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春,仝宗良,黃廣靈,陳暉*,譚超
(1.中交四航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1466;2.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5)
海岸帶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同時還為許多生物物種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1]。海岸的穩定是泥沙沖淤演變過程的綜合反映,包括眾多自然因素和人類誘發因素[2-4]。取水口及碼頭等工程的建設改變了近岸地貌形態,對海洋動力產生一定的影響[5]。水流泥沙數學模型是研究工程建設及其對動力地貌環境影響的重要工具,陸凡等[6]應用MIKE21 軟件研究新建碼頭對漲落潮和海床沖淤變化的影響;李鵬等[7]同樣使用MIKE21 軟件模擬工程施工對潮流場的影響,計算了10 a 一遇大風浪條件下海域驟淤分布規律。
某濱海電廠新建取排水口及碼頭工程位于安鋪港北部、英羅灣東部,取水量按18.5 m3/s 一次建成。取排水口及碼頭的建設改變了岸線形態,從而導致局部海域水動力條件及泥沙運動發生變化,造成海域地貌的沖淤演變。工程所在粵西沿海易受風暴潮侵襲,風暴潮期間的潮流波浪極易掀動床沙,使水體含沙量短時間內急劇增加,造成局部區域驟沖驟淤,對近岸港口航道及取排水口的安全等造成影響。本文采用MIKE21 軟件,模擬計算新建取排水口及碼頭工程所在海域泥沙沖淤演變,不僅對探討安鋪港和英羅灣物質輸移的關鍵過程具有重大意義,也能為電廠取水和碼頭的正常運行和維護提供重要依據。
英羅灣-安鋪港位于廣東省西部、雷州半島西北地區,屬于臺地溺谷海岸。研究區域屬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多雨,干濕季分明。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年平均風速為3.7 m/s,歷年瞬間最大風速為37 m/s。工程海區潮差較大,最大潮差達542 cm,平均潮差為238 cm;年平均落潮歷時為7 h 29 min,年平均漲潮歷時為7 h 49 min,二者相差約20 min。海區潮流主要為不正規半日潮流,潮流運動以往復流為主。海區余流方向基本是表層余流為西南向,中底層為東北向。海域的常浪向為NNE 向,多年出現頻率16.9%;次常浪向為SSW、NE 向,出現頻率分別為11.5%、10.7%[8-9]。
研究海域泥沙來源主要包括本海域泥沙的再起動、外海來沙、安鋪港東側徑流來沙以及英羅港北側徑流來沙。由于沒有較大河流注入,含沙量的來源、分布及變化取決于風、浪、流及地形等。根據水文觀測,海域水體總體清澈,含沙量較低。夏季大、中、小潮平均含沙量分別為0.007 kg/m3、0.005 kg/m3、0.006 kg/m3,冬季大、中、小潮平均含沙量分別為0.019 kg/m3、0.010 kg/m3、0.008 kg/m3。懸沙中值粒徑范圍在0.005~0.032 mm之間。
根據海域表層沉積物粒度分析,海域沉積物類型主要包括砂、粉砂質砂、砂-粉砂-黏土以及黏土質粉砂4 種,砂含量2.4%~99.9%,粉砂含量0.1%~63.7%,黏土含量0~41.2%。沉積物中值粒徑在0.005~0.859 mm 之間,總體表現為工程海域深槽區潮流動力作用較強,底質沉積物的粒徑稍大,主要以砂為主;在淺灘區域,潮流動力較弱,底質沉積物粒徑稍小,主要以粉砂質砂及黏土質粉砂為主。
濱海電廠新建取排水口及碼頭工程位置及布局見圖1。
新建碼頭為大件碼頭,布置在現有龍頭沙碼頭西南側。碼頭采取離岸布置形式,經南側新建棧橋與岸邊相連,利用海域自然深槽建設,均為高樁透水結構。大件碼頭停泊水域設計底標高為-6.30 m,回旋水域設計底標高-5.50 m,進出港航道設計底標高-4.10 m,對標高不足的區域進行開挖。大件碼頭東側局部開挖并拋石護底作為取水區,取水區底部標高-6.30 m。取水口采用喇叭口式,進水窗底標高為-5.20 m,與港池的底標高-6.2 m 間有1 m 的防淤高度;進水窗頂標高為-4.00 m,99%低潮位工況下最小淹沒深度為0.60 m,按規劃容量6 臺機組的總取水量18.5 m3/s 一次建設完成。排水口布置于大件碼頭航道邊,距離取水口約1 470 m,采用分散式排水口。
2.1.1 二維潮流數學模型
對于平面大范圍的自由表面流動、平面尺度遠大于水深尺度、垂向流速小的淺水流動,可用靜水壓力取代動水壓力,并沿水深方向進行積分來簡化N-S 方程,整合水平動量方程和連續方程,得到水動力模型的控制方程。
連續方程:
動量方程:
式中:t為時間;x、y、z為笛卡爾坐標系坐標;h=η+d為總水深;η 為水位;d為靜止水深;u、v分別為流速在x、y方向上的分量;ρ 為水的密度;ρ0為參考水密度;Pa為當地的大氣壓;f為科氏力參數,f=2Ωsin Φ(Ω 為地球自轉角速率,Φ為地理緯度);和為地球自轉引起的加速度;τsx、τbx、τsy、τby分別為風應力和底切應力分量;sxx、sxy、syx、syy為輻射應力分量;Txx、Txy、Tyx、Tyy為水平黏滯應力分量;S為源匯項;(us,vs)為源匯項水流流速。橫線表示流速的垂向平均值。
2.1.2 二維泥沙數學模型
本海區泥沙粒徑較小,以粉砂為主,泥沙輸運以懸移為主,因此選用二維懸沙輸運模型來計算泥沙輸運。黏性泥沙輸運模型涉及泥沙在水體中的運動以及泥沙與底床的相互作用。懸移泥沙的輸運一般建立在水動力模型中的對流項中,可用以下方程來描述:
式中:為懸沙含量的垂向平均值,g/m3;U、V為各分量流速的垂向平均值,m/s;Dx、Dy分別為x、y方向的泥沙擴散系數,m2/s;h為水深;QL為單位面積的流量源強,m3/(s·m2);CL為源強流量的泥沙濃度,g/m3;s為泥沙沖淤函數,g/(m3·s)。懸移質泥沙的輸運采用被動分量輸運求解(對流擴散模塊)。
床面沖淤變化方程:
式中:γd為泥沙干容重;ηb為海底床面的豎向位移(即沖淤變化量)。
2.1.3 波浪數學模型
采用SWAN 模型對工程海域的波浪場進行計算,計算得到的波浪輻射應力再加入到潮流泥沙模型中進行波流耦合計算。球面坐標下的波作用量平衡方程可表示為:
式中:(,σ,θ,t)為球面坐標下的波作用密度;N為笛卡爾坐標下的波作用密度;=(φ,λ)為球面坐標;φ 為緯度;λ 為經度;(,σ,θ,t)為球面坐標下波浪作用源強;S=Sin+Snl+Sds+Sbot+Ssurf為笛卡爾坐標下的波作用源強,等號右邊5 項分別代表風能輸入、波波相互作用和由白浪、底摩、深度破碎引起的能量損耗;Cφ、Cλ、Cσ、Cθ分別為φ、λ、σ、θ 空間的波浪傳播速度;θ 為波向;σ=2πfr為角頻率;E=E(σ,θ)為能量密度。
若局地笛卡爾坐標下的波作用密度為N,則滿足如下坐標轉換關系:
潮流模型模擬采用嵌套計算。大模型范圍包括整個北部灣,模擬水域范圍13 萬km2,采用非結構網格單元,最小網格單元邊長約100 m。小模型范圍主要包括英羅灣、安鋪港和鐵山港及其附近海域,模擬水域面積3 640 km2,采用非結構網格單元,最小網格單元邊長約40 m(圖2)。模型地形采用工程海域附近1∶10 000 和1∶1 000 水域地形圖以及ETOP01 全球海洋地形數據等水下地形數據對模型網格地形進行內插,模型地形最終統一到1985 國家高程基準下。模型計算邊界采用“TMD_toolbox”軟件提取的潮位數據。在計算中同時考慮電廠取排水工程運行期的作用,在取排水口位置分別設置相應的點源流量。

