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雁,江丹莉,許丹寧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 廣東 廣州 510225)
近年來,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和對高品質動物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給畜牧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為了滿足人們對高品質動物產品的需求,提高畜牧業的產量與品質,需要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復合型畜牧人才[1]。在此背景下,“動物營養學”作為畜牧學科的核心課程,其對于培養新型畜牧優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動物營養學”課程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新型畜牧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需要進行改革和優化,以培養適應新時代畜牧業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
動物營養學是一門闡述營養物質攝入與生命活動之間關系的學科,一直以來都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在課堂上,教師過于注重通過講解理論知識來傳授相關概念、原理與理論模型,容易使學生陷入被動接受的狀態;同時,由于該課程理論性極強,課堂講解乏味、枯燥,也容易消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理論教學占比過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與資源分配。缺乏實驗操作、實地考察和實際案例分析等實踐活動,導致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和理解動物營養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動物營養學”內容繁雜,需覆蓋動物不同生長階段與品種的營養需求,但課程課時不足,導致每個知識點的講解時間有限,無法深入探討;部分新興領域如基因編輯、腸道微生物研究等知識需更多的時間介紹和討論,但整體課程安排緊湊,學生不能做到深入理解;課中的實踐環節、案例分析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展開,以便學生能掌握及應用相關知識;由于課時有限,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時間也相對不足,無法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教師教學效果不佳。
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脫節指的是學生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中所面臨的問題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動物營養學”課程教學中,學生接觸到的是經典的理論模型、實驗結果和統計數據等內容,往往經過精心設計與簡化。然而,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動物營養受到了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如環境條件、飼料組成、動物品種等,這些都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另外,動物營養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尚存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和待深入研究的領域,例如動物消化系統中某些細節的機制、飼料添加劑的最佳使用方式等,這些問題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與實踐探索,而僅憑理論知識往往難以給出明確的答案。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新型畜牧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動物營養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畜牧學科的重要分支,在培養新型畜牧人才有重要作用。為了適應新型畜牧人才培養的需求,需要對“動物營養學”課程進行改革與優化,培養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專業人才。
“動物營養學”是一門綜合性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但現有的課程內容可能存在滯后的問題,無法滿足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通過教改更新課程內容,增加新興領域知識的介紹,如智能養殖、生態農業等,同時調整課程結構,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教學時間,以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傳統的“動物營養學”教學方法可能存在單一、枯燥的問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等,提高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視。教改可以使“動物營養學”課程更加關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和動物福利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畜牧業對于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合理的飼料利用、糞便處理等方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推動畜牧業向著更加環保、高效、健康的方向發展。
“動物營養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知識的學科,教改能進一步加強與生物學、化學、營養學等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的能力。以生物學融合為例,教改可以將生物學的基礎知識與動物營養學的實際應用相結合。例如,通過探討動物消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不同種類動物的能量代謝機制等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動物的生理特點和飼養管理中的重要因素。
為了更好地將動物營養學融入智慧畜牧業教學中,在開展教學時,應將動物營養學作為核心內容之一,涵蓋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的全過程,包括動物消化生理、飼料營養、飼料添加劑、飼養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全面了解動物的營養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利用現代智慧教育技術,如虛擬實驗室、在線教學平臺等,提供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進行模擬實驗、觀察和分析數據,并通過互動學習提升學習效果與實踐能力。結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評估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及應用動物營養學知識。另外,在智慧畜牧業教學中,要注重實踐環節,讓學生親自參與動物飼養實驗和實地考察,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親身體驗動物營養管理的過程,了解飼料選擇、配方設計、飼養管理等方面的實際操作和技能要求。結合智慧畜牧業技術,引導學生運用傳感器、監控設備等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增強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通過上述措施,可提高學生的動物營養學知識水平與實踐應用能力。
增加實踐課程的占比是適應新型畜牧人才需求的重要舉措,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來實現,即可以將傳統的理論授課模式轉變為以實踐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實踐課程中,學生可以親自參與到動物養殖過程中,進行實地觀察和操作,提高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從而更好地理解動物營養學的理論知識,學會將其應用到實際養殖中。還可以通過開設實驗課程來增加實踐課程占比。實驗課中,學生進行動物飼養實驗,通過實際操作來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3],通過與同學一起完成實驗項目,鍛煉自己的實驗設計、數據處理能力,并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另外,增加實踐課程的占比還可通過開展實踐實習來實現,學生前往養殖場、農場等實地實習,親身參與畜禽的飼養管理工作,了解養殖業的實際情況并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實踐實習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人脈關系,增加就業競爭力。通過上述措施,促進學生在動物營養學的學習過程中融會貫通,全面掌握理論知識,提升實踐技能。
學科融合可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建立聯系,深化對動物營養學的理解。學科融合還可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知識的整合與創新,培養出適應畜牧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飼料學是動物營養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將飼料學的知識與動物營養學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到不同飼料對動物營養需求和生長發育的影響,而通過實踐課程,學生則可以學習到飼料的配制與飼喂管理技術,以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與健康狀況。作物學是飼料原料的來源,與動物營養學關系密切。在開展教學時,可以有效結合動物營養學與作物學知識,使學生掌握不同作物的營養價值和飼料搭配的原則,并且通過實踐課程,學生還可以學習到作物的種植技術、飼料原料的采集與加工技術,以滿足動物的營養需求。代謝組學是生物化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生物體內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的種類、分布、數量及調控等,與動物營養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在教學中可以將代謝組學的知識與動物營養學交叉融合,讓學生了解到動物的能量代謝過程、營養物質的利用方式,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代謝測定和能量平衡的實驗技術,以提高動物的飼養管理水平。草地學是研究草地資源的特征、發生與發展規律以及開發利用的理論與技術的科學,將其與動物營養學有機結合,能讓學生掌握不同草地植物的營養成分和對動物的影響,使學生學習到草地管理與利用的技術,從而提高動物的飼養效益、環境保護水平。轉基因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與整體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生命本質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將這兩者和動物營養學進行結合,可以讓學生學習到轉基因技術、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推動動物營養學的科學發展。學科融合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動物營養學”課程的內涵,促進動物營養學在生產中的應用。
產學合作教學能讓學生接觸到實際的畜牧生產、管理和科研工作,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與需求,從而更好地掌握動物營養學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同時,產學合作教學還有助于學校與行業之間的資源共享與互補,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學??梢耘c養殖企業、農民合作,共同制定培養目標、設置教學課程,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在與養殖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參與實際的養殖場地實習,親身體驗并學習現代畜牧業的運營管理、技術操作[4]。學??裳垬I界專家講座與指導,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行業動態、實踐經驗。產學合作教學的核心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項目,例如在養殖場中工作、參與相關的科研項目等,準確掌握動物營養學知識,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學校與養殖企業合作建立實驗基地,為學生提供實驗教學與科研平臺,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科學研究能力。
在適應新型畜牧人才培養視角下研究“動物營養學”課程教改的對策,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畜牧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在智慧畜牧業教學中融入動物營養學、增加實踐課程占比、加強學科融合,以及實行產學合作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為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仍需要持續探索與實踐,不斷完善“動物營養學”課程的教改對策,為畜牧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