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玉 王鼎皓 陳 蓉 吉學東 鄧學娟 賀成彪 李天慧 程 鵬△
(1.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重慶 400050;2.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0050)
交感型頸椎病(SCS)為頸椎病中的特殊類型,其發生率約占頸椎病總人數的10%[1],為臨床常見病、疑難病,是一種伴有交感神經癥狀的頸椎病,發病后臨床癥狀嚴重,可表現為陣發性頭暈、頭痛、耳鳴、心慌胸悶、惡心干嘔、視物不清等多部位癥狀,并且具有間斷性和反復性,發作時嚴重者無法正常工作生活。隨著現代生活模式的改變,本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加,且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筆者通過天牖穴“龍虎交戰”針法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相關性研究,探索天牖穴“龍虎交戰”針法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相關單一腧穴的機制及臨床療效,為交感型頸椎病的治療提供一種安全、有效、操作簡便的治療方法。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考《頸椎病的診治與康復指南(2019 版)》:臨床表現為頭暈或眩暈、頭痛或偏頭痛、眼脹、視物模糊、心動過速、耳鳴、聽力減退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同時排除癥狀類似于交感型頸椎病的其他系統性疾病,例如腦源性、眼源性、耳源性和心臟源性疾病;頸椎影像學提示頸椎間盤退變或頸椎不穩;臨床表現不典型者,行頸交感神經阻滯或高位硬膜外封閉后病情緩解或治愈。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交感型頸椎病患者;年齡20~65歲,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針刺局部皮膚完整、無疤痕及皮膚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5 月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疼痛科、推拿科符合交感型頸椎病診斷標準的100 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龍虎交戰”針刺)與對照組(普通針刺)各5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22 例,女性28 例;年齡20~65歲,平均(48.10±8.50)歲;平均病程(26.80±9.30)個月;急性加重病程(7.31±1.01)d。對照組男性24 例,女性26 例;年齡20~65 歲,平均(47.90±8.20)歲;平均病程(26.90±9.10)個月;急性加重病程(7.29±1.13)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等臨床資料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取雙側天牖穴,操作:體位取俯臥位或坐位,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側面,規范消毒,選用0.30 mm×40 mm 毫針(蘇州市華倫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直刺進針,得氣后進針至天部,先用拇指向前左捻針9次,使九陽數足,再以拇指向后右捻針6次,使六陰數足;再進針地部,先用拇指向后捻針6 次,使六陰數足,再用拇指向前捻針9 次,使九陽數足;再提至人部,視病情而定先瀉后補或先補后瀉;反復交替行針操作。留針30 min,每隔10 min重復上述操作1次,每日1次,治療7 次后休息1 d,治療14 次為1 個療程。對照組取大椎、雙側風池、天柱、天牖、內關、列缺穴,操作:體位取俯臥位或坐位,規范消毒,用0.30 mm×40 mm 毫針(蘇州市華倫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針刺,大椎斜刺0.5~1寸、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 寸,天柱直刺或斜刺0.5~0.8 寸,列缺向上斜刺0.3~0.5 寸,天牖、內關直刺0.5~1 寸,得氣后均行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 min,間隔10 min 重復上述操作1 次,每日1 次,治療7 次后休息1 d,治療14次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的改善程度:囑患者在范圍為0~10分的標尺上標出其相應疼痛程度的分值,0 分表明無痛,10 分表明難以忍受的疼痛。2)頸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包含眩暈、頭痛、頭昏、心悸、心率異常、胃腸紊亂、面部潮紅出汗、視物模糊、記憶力下降、惡心嘔吐共10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0~4分,0 分無癥狀,4 分癥狀非常嚴重。標準分總分=眩暈×3.7+惡心嘔吐×2.7+心悸×3.4+胃腸紊亂×2.5+視物模糊×3.5+頭痛×2.3+記憶力下降×2.5+頭昏+心率異常+面部潮紅出汗。輕度:標準分總分<35 分。中度:35~45分。重度:標準分總分>45分。3)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由同一醫師進行椎-基底動脈血流流速檢測。4)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由同一醫師對腦干聽覺誘發電位進行檢測。5)尿去甲腎上腺素(NA):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NA值。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治療前后療效評價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療效評價用獨立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頸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及尿NA 水平比較 見表1。治療前相比,兩組VAS 評分、頸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尿NA 均減少(P<0.05);治療組治療后VAS 評分、頸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尿NA 減少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頸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及尿NA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頸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及尿NA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下同。
組 別治療組(n=50)對照組(n=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VAS評分(分)6.60±0.86 1.30±0.79*△6.50±0.85 3.00±1.12*頸交感神經癥狀評分(分)43.80±6.90 9.80±3.21*△41.70±6.22 13.60±4.19*尿NA(μg/L)56.23±8.93 28.56±7.68*△56.09±9.12 37.08±8.14*
2.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減慢患者改善比較 見表2。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血流速度均提高(P<0.05);兩組間比較,治療組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提高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減慢患者改善比較(cm/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減慢患者改善比較(cm/s,±s)
組 別治療組(n=28)對照組(n=28)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左椎動脈23.87±3.58 27.13±3.77*△23.91±3.49 24.81±3.68*右椎動脈23.05±3.54 26.53±3.34*△23.11±3.71 24.82±3.41*基底動脈24.73±3.81 28.75±3.28*△24.63±3.66 25.83±3.38*