圖2 模型計算范圍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del calculation
采用MIKE21FM 模型進行計算,模型海域的初始潮位取各邊界潮位的平均值,初始流速取0 m/s。渦粘系數取0.28,曼寧糙率取0.026,干濕判斷水深為0.01 m,模型計算時間步長60 s,最小時間步長取0.01 s,CFL 數取0.8。在泥沙模型計算中,采用2013 年冬季、2014 年夏季以及2016 年夏季全潮水溫觀測資料進行率定、驗證,經率定后確定臨界沖刷值取0.25 N/m2,臨界淤積值取0.07 N/m2,沖刷率取0.000 005,泥沙沉降速度設為空間變化,范圍為0.000 4~0.000 5 m/s,海域泥沙中值粒徑根據底質資料進行插值。泥沙數學模型的目的是計算工程后該海域的年內沖淤演變情況以及風暴潮作用期間的泥沙驟淤量。根據工程海域2013—2014 年的含沙量實測結果,工程海域年含沙量為0.000 5~0.026 8 kg/m3,兩次全潮水文觀測中以冬季觀測數據與該值較吻合,因此年內泥沙計算以冬季水文觀測期間的潮型作為計算典型潮進行全年泥沙計算??紤]風暴潮期間的驟淤情況,選擇項目波浪觀測站位實測波浪觀測資料為基礎,對原型觀測波浪過程(1409 號臺風,近40 a 以來登陸工程附近區域最強的熱帶氣旋)進行放大,作為風暴潮期間泥沙計算的波浪邊界,有效波高統計圖見圖3,海域波高統計表見表1。

