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丹 陳堅鋒 王 鼎 謝澤霞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膝骨性關節炎作為骨科常見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群,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及彈響等,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救治,隨著癥狀加重,患者可出現關節畸形或者活動受限的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1]。臨床治療多選擇膝關節置換術,其雖然能夠有效減輕癥狀,改善病情,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現腫脹或者疼痛的現象,不僅影響康復鍛煉,同時延長恢復周期,給家庭造成一定負擔[2]。隨著臨床不斷研究分析,發現術后采取穴位按摩加傷科散外敷的效果更好,其均屬于中醫常見的外治療法,聯合使用可起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有效減輕腫脹程度,緩解疼痛,使病情快速好轉,為早日康復鍛煉提供保障[3-4]。筆者觀察穴位按摩聯合傷科散外敷治療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符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5]中疾病的診斷標準,且在我院接受單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及親屬均知情同意,并簽訂同意書;意識清楚,能夠保持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排除標準:試驗前接受其他治療者;存在膝關節置換術或者麻醉禁忌證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或者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2 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80 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 例。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17 例;年齡44~72 歲,平均(58.36±2.91)歲;病程2~7 年,平均(4.36±1.02)年;左側26 例,右側14 例;體質量指數22~26 kg/m2,平均(24.28±1.36)kg/m2。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年齡42~75 歲,平均(58.91±3.11)歲;病程2~10 年,平均(4.88±1.11)年;左側28 例,右側12 例;體質量指數21~25 kg/m2,平均(24.67±1.10)kg/m2。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傷科散外敷,藥用全蝎150 g,重樓200 g,杜仲100 g,大龍芋120 g,三七150 g,威靈仙200 g,補骨脂100 g,當歸100 g,大穿魚草200 g,沒藥100 g,地龍150 g,乳香100 g,藤七200 g,透骨草200 g,紅花80 g,續斷200 g,大黃100 g,自然銅300 g。研末,取適量加入開水、雞蛋清或白酒進行調和,涂抹于敷貼上,外敷在患者患膝、切口位置。每日1次。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穴位按摩,術后1~2 d,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伸膝體位,將雙下肢墊高15°,確定三陰交、足三里、涌泉、血海、陰陵泉穴位,常規消毒穴位周邊皮膚,由輕至重進行按摩,各個穴位3 min,每日2 次。術后3 d 按照點按法,對患者足三里、三陰交及血海穴進行按摩,同時利用推法對患者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實施推拿,每次20 min,每日1次。兩組共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1)治療2周后評價兩組的患肢腫脹程度。輕度:輕微腫脹,無皮紋。中度:腫脹明顯,并存在皮紋。嚴重:極度腫脹,伴有水泡。腫脹率=(輕度例數+中度例數+嚴重例數)÷總例數×100%[6]。2)檢測各組的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環氧化酶-2(COX-2)、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3)檢測兩組下肢周徑差及膝關節活動度,并評價視覺模擬量表(VAS)、膝關節功能量表(HSS)評分。VAS 評分:滿分10 分,最后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7]。HSS 評分:滿分100 分,最后分值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8]。4)癥狀積分:通過屈伸不利、關節腫脹、腰膝酸軟、活動受限4項判斷癥狀積分,總分3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9]。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如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肢腫脹程度比較 見表1。研究組腫脹率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肢腫脹程度比較[n(%)]
2.2 兩組下肢周徑差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下肢周徑差膝下差、膝上差均小于對照組(均P<0.05)。
表2 兩組下肢周徑差比較(cm,±s)

表2 兩組下肢周徑差比較(cm,±s)
組 別研究組對照組n 40 40膝下差1.58±0.51△2.44±0.80膝上差2.36±0.77△3.57±1.18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炎性指標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且研究組治療后CRP、TNF-α、COX-2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下同。
組 別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RP(mg/L)6.59±1.24 2.49±0.73*△6.77±1.38 3.89±1.19*TNF-α(μg/L)132.46±16.38 40.15±8.24*△131.58±15.91 62.78±10.65*COX-2(pg/mL)53.18±6.27 21.96±4.03*△53.67±6.51 38.47±5.11*
