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奕,何素珠
(湖南省桂東縣職業教育中心 湖南 郴州 423500)
中職生是指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包含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等。教育內容相對于普通高中更加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如機械、電子、建筑、汽車、電氣、美容美發、酒店管理等。中職生畢業后可直接就業,也可繼續深造,比如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或通過升學考試進入普通高校。農村中職生是中國社會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也是充滿青春、富有活力的群體,更是將來社會發展與城鄉建設的中流砥柱。
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他們心理、生理的發育,其在與父母、同學以及社會相處的過程中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厭學心理就是其中一種。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的心理,對學習失去興趣和熱情,對學校生活感到厭倦和不滿。厭學不僅使家長無奈,教師憂慮,而且還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近年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僅有21%的學生學習持積極態度。本文結合實際對邊遠山區中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探析,了解邊遠山區中職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對提出解決對策、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網絡的沖擊,中職生在思想、道德、行為以及價值觀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不再盲目崇拜教師和書本,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個性發展,極易受網絡上消極因素諸如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負面影響。在農村邊遠地區,人們對中職教育的認知存在誤區,對中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筆者對本校計算機和幼兒保育兩個專業進行了調查,15%的學生覺得讀職校有用,想通過高考進入心儀的大學;30%的學生不知道讀職校有沒有用,沒有目標;45%的學生覺得讀職校沒用;10%的學生只想在職校混過三年。
因地域和經濟條件限制,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近年來,隨著全國初中生源的減少,邊遠地區中職院校錄取壓力較大,不少院校仍在實施傳統的提前錄取,一些中職學校為了完成任務過度宣揚,學生入校后,發現與心理預期差距較大。中職教學內容大部分脫離實際,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很多學生聽不懂、學不進。再者,受經濟和教育資源的局限,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農村中職學校沒有被完全推行,多數學校都是理論教學,缺乏教學設備和實際操作,既影響教學效果,也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些學生漸漸出現上課遲到、逃學等行為。
在應試教育和社會認知的影響下,對邊遠山區中職生來說,未被普通高中錄取無疑是個挫折。對此,部分學生能直面挫折,化壓力為動力,刻苦鉆研、提升能力、增強自信,或在技能層面大展拳腳,或學業有成;一些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拿自己與優等生比較,挫折感也表現出來,甚至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還有一些學生,因文化課基礎不好,面臨學業上的問題便打退堂鼓,不思進取,對學業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棄,放棄學業,其自認為是世人心目中不上進的“頑劣”,教師眼里不可教的“孺子”,父母眼里沒希望的“一代”,親朋好友眼里不學好的“典型”,現實社會的“多余人”。這些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也直接影響整個班級的班風和班紀。
厭學情緒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一定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斷累積、發酵,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在農村地區,家長文化水平有限,可能會對孩子的教育不重視,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家庭教育缺失使得農村中職生在接受教育時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勵,易產生厭學心理。同時,邊遠地區學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社會障礙,尤其是貧困生、單親家庭孩子,父母疲于生計,無暇關注孩子的教育,疏于跟他們交流溝通。他們又怯于與教師交流,因家庭出身而自卑,拒與別人交往,不參與團體活動。由不同因素造成的社交障礙會影響其學習,他們在學習中找不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2.1.1 提高社會認知度
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大對于中職教育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于中職教育的認知度。通過政策扶持、宣傳推廣等方式,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職教育的重要性,扭轉人們對中職學校的偏見,從而減少農村中職生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2.1.2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讓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職學校傾斜。通過建設更多的優質中職學校、引進優秀教育人才等方式,提高農村中職教育水平。
家長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重視孩子的教育,加強對孩子的關心和鼓勵。同時,家長應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給予孩子有效的指導。通過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讓農村中職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減輕厭學情緒。
