力。[1]教師要想利用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問題,確保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境給出答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共同學習《豐富的圖形世界》這一單元的知識時,第一課時就是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構建教學情境。新課導入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并讓學生思考這些圖形的具體特征以及應用價值。隨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學校里各種常見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在觀看視頻之后回答教師的問題。因為這種問題在教材中并沒有正確的答案,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實際狀況回答。學生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討論提升其思維能力水平。場景切換帶有明顯的“斷鏈”特點,學生能夠從一個學習情境快速切換到另一個學習情境,知識技能的輸入和輸出就能夠快速轉化,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與生活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感悟
日常生活是教學工作的來源。數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為了持續促進學生知識應用和數學思維的發展,可以立足學生日常生活層面,在賦予課堂學習趣味因素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及數學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統計圖的選擇》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人口統計圖以及用水量統計數據等方面出發,讓學生思考這兩種統計圖記錄的數據特征以及統計圖的直觀特征。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需要預留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答案進行梳理,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流暢,這也是其邏輯思維和數學能力發展的必要環節。[2]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完成統計圖選擇這部分知識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每個家庭一天、每月及小區每月的用水量,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圖表表示。因為家庭用水量需要每天進行計量,可以針對家庭的用水量統計利用表格或者是條形統計法進行。小區每月用水量統計,由于小區里的住戶數量較多,并且每天的用水量也在不斷增加,在數據收集方面一般都會統一讀取水表數據,同時這也涉及小區內每一位家庭水表的普查方法。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為學生布置調查家庭用水的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根據不同統計圖的特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關數據的收集、處理,確保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在實踐中逐漸提升。
總結
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下的初中數學“斷鏈”式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基于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各項知識點進行探究。此外,教師需要將所學知識與學生的真實生活進行聯系,使得學生能夠明白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促進思維發散以及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思維教學的“兩階段理論”[J].數學教育學報,2022,31(01):1-6+78.
[2]龍寶新.橋梁方法論:鏈接教育“理論—實踐”斷鏈的新工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6):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