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大名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邯鄲 056900)
主要利用大豆和玉米在耐陰耐密遺傳特性和生物學特性上的差異,構建科學的復合空間布局,采用寬窄行田間布置方式,充分利用邊行優勢,實現4 行玉米與4 行大豆帶狀間作套種,以提高光能、養分、水分的利用率,使土地產出率成倍增加。
1.1 品種選擇。大豆選用耐陰、耐密、抗倒、宜機收高產品種,如邯豆8 號或邯豆19 號;玉米選用株型緊湊或半緊湊、耐密、適宜機械化收獲、抗倒伏、適應本地種植的高產品種。
1.2 拌種或包衣。生產中玉米種子采用合適的拌種劑或包衣劑,大豆種子根據土壤病情進行拌種處理。
1.3 整地。采用免耕播種,地勢平坦,利于播種。
2.1 播種日期。6 月上旬播種玉米,6 月下旬播種大豆,播期間隔10 d。
2.2 種植模式。大豆、玉米種植行比為4∶4,即4 行大豆、4 行玉米的種植模式,1 個完整帶寬3.4 ~3.6 m。田間行距:玉米與大豆的行距為60cm,玉米行距40cm,大豆行距10 cm。田間株距:玉米株距20 cm,大豆株距15 cm。折合密度:玉米3 800 ~3 900 株/ 畝,大豆5 200 ~5 400 株/畝。
2.3 播種方式。采用機械播種,先播種玉米,每個播種帶預留1.5 m 寬,種肥同播,玉米種肥施配方肥25~35 kg/畝,播種后及時澆水;大豆底肥施用45%復合肥(15-15-15)20 kg/畝,大豆播種量4 ~5 kg/畝,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 ~5 cm,播種免澆蒙頭水。
3.1 定苗。出苗后及時按田間配置的行株距要求進行補種或間苗,補種的種子需要使用同一品種。
3.2 肥水管理。①在玉米出苗后30 d,結合中耕對玉米追施尿素10 ~15 kg/ 畝,根據土壤墑情,進行澆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進行第2 次追肥,追施尿素18 ~20 kg/畝。②在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可采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5 ~50 g/畝,兌水40 ~50 kg 噴施莖葉控旺長。開花結莢期需水量大,遇旱及時澆水。在大豆生育后期,采用鉬氨酸30 g/ 畝或硼肥25 g/畝,兌水40 ~50 kg,葉面噴施2 ~3 次。
3.3 常見病蟲害防治
3.3.1 玉米銹病。初期開始噴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 ~2 000 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 倍液,隔10 d 噴1 次,連續防治2 次。
3.3.2 玉米褐斑病。發病初期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顆粒劑1 500 ~2 000 倍液,或25%丙環唑乳油1 500 倍液噴霧防治。
3.3.3 蚜蟲、玉米螟。玉米心葉期,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1.5 ~2 kg 撒于心葉,或10%氯氰菊酯或2.5%輝豐菊酯,每畝30 mg 兌水25 kg 噴霧防治。
3.3.4 草地貪夜蛾。10%氯氰菊酯乳油1 200 ~1 600倍溶液葉面均勻噴霧;或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200 ~1 600 倍溶液均勻噴灑在玉米莖葉上。
3.3.5 大豆病毒病。首先要播前選種,去除帶病毒的種子;其次,苗期發現病毒株及時拔除,發現蚜蟲等刺吸式昆蟲用10%吡蟲啉3 000 倍液噴霧防治。
3.3.6 大豆孢囊線蟲病。可在播種前將3%呋喃丹顆粒劑施入播種溝內,每畝用量約5 kg;或用10%益收寶顆粒劑1.5 kg 均勻施入溝內。
3.3.7 造橋蟲、大豆食心蟲。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 ~25 ml/ 畝,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 ~20 ml/畝噴霧防治。
先收獲玉米,后收獲大豆。籽粒玉米在玉米苞葉變黃、達到生理成熟期即可收獲,注意曬干、脫粒、入庫。大豆在葉片完全脫落、莖變黃、莢變褐、籽粒呈現橢圓形時收割,選擇晴天無露水時,用大豆專用脫粒機或人工脫粒,脫粒后及時曬干、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