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歡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調查規劃院 甘肅 天水 741020)
落葉松葉蜂是一種常見的害蟲,這種害蟲屬于昆蟲綱膜翅目葉蜂科的一種昆蟲,能夠對落葉松的針葉造成極大的損害,尤其是葉蜂幼蟲的主要食物就是落葉松的針葉、嫩芽、嫩枝等。這種蟲害主要分布在遠東、北亞、東亞等地區,而在我國則廣泛分布于東北、西北及華北等地區。落葉松葉蜂主要寄生在落葉松上,當落葉松種植區內出現大量的落葉松葉蜂時,這些害蟲會在較短的時期內將落葉松林區的大量松樹針葉啃食光。特別是一些幼樹苗,如果寄生有落葉松葉蜂,那么其枝條會彎曲,并且逐漸干枯,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大量的落葉松死亡,難以發展成樹林。單一性的落葉松林區更易發生落葉松葉蜂,并且會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害。
1.1 形態特征。落葉松葉蜂屬于葉蜂科的一種,該害蟲擁有多個生長發育階段,并且不同階段的形態也不同。落葉松葉蜂的生長發育一共需要經歷卵—幼蟲—繭—蛹—成蟲5 個階段。其中幼蟲期的主要食物就是落葉松的針葉、嫩枝、嫩芽等,這個階段會對落葉松造成嚴重的危害。落葉松葉蜂的成蟲雌蟲的體長可達到8.5 ~10 mm,顏色為黑色,并且有光澤;頭、唇基是黑色的,觸角為茶褐色,上唇為黃色。葉蜂卵的長度為1.3 mm,寬度為0.4 mm,初產時呈現為淡黃色,半透明,孵化前呈暗色。幼蟲的體長可達到12~16 mm,顏色為黑褐色,幼蟲的胸部及腹部的背面呈墨綠色,腹面呈灰白色,胸足呈黑褐色;蛹的長度為9 ~10 mm,顏色由淡青色逐漸變為黑褐色,蟲繭的長度為12 ~13 mm,白色,3 ~5 d 后逐漸變為棕黃色至暗褐色[1]。
1.2 生活習性。每年落葉松葉蜂均會產卵1 次,老熟幼蟲會在石塊、土地的縫隙及枯萎掉落的枝葉間結繭越冬,每個洞穴中可以存活超過100 只的蟲繭。待來年的春季氣溫上升、植物復蘇時,蟲繭逐漸開始化蛹,比如我國的小隴山地區,通常4 月中旬天氣開始回暖,落葉松葉蜂蟲繭化蛹,并且蟲蛹期的時間可以達到18 ~30 d。到了5 月上旬,落葉松葉蜂逐漸進入羽化的高峰期,完成羽化后,成蟲可在3 ~4 d 內陸續產卵,蟲卵期的時間一般保持在10 ~20 d。落葉松葉蜂通常會將卵產到落葉松的嫩枝頂端,成蟲會在嫩枝上刻槽,并把蟲卵產到槽內,一般每個嫩枝上產10~60 顆卵,呈2 行排列。落葉松葉蜂的卵會對樹葉的嫩枝正常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使枝條逐漸彎曲,甚至可能會導致枝條慢慢枯萎死亡;5 月下旬,蟲卵會逐漸孵化為幼蟲,而幼蟲期主要分5 齡,1 ~4 齡幼蟲主要的食物就是落葉松的針葉,幼蟲會將產卵區周圍的落葉松針葉全面啃食光,然后再轉移到其它區域繼續啃食。當地的溫度超過15 ℃后,幼蟲的食量會很大。遇到陰雨天或氣溫低于12 ℃時,落葉松葉蜂的幼蟲會附著于松樹針葉的背面,并且食量也會變小。幼蟲生長至5 齡時,老熟幼蟲會移動至松樹的下面尋找適宜的地方結繭越冬,我國的山西、東北地區各省的落葉松葉蜂的結繭期比秦嶺地區要晚1 個月的時間。
2.1 盲目引種,忽略對本土樹種的培育。將一些外來樹種引入本地區內,由于改變了這些樹種的生長環境,導致苗木的生長受到不良影響,抗逆性較薄弱,如此就為害蟲包括落葉松葉蜂的大量繁殖與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甚至還會出現多種病蟲害交替發生。而本土的松樹種在本地區內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已經逐漸適應了環境,具備極強的抗逆性與適應性。忽略對本土松樹品種的培育,盲目引進外來的落葉松,勢必會導致地區內的松林爆發落葉松葉蜂等多種病蟲害[2]。
2.2 疏于管理,未做好林木的撫育工作。過于追求植樹造林,卻又疏于管理,沒有做好落葉松林的撫育工作,導致落葉松林出現了嚴重的病蟲害而沒有進行及時治理,這樣會使得落葉松的蟲害越來越嚴重,并且樹種單一也為落葉松葉蜂的發生、發展創造了適宜的條件與生存空間。
2.3 沒有對苗木進行有效監管。沒有對落葉松苗木進行有效監管,也是引發落葉松葉蜂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林木苗木的采購途徑越來越多元,苗木的檢驗檢疫工作量明顯增加,如此勢必會出現監管不力的問題,從而導致落葉松葉蜂輕松逃過檢查,隨著落葉松苗木一同引入,加之缺少天敵,導致它們能夠安全地生長與發展。
2.4 缺乏蟲害防治的專業人員。目前,致使我國一些地區出現嚴重的落葉松葉蜂蟲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蟲害防治的專業人員,無法及時精準地預測與上報落葉松葉蜂蟲害的爆發規律與時間,從而導致錯過了最佳治理蟲害的時機,難以獲得良好的蟲害防治效果,無法對本地區的落葉松葉蜂進行有效控制,并且還存在著人力、物力過度浪費的現象。
