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群,芮 瑩,張麗珍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廣西 桂林 541199)
研學實踐教育,是一種通過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教育方式。它強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研學實踐教育的特點是實踐性強、綜合性高、開放性廣,通過參與實際的項目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技能、培養態度和情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1]。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研學實踐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是緊密關聯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并先后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及要求,堅持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同時《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突出強調,要從農村旅游實際與文化旅游產業市場需求出發,多元化發展,加快提升我國鄉村文化旅游的產業發展服務質量與社會、經濟效益,為鄉村文化振興做出貢獻。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研學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農村地區,自然風光、傳統文化、鄉村風情等豐富的資源是開展研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也將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的配置,為研學教育提供更好的環境。
研學教育是一種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的教育方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實踐體驗等方式,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理解所學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其特點包括學科融合、實踐導向、個性化發展等。研學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研學教育能夠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增強對農村問題的認識。其次,研學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創新思路和解決方案。此外,研學教育還能夠促進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打破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以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將通過開展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將藥物植物學、生藥學、天然產物化學等課程教學內容主動融入新時代科學教育中,以此傳播中醫藥產業種植傳統文化,帶動資源縣車田村車田鄉農民積極發展中藥材種植特色產業,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為促進中藥材產品種植,休閑產業與文化旅游休閑產業、教育培訓產業、文化創意餐飲休閑產業等的有效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可廣泛借鑒的商業模式與發展經驗。通過各個特色產業的交叉融合協調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精準脫貧[2]。
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實踐教育課程與農業農村息息相關,可圍繞農村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學校可組織師生開展鄉村調研活動,深入了解鄉村現狀和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的建議和支持;組織學生參與農村實踐項目,讓其親身體驗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培養他們對鄉村的感情和認同,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可與鄉村合作,開展種植、銷售等生產實踐,通過學校與鄉村的合作共贏,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社會的進步。
“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藥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天然產物分離提取技術”和“醫藥電子商務”等課程在內容上密切相關,相互連接、相互配合、相互照應和滲透,具有互補性。加強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實踐教育課程的建設,便于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藥用植物的形態學結構、解剖學性狀、分類學特征、種質資源分布、化學成分分析、藥理藥效、臨床應用以及苗木栽培種植、加工運輸、炮制提煉、銷售經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另外,在學習“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學習藥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和天然產物分離提取技術,了解醫藥電子商務營銷技術,充分體現了專業知識與職業崗位對接、與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考證銜接,提高了學生服務鄉村的實際能力和技能。
在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中,學生將面臨各種實際問題和挑戰,需要他們主動思考解決方案,并與團隊成員協作完成任務。這樣的實踐鍛煉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使他們成為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獨立承擔責任的優秀專業人才。另外,與鄉村合作開展“產學研”工作,為鄉村培育新作物、新藥材研究栽培種植技術,助力鄉村振興,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學以致用,更能勝任今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挖掘圍繞與農業、農村、農民息息相關的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如“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天然產物分離提取技術”“綠色(植物源)保健品開發”“醫藥電子商務”“醫藥廣告實務”和“醫藥市場營銷”等課程,融入實踐教育,促進課程與產業深度融合。
通過“研―植”聯動、“產―銷”聯動、“育―創”聯動,構建“職業院校+村鎮+企業”合作共同體,充分利用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技能培訓、科研成果等優勢,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和鄉鎮企業發展,解決鄉村產業發展緊缺的人才培養培訓問題,解決“產學研用”在鄉村落地的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的培養納入課程目標,讓學生關注農業、農村、農民的社會熱點問題,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技術應用型人才[3]。
改革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開展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天然產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圍繞中藥材種植技術和中藥材鑒定技術標準,教學內容側重于中藥材分類鑒定、栽培繁殖、中藥材品質評價上,在實踐內容上,增加藥用植物組培苗的研發,在學校藥用植物園II 期項目里開發種植藥物植物。學生可以參與翻地、種植、澆水、施肥、采摘、冬儲等勞動,在基地觀察、實踐體驗,通過校內勞動實踐,促進專業課程教學與農業實際深度融合,實現“研―植”聯動之目標。
在“醫藥電子商務”課程實踐中建立電商銷售推廣平臺,為農戶生產的農產品、中藥材等商品和師生研發的新品種進行推廣和銷售,課程內容從推廣工具和營銷方法兩個層面滿足學生技能提升的需要,通過與“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生產實際相結合,針對本土特色農產品開展網絡營銷推廣實踐教學,既培養了鄉村振興應用型人才,又促進了農產品品牌建設,實現“產―銷”聯動。
通過電商銷售推廣平臺,探索開展“互聯網+培訓”模式,對新型職業農民和創新創業學生進行網絡培訓,送教到家,助力鄉村建設,以達到“育―創”聯動的目的。
第一,將有關鄉村振興的案例放在學習通平臺上,給學生布置課前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對相關領域產業的現狀、發展前景有全面的了解,調動學生學習農業種植、推廣等相關知識的興趣。
第二,組織學生到合作的鄉鎮企業和學校周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生產基地內進行參觀,并請生產基地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相應的現場教學,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實際生產中栽培管理技術要點、操作方法、生產經濟效益等各方面的內容。
第三,依托化學與藥學系桂北特色藥用資源研究中心和藥用植物工廠化育苗實訓基地以及藥用植物園II 期種植地,打造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理實一體化課堂,通過實踐操作技能訓練,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內化到實踐操作技能訓練中,加深對專業知識、技能的理解和運用。
以鄉村振興為目標,校鄉企共同建設藥用植物工廠化育苗實訓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和電商銷售推廣平臺,打造出研學旅行教育基地,對中小學生開展中藥材種植知識教育及傳播中醫藥文化,使校內的實訓基地達到與生產實際相對接,營造“實訓實習基地就是生產實際,學生實習實訓就是崗位工作”的實習實訓環境。實訓內容上多選用實質性研究項目,將項目引入實踐課程模塊化教學,與實際工作接軌。例如:“天然產物分離提取技術”實訓中,將鄉鎮企業委托的天然植物制品的中試生產項目轉化為實訓項目,通過對工藝的分解,讓學生熟悉原料采購、加工、生產、銷售各環節崗位要求。“藥物植物學”的實訓中,與當地中小學聯盟,每個學期到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化學與藥學系的藥物植物園和中藥標本館開展研學實踐教育,讓學生用平時所學知識對中小學生開展中藥材種植、中藥材辨別、中藥材藥理等知識教育及傳播中醫藥文化,使校內的實訓基地達到與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相對接,提高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學生的研學實踐能力。“醫藥電子商務”的實訓中,學校與企業、鄉鎮構建農村合作社,讓學生下到鄉鎮,幫農民進行直播銷售,促進實踐課程內容與振興鄉村高度融合。
總之,高職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的研學實踐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通過與鄉村合作、政府支持、實踐能力培養、產業合作和就業創業指導等舉措,研學實踐教育可以為鄉村地區的藥品生產技術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積極貢獻。鄉村振興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支持,高職院校的研學實踐教育將為培養這些人才提供重要的平臺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