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蔚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
2022 年1 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突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提升紅色旅游規范化發展水平[1]。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臨汾市永和縣紅軍東征紀念館、永和乾坤灣兩景點為主的沿線旅游帶,具有差異化的紅色資源與黃河風情,是發展一村一景的獨特景色,更是適合旅游者的新奇體驗。張壁村,是一個千年古村落,在這里可以探究古人的軍事智慧,發展鄉村文旅。在本次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擁有特色文旅資源和產業資源的鄉村存在發展困境,臨汾市永和縣東征村、會里村和介休市張壁村在宣傳營銷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
1.1 永和縣東征村的“旅產學”資源。東征村擁有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毛澤東、彭德懷曾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進行了著名的渡河東征,壯大了紅軍力量,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東征村圍繞東征紀念館這一核心資源,修建紅色文化墻、紅色文化廣場等,打造東征村紅色文旅新風貌。“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是訪談時村民和鄉村企業代表人多次提到的東征村真實寫照。該地土層深厚、土質疏松、低溫干燥、光照充足,主導產業為紅棗和蘋果,自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開館,全村旅游開發逐步開展起來,旅游產業已成為全村的又一支柱產業。在對X 公司負責人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該村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依托永和縣X 公司帶動,進行規范化管理,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取得良好成效。與此同時,東征村積極爭取資金幫扶,改造閑置土窯洞,以農戶自家窯洞作為資產進行入股,將“資產”變“股權”,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窯洞農家樂,也為村民帶來了一定收入。東征村豐富的革命文化是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通過專職講解員講好紅色故事,搭建紅色課堂,帶領青年學生及黨員干部重走東征路,能夠喚醒學員紅色記憶,學習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精神,深入貫徹學習毛澤東廉政思想。
1.2 永和縣河會里村的“旅產學”資源。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保存了從中生代三疊紀、新生代第四紀及黃河形成等的地質演化記錄,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調研過程中途經大量梯田,森林覆蓋率高,除發展農業外還有發展康養旅游的巨大潛力。乾坤灣展示了河流地貌景觀,在博物館內還可以了解黃土的成因和黃土高原的各種地形。除此之外,黃河沿岸砂巖岸坡的風蝕壁龕地貌,是特殊地層在特殊環境下形成的華北地區少有的地貌景觀,具有很高的研學價值。
1.3 介休市張壁村的“旅產學”資源。張壁古堡是“村企合作”的典型開發案例。張壁古堡的構造遵循了古代軍事防御原則。調研過程中,我們重點關注了體現夏的文化遺址與北朝地道,時至今日,元代戲臺、明清民居以及可汗廟等依然保存完整,很有看點。 A 集團積極引導張壁村民由務農轉變為從事民宿、飯店、觀光農業等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安置了張壁及周邊400 多名村民就業,形成了村企共建與旅游共生的“張壁模式”。除此之外,張壁村村民在家門口搭建起了特產小攤,分散售賣張壁特色醋糕、杏仁粉、藍莓棗、葫蘆紀念品等,也為村民帶來一定收入。張壁古堡內含豐富中國古代先人的軍事智慧,并且有“張壁之戰”“張壁起義”等紅色歷史,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是八路軍、新四軍的重要據點。張壁古堡悠久的文化歷史、紅色資源、琉璃燒制工藝以及多民族建筑風格可以滿足不同類型專業學生的研學需求。
2.1 永和縣鄉村振興發展困境。永和縣兩村以東征紀念館和黃河乾坤灣為主要依托,牢牢抓住紅色文化核心內涵來發展紅色旅游,并進一步拓展出農產品采摘、窯洞農家樂等衍生產業,推動發展轉型。“一館一灣”基本為全部游覽資源,觀賞性強但景點單一。東征村地理條件適合種植蘋果和紅棗,企業牽頭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讓村民的參與感降低,且分成較少,不能夠有效緩解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問題。據了解本村距城鎮距離較遠,且沒有學校,居民上學就醫都極其不便。旅游業發展后,東征紀念館和乾坤灣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但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很難留住青壯年。本村勞動力均齡較高,且文化程度不高,難以滿足第三產業發展的勞動力需求。紅色資源、自然景觀以及農產品宣傳營銷體系尚不完善。除高校及黨政機關定期到東征村進行主題培訓外,周邊省市的散客對紅軍東征的歷史了解甚少,這也就局限了土窯農家樂的入住率。當地村民談到蘋果產銷時指出,企業幫助時銷售較易,但如果沒有幫扶很難找到合適穩定的銷售渠道,售賣價格也不理想。