表1 海域波高要素統計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ea area wave height elements

圖3 有效波高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利用2013 年冬季、2014 年夏季、2016 年5月及2018 年夏季和冬季的全潮水文觀測資料對大、小范圍模型進行率定、驗證,本次給出2018年率定結果,驗證點位置見圖4。計算時段內鐵山港、廉江等站位潮位平均誤差均在0.10 m 內,潮位率定結果如圖5、圖6 所示;模型含沙量計算結果與現場實測結果基本一致,如圖7、圖8所示,因此建立的泥沙模型能比較合理地反映波浪、潮流作用下的泥沙輸送。

圖4 率定驗證位置Fig.4 Verification location of calibration point

圖5 夏季潮位率定結果Fig.5 Calibration results of tidal level in summer

圖6 冬季潮位率定結果Fig.6 Calibration results of tidal level in winter

圖7 夏季含沙量率定結果Fig.7 Calibration result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summer

圖8 冬季含沙量率定結果Fig.8 Calibration result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winter
圖9 所示分別為推薦方案工程前后的漲落急流場對比圖。圖10 為推薦方案工程前后流速變化等值線圖。落急時刻,龍頭沙漁港碼頭出海航道的東側至大件碼頭區域(即新建大件碼頭港池區域)流速減小,流速減小幅度在-0.24~-0.31 m/s 之間,工程后該區域流速很小,會形成泥沙的落淤區;大件碼頭以南偏東區域流速亦有一定幅度減小,流速減小幅度在-0.04~-0.22 m/s 之間,該區域工程后落急時流速同樣很??;龍頭沙漁港南防波堤東南區、大件碼頭新建棧橋以北的取水口前池布置區域工程后落急時刻流速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在0.04~0.08 m/s 之間;大件碼頭新開挖航道所在區域流速亦有所減小,流速減小幅度在-0.04~-0.17 m/s 之間。此外其它區域流速變化均較小。