2.3.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勇于面對現實,增強中職生的抗挫折能力:一是中職學校教師盡可能將生活和學習上的快樂都交還給他們。中職學校可開展各種課外活動,給中職學子創造更多的快樂體驗;努力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轉變“把成績作為主要的考核指標”的觀念,實行更多主體評估,考核手段更加豐富多元,并注重平衡個體之間的差異。二是中職學校的教育應充滿“人情味”,教師通過自身的知識、情感、人格、威信來影響學生,切忌采取壓服方式。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相信學生,感情上給予學生尊敬和關懷,行為中鼓舞學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一生中最主要的東西是什么呢?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熱愛兒童’”。“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池的水,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2.3.2 創新教育,激發學習興趣
影響邊遠山區中職生學習興趣的因素,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學校現狀;二是課程教學;三是師生關系;四是教學內容;五是教學策略。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課程就將成為學生的包袱。學生們也會對學習過程出現抵觸的心態,或者感到緊張和害怕。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變這一現象:①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合理使用情境教學、快樂課堂教學和自主發展課堂的教學模式;②分類指導學生、分類施教;③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激趣問題;④合理地協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⑤更貼近生活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生活課堂的積極性。
從正面教育入手,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樹立遠大的理想。用崇高的榜樣激勵學生,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的自我意識,幫他們建立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中職學校的特點是培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是職業技術的培訓,與初中、高中的學習有本質不同。中職生基礎普遍較差,面對深層次的理論知識,許多學生覺得難學,不想學。如何扭轉這種局面?技術學習應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應從實踐著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組織部分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組成興趣小組,把成功的小制作產品展現給其他同學,這樣的活動,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由原來一個或幾個興趣小組成員發展到幾十個。同時,組織小制作大賽,鼓勵學生參與。
2.3.3 施以鼓勵,樹立自信
中職學生正值青春期,自主、獨立意識開始萌發,對美好未來的熱愛與渴望是學生發展的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身才能抱有充分的自信,激發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渴望與熱愛,從而激起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的鼓勵不應僅停留于口頭,要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反映出來,真正培養他們勇于開拓進取的自信。比如,對于有嚴重的自卑感的一名學生,其認為學習跟不上進度,再苦再累都是徒勞,于是自暴自棄,教師應主動發現其優點:朗誦表現不俗,對此舉辦班級詩歌朗誦會,鼓勵其大膽地走上講臺,并博得熱烈掌聲,通過此舉,該生擺脫了自卑,逐漸恢復了自信。
2.3.4 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積極樂觀心理
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心靈承載能力除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較多受人際關系、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有的中職生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敗,一旦遇到挫折心理就無法接受。由此可見,戰勝消極心理就是要戰勝自我,并在面臨困難時就提前料到可能會失敗,為在逆境下重新站起來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實際上,人類歷史上并沒有永遠的贏家,所以即使失敗也是很正常的,鼓勵學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做任何事情,不但要做好最好的準備,還要做好最壞的準備,以減小因缺乏思維準備所造成的心理壓力。這樣就算是遇到挫敗,心理也不至于會受到重創,提高學生心理承受力,使其保持積極樂觀心理。
2.3.5 搭建多種便捷有效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創建心理咨詢室。派有心理咨詢師證書并有輔導經驗的教師做心理咨詢,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個體咨詢和輔導,疏導解惑,幫助學生打開心靈郁結;主動邀約有不良行為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單獨輔導,幫助學生掃除心理障礙,為學生創造心靈互動的空間與平臺。
每周至少開設兩個學時的心理健康課。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心理教育主渠道的積極作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系統全面的指導、疏導和矯正,讓課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通過專題講座、宣傳板報、心理健康報等,定期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法制常識,增強學生的“免疫力”,減少不良行為或將不良行為消滅于萌芽狀態之中。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在網上或手機上安裝教育類智能軟件,學生可以在線咨詢,教師詳解;可以建立QQ 群、郵箱和微信,通過私密的“說悄悄話”的方式,教師和學生進行心對心的交流,及時引導,消除隱患,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農村中職生厭學心理的形成與社會認知度不夠、教育資源不均衡、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有關。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大對于中職教育的支持力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等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農村中職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教師只有對學生的厭學心理成因有準確的把握,并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