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 李燕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要求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設計“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由此可見,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群文閱讀,構筑讀寫結合的語文課堂。群文閱讀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情況,確定議題,選擇與組織文本,引導學生圍繞議題對多篇文章進行精讀、悟讀,并梳理整合,比較異同。通過群文閱讀,學生能形成系統認知,提升讀寫綜合能力。故此,教師要探究如何將一組有整體性的文章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賞析感悟,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升它們寫作能力。
《標準》中提到,思維能力的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群文閱讀中,學生要運用整合性思維;在寫作中,學生要運用遷移性思維。由此可見,讀寫結合是一種能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小學生的認知還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師可以在活動中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能力逐步提升。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比作品中相似的意境,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讓他們在總結歸納后自主創作,寫出相似意境。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鎮》《美麗的小興安嶺》等作品具有相似之處,即用優美的詞句營造唯美的意境。教師可以循序提問,問題一:“請欣賞這些圖片,說說它們展現的意境與哪篇文章更符合?說說每篇文章中有哪些語句展現了意境美,它們分別用了什么手法?”這個問題采用視頻激趣法,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讓他們感悟作品的文字美。問題二:“從這些文章中,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情感呢?請聽下列音樂,找出符合作品情境的音樂,并試著為其他情境的音樂寫一段描述性文字。”該問題讓學生體會作品的情感美。同時也創設了讀寫結合的課堂,讓他們試著用語言描述抽象的情感。問題三:“你是否去過一些唯美的地方呢?能否模仿課文描繪該場景,展現意境美。”該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在試寫中將形象思維轉化成文字表達出來。如有一名學生寫的是校園美景。他先寫了景物之美,然后又寫了同學們認真學習的場景,表達了對學校的愛,體現了情感美。通過這三個環節,學生比較了相似意境,并創寫了具有相似點的文字。
在發展形象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通過提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選擇一組具有故事性的文章,將其整合起來,設計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分析作品的情節矛盾,分析在創作中如何運用轉折、承接、遞進、并列、因果、解釋、讓步等各種邏輯關系,讓故事情節變得錯綜復雜。
例如,《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將相和》等都是情節跌宕起伏的作品。教師可以組織“多彩的民間故事”主題讀寫活動。在閱讀環節可以將某篇文章作為例子,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他們探究復雜的矛盾關系。如可以將《牛郎織女》作為范例,提出問題一:“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你能用思維導圖畫出他們的關系嗎?能否說說他們和牛郎之間的關系?”學生發現,文章中寫了牛郎和哥哥嫂嫂、王母娘娘等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問題二:“既然牛郎和織女相愛,那么王母娘娘為何還要拆散他們呢?”該問題引導學生探索隱藏在民間故事背后的人文元素。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解讀《將相和》等其他作品,挖掘其情節矛盾。如一名學生在解讀《將相和》時,通過自問自答,解決了各種問題,包括:“廉頗和藺相如之間有什么矛盾?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廉頗和藺相如的和解說明了什么問題?其中是否蘊藏著中華傳統美德?”最后,教師再組織學生整理歸納民間故事,并講給同伴聽。學生要試著在講述中突出主要人物之間的矛盾,并融入隱藏的文化信息,講出深度。在群文閱讀中,學生接觸并認識到在寫作中可以綜合運用各種不同的邏輯關系,以此體現出故事情節的復雜性。在遷移運用中,他們也能根據情節發展需要合理選擇邏輯關系,寫出思維縝密的文章。
《標準》要求引導學生“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豐富語言經驗。”故此教師可以將留白處作為重點知識,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學生可以圍繞作品的標題展開聯想,預測人物的性格特點,并思考在寫作中如何借鑒。
