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亮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泥河鎮政府 安徽 淮南 232000)
堅持“以漁促稻、穩糧增效、質量安全、生態循環”原則,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放途徑,對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產品安全、促進產業融合等具有重要意義。潘集區有水稻面積36 萬畝,益漁稻田面積10 萬余畝,主要分布在以水質較好的淮河、茨淮新河為水源的祁集、架河、古路崗等灌溉站的灌溉區域,如古溝回族鄉、夾溝鎮、泥河鎮、高皇鎮、潘集鎮、蘆集鎮、架河鎮、賀疃鎮等鄉鎮。
根據《安徽省農業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2017年全省漁業漁政工作要點的通知》 (皖農辦漁[2017]14 號)、《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開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修訂工作的通知》(皖農漁函[2017]110 號)、《農業部關于印發<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規范>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農漁發[2016]39 號)和《安徽省“十三五”漁業發展規劃》(皖農漁[2016]55 號)等文件精神,都對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綠色增效生產模式作了具體要求。
1.1 潘集區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現狀。全區現有稻田綜合種養面積約2 000 畝,種養戶約20 余戶,主要分布在平圩鎮橋東村、林場村、王圩村;潘集鎮夏圩村、魏圩村、集南村;架河鎮王圩村;田集街道朱圩村、瓜園村;賀曈鎮陳倪村等。主要種養模式有稻鰍(300 畝)、稻魚(600 畝)、稻鱉(100 畝)、稻蝦(700 畝)、稻鴨(300 畝)等。
1.2 生產經營及效益。稻蝦共作:準南市敏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位于潘集鎮魏圩村,法人代表魏忠態,2005 年租地40 畝進行稻蝦共作生產,2010 年發展到130 余畝。田間改適路。環溝占地面積約8%。2016年,畝產水稻550 公斤(含路,環溝面積),淡水小龍蝦100 公斤,畝新增小龍蝦產值3 000 元,新增放益2 000 余元。水稻施肥量減少30%,農藥用量減少50%,畝生產成本節約200 余元。稻鰍共作:準南市閱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位于平圩鎮橋東村,法人代表段宗兆。2014 年在橋東村租地40 畝,實施稻鰍共作,2016 年獲得成功,畝產水稻500 公斤,泥鰍600公斤,畝生產成本10 000 余元,其中水稻生產成本800 元,土地租金1 200 元,泥鰍生產成本8 000 余元。畝產值20 000 余元,其中稻米產值6 000 元,泥鰍產值14 000 元,畝增效益10 000 余元。水稻生產過程不打藥、不施化肥,生產的大米在參加2016 年全國“上海大“杯評比中,榮獲“全國稻田綜合種養優質大米評比最佳品質與口感獎銅獎”和“全國稻田綜合養技術創新優秀企業綠色生態獎”,2017 年5 月,該公司又在平行鎮林場村租地100 余畝實施稻田養殖泥鰍,現規模已經達到150 余畝。
市農委對實施稻田綜合種養“雙千工程”高度重視,開展了2017 年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創建活動,潘集區的淮南市閱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淮南市敏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淮南市天地荷蓮藏種植場三家企業成功創建了稻田綜合種養百畝示范片。雖然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稻田綜合種養綠色生態種養殖,但是,當前我區要加快發展還存在著不少的制約因素。
2.1 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有難度。一家一戶的土地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規模化生產的需要,在土地流轉中有個別農戶不愿意流轉,就規模生產難以推行。
2.2 申請農業設施用地難。由于使用土地受到“先補后占、占補平衡”政策的限制,有的種養企業蓋管理房的地點都沒有,不得不搭庵棚將就。
2.3 生產技術不夠成熟。尤其是水產品養殖技術不夠成熟,許多種養企業都是新進入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導致水產品養殖損失慘重。例如架河鎮蘇涂村許多稻田養龍蝦的農戶,因5 月份蝦的白斑綜合癥沒有預防好,龍蝦大量死亡。
3.1 編制稻田綜合種養規劃。各鄉鎮要因地制宜編制稻田綜合種養規劃,做到科學有序推進。
3.2 各級政府應制定扶持政策,包括農業設施用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支持。
3.3 將稻田綜合種養列入各級政府工作目標考核內容,促進稻田綜合種養加快發展。
3.4 加大政策性保險力度,減少種養企業風險。加強技術培訓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