2.2 張壁村村落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張壁村以張壁古堡為發展依托,其本身擁有的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都賦予了張壁村在鄉土文化旅游上絕佳的條件。村落三面臨溝,一面靠山,是古代兵家重要倚靠之地。張壁村積極依靠現代媒體來宣傳,在近幾年邀請綜藝嘉賓前來體驗、舉辦攝影展等,這些舉措增加了村落客流量,吸引了各大藝術院校前來參觀學習。但是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政府和企業對廟宇、戲臺等規格較高的建筑投入較大,而原村落居民進行了整體遷移,對其原始村落缺乏保護和修繕。由于文物較多,古堡游客容納量有限,體驗地道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景區內缺乏紀念品售賣服務點,多為村民自行發起的特產售賣,進貨渠道和安全不能得到保證;基礎設施不太健全,游客休憩的地點設置較少。
3.1 鄉村振興建設主體流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多數村內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入城鎮謀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在調研過程中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東征村的土地條件和氣候環境本身不適宜發展農業,農業勞動力需求較少,加上沒有第二產業支撐,缺乏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機會,無法留住年輕人才;再者,東征村通城公路為近幾年新修,村內缺乏良好的交通和基礎設施條件,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導致居民出行、就醫不便;最后,鄉土文化逐漸式微,不少鄉村年輕人突破地域思維選擇到更大的城市尋找自身價值。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而兩村都存在較為嚴重的人力資源流失,導致村內老齡化問題凸顯,養老和醫療問題給鄉村振興帶來了莫大挑戰,也使村莊缺乏吸引企業對村投資的根本動力。
3.2 鄉村治理理念新舊碰撞。在與東征村X 公司負責人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本村傳統的發展方式與新興的治理理念發生沖突。村民習慣于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種植蘋果、發展農家樂、開發景區研學資源時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然而在新發展階段,鄉村振興要求調動全部資源,這需要切合鄉村發展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村民的積極配合才能實現。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政府希望通過理念創新來給予鄉村更多引導和支持,這種新型理念可能會與本村實際需求和發展利益發生一些沖突,并且兩村均未發現研學市場的巨大活力。通過挖掘本村“旅產學”三面資源來構建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怎樣處理好新舊治理理念的碰撞和沖突,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3 鄉村振興依托產業匱乏。東征村和張壁村都具備“旅產學”聯動發展的文化內核。東征村主要依托紅色文旅資源,張壁村則融古堡地道、宮殿廟宇、軍事宗教、民俗歷史、星象文化于一體。但是,東征村紅色文旅的相關產業鏈卻不夠完整,其并沒有持續開拓現代媒體宣傳渠道去打造當地紅色名片,沒有利用電商平臺對蘋果、紅棗等優勢農產品進行售賣,與東征精神相關的文創產品匱乏,與高校藝術學院的合作也不能達到長期效果。現有產業尚未創造足夠且穩定的就業崗位,這也進一步導致了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以東征村華農果業為例,新發展的蘋果產業為當地農戶增收和脫貧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但當地居民沒有種植蘋果經驗,在種植技術理論接收方面需要一定培訓周期。在與東征村書記交流時我們了解到,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對東征紀念館投資,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但村內人員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難以承擔講解和培訓工作。張壁村商業化程度較低,村落仍然保持著原始和古樸的氣息。但從共同富裕視角來看,張壁村缺乏“旅產學”聯動發展的敏感度。我們發現村內有不少售賣當地特產的個體攤位,卻缺乏紀念品、文創產品、當地特產的統一售賣點。除此之外,張壁村著力打造梨園經濟,但在品牌培育、香梨附加值方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3.4 鄉村基礎設施有待優化。東征村和張壁村的基礎設施不太完善,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首先是交通不便,盡管近幾年新修了公路,但與城鎮的距離較遠,且缺乏公共交通,導致村民出行仍然很困難。在與東征村的一位老農交流時筆者了解到,本村的老年人大多都有基礎病,而每天只通兩趟班車,購藥變成了一大難題。又因為地處山區,較為偏遠,交通運輸成本高,制約了蘋果和紅棗等農產品的流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是教育資源匱乏,兩村均無學校,缺乏優質教育資源,這驅使兩村許多年輕父母為給下一代提供教育條件而外出務工。再者是醫療條件薄弱,兩村的衛生所醫療資源不足,衛生條件較差,醫療服務不便,影響了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最后是景區公共設施不齊全,在對張壁古堡調研過程中,小組發現其餐飲設施、公共廁所休息區不足,并且指示牌不清晰,消耗了游客的時間和精力,并降低了游客的滿意度,而張壁古堡本身復雜的地理構造讓這一不足更加凸顯。