例如,《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的標題中都帶有明顯的表示情感、心理活動的詞語,教師可以將它們整合起來,組織群文閱讀,指導學生挖掘標題的留白處。學生首先對比《慈母情深》《父愛之舟》,找出標題中帶有明顯情感傾向的詞語,然后猜測一下作者要寫的是什么,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如有學生總結:“雖然這兩篇文章所寫的對象不同,一個是母親,一個是父親,但是從‘慈、情、愛’等詞語可以看出,兩篇文章主題相似,都是親情主題,作者想要展現父母無私而深沉的愛,愿意為了孩子付出一切。”此后他們再分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思考“精彩極了、糟糕透了”這兩個觀點是否矛盾,哪些性格的人,會持有這樣的觀點。如有學生認為:“一個寬容、喜歡贊美別人的人容易說‘精彩極了’;反之,要求嚴格的人容易說‘糟糕透了’。”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寫“我想對您說”,思考在該標題中有哪些留白點,自己想要展現哪些情感,以及刻畫什么人物形象,試著在文章中填補留白處。小學生思維活躍,對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該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在群文閱讀中結合標題預測人物性格,能構筑起趣味性的學習平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標點留白也是一種重要的留白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文章中耐人尋味的標點符號,結合上下文分析其中的隱藏寓意。還可以用替代法,將該符號換成其他標點,看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思考如何用標點展現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在寫作中,學生也要揣摩人物內心的細節變化,選擇合適的標點符號。
例如,《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作品不僅情節豐富、人物形象豐滿,其中的標點符號也很耐人尋味。教師可以整合這些作品,設計群文閱讀活動。第一步,學生先找出單篇課文中的具體例子,說說其標點符號有什么作用。如“稻雞,角雞,鵓鴣,藍背……”中的省略號展現閏土滔滔不絕的說話狀態,體現出他的熱心。又如“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中的省略號展現出作者心馳神往的狀態。第二步,整理歸納。學生可以某個標點符號為例,分析其作用。如“省略號”可以表示說話滔滔不絕,展現人物活潑的性格;也可以表示斷斷續續,體現欲言又止的心理;還可以展現作者的暢想,讓讀者深思。第三步,組織學生在寫“有你,真好”的時候自主運用各種標點符號,暗示復雜的人物情感。如一名學生寫:“我……我……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他用省略號展現斷斷續續的言語狀態,用感嘆號展現激動之情,從而體現出主人公內心擔憂、焦慮的復雜心情。
留白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也是寫作中常用的手段。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閱讀中填充留白處,在寫作中自主設置留白,使作文更有想象力。
在設計群文讀寫活動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可指導學生采用個性批注的方法,一邊閱讀,一邊標注隨想,一步步深入下去,揣摩文章的主題思想,從而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真諦。
例如,《母雞》《珍珠鳥》等都是描寫動物的文章,教師可以整合這些作品,并組織學生寫“我的動物朋友”,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學生在群文閱讀時可運用批注法,標注對文章的理解。如在閱讀《母雞》時,學生批注:作者原本并不喜歡母雞,但是當他感受到母雞對小雞的愛后,對其態度發生了轉變,作者通過這種變化,展現了動物也有情感,也有偉大的母愛,這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對于《珍珠鳥》,學生發現該文展現了作者用關愛,讓珍珠鳥逐步消除對人類的誤解,最終與人類和諧相處。對比這兩篇文章的標注,學生可以發現,作者的寫作角度不一樣,但是都展現了對生命的思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寫“我的動物朋友”,便會明白,要將寫作重點放在“朋友”上,體現人和動物之間的情感,讓人感受到生命之美。如有學生寫自己收養了瀕死的流浪狗,給它愛的溫暖,同時,流浪狗的強大生命力,也給了該學生鼓舞。在群文閱讀中,學生要學會循序漸進地探索文章主題。而在自主創作的時候,則可以遷移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展現生活哲思。
社會環境是學生在寫作時常常忽略的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批注社會環境,看看作品中展現了哪些環境描寫,其作用分別是什么。這樣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在閱讀時要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解讀文章內容,在寫作時也要利用時代背景來展現人物精神。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等課文都體現了某個特定的時代。在組織群文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在批注中關注作品的環境描寫,分析特定情境下人物的選擇。如在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可以勾畫出展現租界惡劣社會環境的詞句,并寫下自己的認知:“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十分惡劣,才讓主人公有了想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強烈愿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上網搜索,結合更多的背景信息進行批注。如可以了解《延安,我把你追尋》的創作背景,思考作者為何要追尋革命者的前進腳步,延安精神對于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在完成批注后,教師組織學生自主批注自己寫的作品,看看寫作的時代背景是什么,自己是否融入了社會環境描寫,以及是否表達出了特定的情感。如有學生寫的是參加義務勞動的經歷,并適當加入了一些社會環境描寫,展現了一小部分人對自己的付出不夠理解,借此說明提升全民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通過批注活動,學生有了進行社會環境描寫的意識,且認識到社會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這能提升學生歸納整理、概括提取寫作知識的能力,進而寫出富有生活感悟的文章。
基于群文閱讀視域組織寫作活動,有助于構建讀寫結合的課堂。與仿寫單篇文章相比,群文閱讀更有助于學生拓展閱讀視角,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找到美文佳作的共性,更好地學習寫作知識。這能讓學生的思考更全面,思路更靈活;在創作時,也能博采眾長,充分運用寫作技巧,寫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