2.3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3。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血流速度均減慢(P<0.05);兩組間比較,治療組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減慢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改善情況比較(c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改善情況比較(cm/s,±s)
組 別治療組(n=22)對照組(n=22)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左椎動脈39.93±6.59 32.36±5.62*△40.10±6.83 38.12±5.92*右椎動脈39.09±5.85 32.71±6.01*△38.89±5.49 37.99±5.49*基底動脈37.01±4.93 32.89±5.16*△36.89±4.82 35.65±4.98*
2.4 兩組治療前后BAEP 潛伏期參數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BAEP 潛伏期的Ⅰ、Ⅲ、Ⅴ波波形潛伏期均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治療組BAEP 潛伏期的Ⅰ、Ⅲ、Ⅴ波波形潛伏期縮短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BAEP潛伏期參數比較(ms,±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BAEP潛伏期參數比較(ms,±s)
組 別治療組(n=50)對照組(n=50)治療組(n=50)對照組(n=50)側別左側左側右側右側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Ⅰ波1.64±0.09 1.40±0.08*△1.64±0.13 1.51±0.10*1.63±0.11 1.41±0.09*△1.63±0.08 1.50±0.17*Ⅲ波3.82±0.17 3.57±0.13*△3.81±0.13 3.69±0.09*3.83±0.14 3.59±0.11*△3.82±0.12 3.70±0.13*Ⅴ波5.81±0.17 5.48±0.13*△5.81±0.19 5.65±0.15*5.80±0.15 5.56±0.13*△5.79±0.17 5.68±0.15*
目前交感型頸椎病發病機制主要學說包括椎動脈型頸椎病學說、椎動脈壁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學說、頸椎不穩定學說、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學說、軀體感覺傳入信號學說、炎癥介質刺激學說及血流動力學改變學說等[2]。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肝腎不足,筋骨失于濡養,頸部脈絡空虛,衛外不固,導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營衛氣血失和,瘀血阻滯,經脈痹阻所致[3]。針刺是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能夠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施術部位組織水腫,減輕對交感神經的擠壓[4],從而緩解相應的癥狀,且操作簡便安全有效,無副作用。龍虎交戰手法是古代針法之一,是一種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復式補瀉手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調暢氣血、住痛移疼的作用。龍虎交戰針法的左右、正反針刺操作方式,有別于一般的針刺手法,充分體現了三才(天、地、人)刺法的學術思想[5],補瀉兼施,可以更強地激發經絡之氣的流動,使刺激量在短期內聚集在穴位周圍,改善局部血供[6],更有效地達到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目的。在現存古代文獻中天牖穴首載于《靈樞經·本輸》“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天牖”為通天之窗,上通頭部氣息之要塞,故此穴具有通達氣機,疏利頭目之功[7]。天牖穴治療頸項部疾病早有記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天牖,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天牖穴人體解剖位置位于頸2 橫突處,富集交感神經及神經節、多塊肌肉、纖維結締組織,而且椎動脈主干及分支也由此經過[8]。現代研究證實電針動物天牖穴可興奮呼吸、提高血壓、擴張腦血管、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功能[9],主要治療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瘰疬等。針刺手法和取穴是治療的關鍵,本研究采用天牖穴龍虎交戰針法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直達病所,加快局部血液循環,有效緩解疼痛及改善頭暈、耳鳴、眼脹、心率異常、視力減退、惡心嘔吐等交感神經受刺激癥狀。而對照組中,大椎穴位于項部,“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為治療頸椎病的常用穴位,是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穴,能通督上腦,調節手、足三陽,進而改善癥狀。《類經圖翼》云“頸項強痛,或眩暈……當刺大椎第一間”[10]。風池穴位于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為足少陽、陽維之會,入絡于腦,具有祛風通絡、開竅醒神、清利頭目、調節氣機之效。《針灸大成》記錄風池穴“主灑淅寒熱……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11],《通玄指要賦》載“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天柱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針灸甲乙經》載“天柱……足太陽脈氣所發”,《針灸大成》云“主足不任身體,肩背痛欲……腦重如脫,項如拔,項強不可回顧”。八脈交會穴歌“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因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時常伴有心慌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因此選取內關穴。列缺,手太陰肺經穴,手太陰經循行本不經過頸項部,但列缺作為絡穴和八脈交會穴,分別與陽明經和任脈相通而聯系至頸部,起到調節頸部經絡氣血的作用,即“頭項尋列缺”(《四總穴歌》)[12],因交感型頸椎病大多同時有頸項疼痛、頭暈頭痛癥狀,故而取列缺穴。
很多學者都認為交感型頸椎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3]。經顱多普勒是一種能較好反映顱內動脈血流狀態的無創檢測手段,對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的檢測尤其靈敏、快速、有效,可以客觀反映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情況。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能客觀敏感地反映耳鳴患者聽通路有無損傷及損傷程度,而且其高敏感性遠早于典型臨床癥狀出現之前[14]。而交感型頸椎病患者臨床表現可見耳鳴、聽力減退等癥狀,將腦干聽覺誘發電位作為研究指標,可對交感型頸椎病患者聽覺通路的亞臨床改變進行發現,早期進行干預,阻止或延緩疾病的進一步發展。NA是人體內直接體現交感神經興奮的指標,交感神經興奮,尿液中NA 濃度增高,反之則減少。有研究表明,交感型頸椎病的血清NA 水平高于正常[15],說明NA是人體內直接反映交感神經興奮的客觀指標,很有可能是交感型頸椎病發病中的重要體液因素之一[16],其尿液中的濃度較高,容易檢測,能量化反映患者病情改善情況。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天牖穴龍虎交戰針法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療效確切,能很好緩解疼痛及相關交感神經受刺激癥狀,且選取單一腧穴,安全有效、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