2.5 化學防治法破壞了地區的生態平衡。近年來,一些地區的落葉松林管理人員盲目選用化學防治方法對落葉松葉蜂蟲害進行消殺,如此勢必會對本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致使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與平衡受到影響,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殺死落葉松葉蜂,但是同時也可能會殺死它們的天敵,長此以往,可能會使落葉松葉蜂逐漸具備一定的抗藥性,如果攜帶藥性的害蟲被鳥類等天敵誤食,可能會導致鳥類等出現二次中毒的情況,為病蟲害的再次爆發積累基數。
通常情況下,落葉松葉蜂的蟲害高峰期與落葉松的生長高峰期恰好重疊,如此必然會對落葉松林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甚至會導致落葉松的枝條出現大面積的枯萎,進而導致落葉松死亡。落葉松葉蜂的繁殖速度較快,往往可在較短時間內出現大面積的蔓延與傳播,使這種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面臨較大的難度,難以將其完全消滅,有些地區的落葉松林甚至存在長達十年的落葉松葉蜂蟲害。落葉松葉蜂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當地區的氣溫較高時,落葉松葉蜂的幼蟲食量較大,因此所造成的破壞也很大。此外,這些害蟲會在林中不均勻地分布,所以破壞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通常落葉松林邊緣區域的害蟲分布明顯多于內部,陽面多于陰面,單一樹種的樹林多于混交林。
4.1 物理防治措施。各地區可以根據落葉松葉蜂的生長周期采取物理防治措施,比如,在小隴山地區8 月上旬落葉松葉蜂進入結繭期,老熟幼蟲在落葉層下、石塊、土壤縫隙中結繭休眠,所以在每年的8 月中旬~第2 年春季,對林區地面的枯枝落葉進行清掃,并實施焚燒處理,可以有效殺死落葉松葉蜂的繭蛹。在落葉松葉蜂結繭期對林地進行翻耕,翻耕深度保持在25 ~30 cm,這樣可使潛藏于地下的繭蛹完全顯露,借助冬季氣溫極低的優勢有效殺死繭蛹。此外還可根據落葉松葉蜂幼蟲在松樹針葉上群居的特點開展人工捕捉。
4.2 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就是依靠落葉松葉蜂的天敵進行蟲害防治。因為落葉松葉蜂的天敵較多,其中最常見的幾種包括:七星瓢蟲、寄生蠅、波姬蜂及赤眼蜂等。各地區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應重視維護當地生態的平衡,盡量不使用化肥、農藥等,這樣能夠給落葉松葉蜂的天敵七星瓢蟲、赤眼蜂等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借助天敵來消滅落葉松葉蜂,有效降低其對落葉松林的破壞。另外,還有一些鳥類,如紅腹角雉、啄木鳥及山雀等也是葉蜂的天敵,這些鳥類能夠有效地控制落葉松葉蜂的種群數量。
4.3 化學防治措施。化學防治措施是現階段治理落葉松葉蜂的一種最常見的措施,可以使用741 煙劑或林丹煙劑對林分密度大于0.6 的落葉松林進行熏殺,殺蟲的效率能夠達到70%~83%。但需注意的是,使用煙劑熏殺應選擇在葉蜂幼蟲期的2 ~3 齡期內開展。通常情況下應在8 月上旬前完成。采用煙熏需選擇在天氣晴朗、沒有風的情況下。此外,還可以使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500 ~1 000 倍液對1 ~2 齡期的落葉松葉蜂進行噴霧消殺,可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采用化學防治措施必須注意盡量選擇低毒、無污染、高效的化學藥物,嚴禁使用污染生態環境的農藥。
4.4 營林技術防治措施。除了上述幾種防治措施外,各地區還可采用營林技術,以此有效防止落葉松葉蜂的發生。由于落葉松葉蜂通常寄生在落葉松上,單一種植落葉松爆發落葉松葉蜂的概率會較高,所以,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采用多種林木混合栽種的模式,其中馬褂木、山地楊等樹種和落葉松的生長速度相近,因此,可以考慮將這幾種樹木進行混交,可有效預防落葉松葉蜂蟲害的爆發[3]。
總之,要想有效防治落葉松葉蜂的發生,就必須注重對林區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并正確選用相應的防治措施,加強對林區的管理與撫育,林區管理人員應盡量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營林技術措施等有效防治葉蜂蟲害,盡量不采取化學防治措施,這樣有利于維護本地區的生物多樣化,生態環境也能保持平衡,并可有效防止落葉松葉蜂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