圖9 工程前后流場示意圖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flow field before and af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圖10 工程前后流速變化示意圖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velocity before and af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漲急時候,流速同樣變化主要集中在大件碼頭及大件碼頭周邊區域,漲急流速減小區域主要包括龍頭沙漁港碼頭南防波堤南側、大件碼頭及新建棧橋北側區域,流速減小幅度在-0.05~-0.33 m/s 之間,其中流速減小的最大值出現在港池回旋水域位置;流速增大區域主要是在大件碼頭西南區域,流速增加幅度在0.01~0.10 m/s 之間,最大流速增大區域出現在大件碼頭西側前沿。
工程后由于大件碼頭及新建棧橋的阻水及束流作用,龍頭沙漁港碼頭以南至大件碼頭以北區域流速減小,泥沙將在此淤積,大件碼頭西南區域流速有增加,該區域將會有所沖刷。
圖11、圖12 所示分別為工程前后沖淤情況以及對比圖。工程后沖淤變化主要集中在工程附近區域。沖淤變化比較明顯的區域是龍頭沙漁港碼頭以南、大件碼頭以北,港池、航道及取水前池開挖區域。龍頭沙漁港碼頭港池區域淤積較工程前稍有增強,工程前淤強為0.062 m/a,工程后淤強為0.065 m/a,工程后淤強增加了0.003 m/a。取水箱涵洞與大件碼頭新建棧橋東北段之間區域淤積明顯比工程前加大,工程后淤積強度在0.026~0.61m/a 之間。龍頭沙漁港碼頭西防波堤南端的西側(5 號,采樣點布置見圖1(b)),淤積增強,工程后淤積強度為0.059 m/a。大件碼頭平臺西側、西南側工程后有所沖刷,工程后大件碼頭兩側沖刷強度為-0.018 m/a。大件碼頭航道有所淤積,淤積強度在0.011~0.031 m/a 之間,再往南航道淤積有所減小,至大件碼頭引橋以南較遠的航道則淤積稍有增大,工程后淤積強度在0.031~0.063 m/a 之間。雖然大件碼頭北側港池、航道區域在工程后流速明顯減小,但由于此區域泥沙來源有限,并未造成工程后大幅度的淤積,該區域工程后的淤積僅比工程前增加0.024~0.038 m/a。

圖11 工程前后沖淤情況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圖12 工程前后沖淤強度變化等值線圖Fig.12 Contour map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tensity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如圖13 所示為工程后最大風暴潮作用下的沖淤情況。工程后可能最大風暴潮作用下,工程位置附近沖淤變化明顯的區域包括龍頭沙漁港碼頭西防波堤西南邊以及大件碼頭西側,其中又分為3 個區(圖中所示1 區、2 區和3 區),其中1 區和3區以沖刷為主,1 區沖刷幅度在-0.02~-0.10 m,3 區沖刷幅度在-0.02~-0.06 m,中間2 區則以淤積為主,其位置為大件碼頭港池、回旋水域以及進出港航道區域,淤積幅度在0.04~0.12 m 之間,其中龍頭沙漁港碼頭航道出口處淤積較大,最大淤積厚度達0.16 m。其他區域沖淤變化幅度基本在0.01 m 以下。

圖13 風暴潮期間沖淤厚度Fig.13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hickness during the storm surge
本次基于工程所在海域水沙運動規律、地貌演變規律等,采用二維水流泥沙數學模型模擬計算分析了濱海電廠與碼頭港池一體建設的取排水口所在海域水動力條件變化和沖淤演變規律,研究結論如下:
1) 工程所在海岸為臺地溺谷,潮汐類型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較大,潮流動力強勁,潮汐水道發育良好。工程海域陸域和海域來沙不多,底質泥沙偏粗,水下地形長期穩定。
2) 工程建設后,受碼頭及港池開挖影響,大件碼頭港池區域流速減小明顯。水流進入取水口前池形成環流,取水口前池流速增大,并且在落急時刻最為明顯。大件碼頭進出港航道區域受水深加深影響,流速呈減小趨勢。
3) 工程建設后,龍頭沙漁港碼頭以南、大件碼頭以北,港池、航道及取水前池開挖區域淤積較為明顯。龍頭沙漁港碼頭港池區域及西防波堤南端的西側淤積較工程前稍有增強,新建大件碼頭棧橋東北段與排水箱涵之間以及大件碼頭航道淤強較工程前增加明顯。大件碼頭平臺西側、西南側工程后呈明顯沖刷趨勢。
4) 最大風暴潮作用下,龍頭沙碼頭西防波堤西南側以及大件碼頭西側可能沖淤變化較為明顯。大件碼頭港池、回旋水域、航道區域在風暴浪作用下以淤積為主,其中龍頭沙碼頭航道出口處淤積最大,可達0.1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