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波 張子文 李 丹
(漢中市南鄭區秦巴生態保護中心 陜西 漢中 723100)
南鄭區隸屬陜西省漢中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邊界、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63.06%,林木綠化率68.43%。多年平均氣溫14.2 ℃、降雨量927.3 mm。轄區有2 個街道辦、19 個鎮;總人口57.76 萬,常住人口46.39 萬。南鄭區是陜西省人口和林業大縣,區域內森林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充足。
十三屆一次全會提出“五大鄉村振興”戰略,振興產業必先振興人才,人才帶動產業發展。本文以南鄭區為研究背景,基于政府報告、文獻資料、走訪調研分析林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不足,結合現狀提出改進建議,助力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十三五以來,南鄭區林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不足。基于政府報告、文獻資料、走訪調研,梳理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 林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南鄭區長期保持以林業站為實施單位的技術推廣體系,林業局對基層林業站垂直管理,工作效率高、管理順,適應了林業工作的需求,可出色完成各項林業工作。基層林業站撤銷,政府缺少對縣(區)級林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資金投入和人員補充,無專項資金撥付,僅招聘引進3 名工作人員。機構改革以后,政府對開展林業技術推廣工作做了明確指示,林業部門負責安排部署,鄉鎮配合抓落實,但是專項資金直接撥付到鄉鎮賬戶,林業局缺乏對鄉鎮林業工作人員、林業推廣專項資金監督考核,加之近年鄉村振興工作的繁重,鄉鎮很難安排專人負責林業技術推廣工作,直接制約林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1~2]。
1.2 缺乏項目支撐。2016 年以來,多次申請林業技術推廣項目均未批復。雖然省市每年下達技術推廣任務,但從未撥劃專項資金。期間林業技術推廣工作只能依靠區農辦下達的產業技術服務項目,但是涉農整合資金項目明確規定培訓對象以貧困勞動力為主,資金支出僅限于授課費、授課老師住宿費和培訓資料費;無法購置專業設備、儀器,更別說技術推廣人員勞務費和差旅費。林業技術推廣方式僅限于義務為企業、農戶提供技術指導,新產品、新技術推廣因沒有項目資金支持無法開展[2~4]。
1.3 專業技術人員缺少。基層林業站撤銷,直接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由原來的187 人縮減到現在的6 人。工作任務緊張時,需要從系統抽調專業人員協助開展工作,加之近年森林資源督查任務繁重,很難兼顧。鄉鎮管護站主要責任、任務是生態保護和森林管護,日常的巡山護林工作強度很大,沒有更多的精力開展林業技術推廣;況且鄉鎮管護站工作人員主要來自國有林場的操作工人和退役軍人,林業專業技術欠缺,不具備技術推廣專業能力。基層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分流以后,大部分已不再從事林業工作。由于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削弱了林業技術推廣力度。
1.4 推廣技術人員專業素質低。無論專職技術推廣人員還是兼職技術推廣人員,理論知識儲備未能及時更新,方法過于傳統,不能滿足現階段技術要求,專業素質急需提升,尤其是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拓展。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專業技術人員缺少系統性的技能培訓,只能依靠繼續教育和自學對理論知識進行補充[5~7]。
1.5 林農技術培訓效果不佳。整理歷年培訓資料,統計分析參訓人員文化程度、年齡結構。技術培訓以整村推進為主,鎮村覆蓋率高,參訓人員年齡主要集中在46 ~65 歲,學歷以初中及以下為主。林區群眾思想固化、技術意識淡薄,培訓現場參訓林農很少主動提問、動手操作,忽視新技術、新方法,沒有認識到技術帶來的效益。參訓林農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技術意識淡薄等原因造成培訓達不到預期效果[8~9]。
1.6 林業技術推廣模式單一。傳統的林業技術推廣主要依靠技術培訓班、科技宣傳點等面對面技術傳授和資料發放。技術培訓班和科技宣傳活動安排在周內工作時間,群眾因工作而無法參加。即便科技推廣活動免費發放技術資料,但是林農普遍文化程度低,很難通過自學資料掌握技術[10]。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這種傳統的推廣模式局限性更大。
以“生態美、產業興、林農富”為目標,堅持生態建設與資源保護并重原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科技興林戰略。立足林業技術推廣崗位,針對南鄭區林業技術推廣中存在不足,提出改進建議。
2.1 健全林業技術推廣體系。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健全林業技術推廣體系。林業工作專業性強,且地域差異大,只有經過專業培訓和長期實踐才能勝任。鑒于南鄭區現狀,從全區編制系統內抽調懂技術的專業人員,重點吸納原基層林業站工作人員,重新組建基層林業站,完善基層林業技術推廣體系,以“傳幫帶”形式培養一批林業實用技術人員,避免林業人才斷層。同時,配齊專業設備,提高林業工作者待遇,足額發放林業專項補貼,讓林業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11]。
2.2 爭取項目支撐。以突出民生林業、生態林業發展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態質量,做強主導產業。積極申報中省專項財政項目,依托項目助推新技術、新成果。結合南鄭區林業資源、特色產業,引進適生高產新品種;試驗推廣新技術,強化科技支撐。加強林木種苗基地建設,培育壯大林業企業(基地),推進林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型產業;推行標準化生產,打造優質品牌,保護地理標志產品,形成一村一品發展新格局,帶動林農致富。
2.3 招引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人社部門招引專業技術人員,加強林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12]。全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大部分50 歲上下,臨近退休居多,預計十年內將有多一半專業技術人員退休,急需招引專業技術人員,補充退休空缺。只有配足專業技術人才,才能細化林業技術推廣任務,把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落到基層、落到林區地塊,確保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有效轉化、廣泛推廣應用。
2.4 提升技術人員專業素質。多措并舉,全面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采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開展職工專業知識培訓,通過邀請專家集中培訓、利用業務淡季輪流報班培訓、組織職工技能競賽等方式提高技術人員專業水平,更新專業技術人員技能儲備、拓寬知識結構、豐富工作方法。以業務技能培訓為載體,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交流業務技能,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不斷提升技術人員專業素質,配齊先進專業設備,保證林業工作精度和效率,更好服務現代林業。
2.5 增強林農生產管理技能。科技推廣旨在林業增效、林農增收。首要工作是轉變林農技術意識,使其認識到科技帶來收入、技術提高產量[13]。深入鎮村走訪調研農戶技術需求和生產中的難題,有針對性組織專題培訓班。申請項目支撐,效仿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模式,開設封閉式培訓班,細化知識內容,由淺入深、理論聯系實際,采取集中授課、實地講解、手把手示范等培訓方式,切實增強林農生產管理水平,起到培養一個能人、帶動一片經濟的效果。
2.6 多渠道推廣林業技術。科技、文化“三下鄉”工作開展以來,鎮村電視信號、寬帶網絡全覆蓋,政府搭建了多種群眾互動平臺,信息可以多渠道快速推送到群眾手中。技術推廣單位可以借助當地電視節目、APP 軟件、鎮村工作群(微信、QQ)等媒體進行林業技術科普、推廣[14],直接或者間接把林業實用技術視頻、語音、文檔等推送給林農,便于林農隨時隨地學習林業知識,解決各類人群技術需求,提高林業技術推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