4.1 激發主體活力,加強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村民是建設鄉村的主體力量,統籌管理村內人力資源是“旅產學”聯動發展的前提。政府可以加強對鄉村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鼓勵本籍大學生助力家鄉發展,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村內農產品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面向村民開展周期性技術培訓班,并整合各方資源,提高農村地區的技術水平。要注重群眾在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對“旅產學”聯動的創新理念進行落實時尊重村民的文化和習慣,尊重村民的利益訴求。大力發展民生事業,鼓勵村民積極投身農村特色產業、農村電商、農村文旅建設中去,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3]。
4.2 推動理念創新,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激發研學產業的巨大活力,探尋本村文旅資源與研學產業的契合點。例如東征紀念館可以推出青年紅色研學游和黨員干部主題游,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黨員干部進行廉潔主題教育;黃河乾坤灣景區則可以推出黃河的形成與發展、黃土高原地質地貌等地理專題研學游;張壁古堡建筑獨特,星宿文化尤其典型,更有地道軍事智慧、琉璃和拓碑等高水平工藝值得我們了解和學習,可以據此推出不同的研學線路。積極推廣鄉村振興新技術和新模式,促進農業科技的應用,鼓勵在村年輕人創新創業,并注重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建設,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4]。
4.3 延長產業鏈,筑牢經濟基礎。注重打造文旅特色,減少同質性。定位于東征村一類的紅色鄉村可以結合當地的紅色歷史,講好紅色故事,定位于張壁古堡一類的歷史名村則可以結合當地的名人名地,講好歷史。要注重拓寬和延長產業鏈,通過現代直播、網紅宣傳等新型方式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宣傳,同時設計特色紀念產品,構建系統的特產和紀念品售賣體系。注重發展與當地文旅發展相關的其他項目,比如打造農產品采摘基地,利用當地原始古樸的自然環境與院校建立攝影繪畫合作關系。推動農村和城鎮協同發展,加強城村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合作,促進當地農產品流通和市場拓展。繼續發展優勢產業、深入發掘特色產業、著力開拓衍生產業。
4.4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基礎設施建設。針對鄉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現狀,政府首先需要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優先保障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5]。其次,面臨東征村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類似情況,要引導農民參與其他生產,并合理規劃利用土地,留住村內青壯年勞動力,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和質量。加強教育體系建設,首先引進教育人才,建設村內小學,接下來逐步改善教學條件,解決農村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同時著力完善醫療衛生體系,針對鄉村老齡化程度高的問題,推動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6]。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建設文化館、圖書館,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滿足村民對文化和娛樂的需求[7]。
調研過程也發現了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亟需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穩妥地推動鄉村發展和建設。“旅產學”三元一體融合發展是新時代走向共同富裕的創新之舉,筆者希望通過實證調查、分析典例,探索出旅游資源、農工業資源、研學資源聯動發展的新模式,能夠對破除鄉村旅游發展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賦能鄉村振興。同時希望實現“旅產學”聯動在教育維度、發展維度、經濟維度的多維價值,真正達到“文旅惠民、產業富民”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