2.4 兩組治療前后VAS、HSS 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VAS、HSS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且研究組治療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而HSS 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則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VAS、HSS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VAS、HSS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比較(±s)
組 別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VAS(分)5.48±1.80 2.96±0.95*△5.31±1.76 3.57±1.16*HSS(分)51.48±6.39 90.54±1.24*△51.60±6.51 83.67±2.51*膝關節活動度(°)42.48±7.21 89.56±3.47*△42.69±7.65 80.26±4.51*
2.5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5。兩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且研究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組 別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血漿黏度1.87±0.61 1.25±0.40*△1.93±0.62 1.46±0.45*全血低切黏度16.68±5.26 11.02±3.57*△17.02±5.57 14.38±4.39*全血高切黏度5.81±1.83 3.59±0.83*△4.76±1.55 4.15±1.10*
2.6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6。兩組治療后各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降低,且研究組各項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6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6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組 別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屈伸不利2.42±0.23 0.87±0.19*△2.50±0.20 1.46±0.28*關節腫脹2.61±0.11 0.73±0.22*△2.58±0.19 1.81±0.30*腰膝酸軟2.30±0.41 0.58±0.17*△2.37±0.35 0.95±0.21*活動受限2.19±0.36 0.50±0.14*△2.24±0.45 1.07±0.25*
膝關節作為機體解剖結構上最為復雜且承載運動負荷最高的關節,極易因為多種因素出現膝關節功能障礙,最終使患者產生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直接降低生活質量[10-11]。針對該病臨床多選擇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主要是利用人工植入假體的方式改善膝關節功能,雖然該手術被廣泛運用于臨床,但術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如感染、疼痛、深靜脈血栓等,直接延緩術后康復進程,導致預后較差[12-13]。故術后盡早采取有效干預在促進病情快速康復、改善膝關節功能上具有重要意義。
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疼痛、腫脹可歸屬于中醫學“痹證”“經傷”等范疇。手術治療后,損傷血脈,血瘀氣滯,筋脈損傷,進一步加重經脈堵塞等情況,加上患者多為老年人群,其本身機體羸弱,肝腎不足,一旦患病后,氣血受損,手術期間又損耗大量氣血,導致氣虛血瘀,無法滋養筋骨,不通則痛,故臨床治療原則應以舒筋活絡、滋補肝腎、消腫祛瘀為主[14]。
研究發現穴位按摩加傷科散外敷聯合治療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疼痛、腫脹使用的效果較好,可彌補單一治療效果局限的缺點,從而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快速恢復,有效改善生活質量[15]。本研究結果示研究組腫脹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CRP、TNF-α、COX-2、VAS、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而HSS、膝關節活動度則均高于對照組,且下肢周徑差小于對照組,提示研究組可促進血液流變學指標及炎性反應改善,并有效緩解癥狀,減輕疼痛及腫脹程度,同時增強膝關節功能。穴位按摩作為中醫常見的外治療法,主要對體表進行周期性外部作用力,從而使毛細血管周邊的組織跟隨施加的作用力構成周期性的動態改變,同時在按摩期間,保證手法得當,可在組織壓力升高時,不會影響毛細血管中血液表面的黏度,從而促使血液流暢,且有助于組織之間的相互交換,發揮出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16]。此外,穴位按摩中選取的穴位具備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如足三里疏通經絡、滋補氣血、健脾補胃、扶正祛瘀;涌泉穴可改善機體代謝,促進血液循環;陰陵泉舒筋壯骨;血海穴可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等,通過對特定穴位進行按摩,可有效提升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環及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及痙攣情況,使得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17-18]。而傷科散外敷中全蝎祛風,止痙通絡;重樓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杜仲補肝腎,強筋骨;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補骨脂溫腎助陽;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地龍清熱定驚,通絡平喘;乳香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透骨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止痛;紅花活血通經,去瘀止痛;續斷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大黃逐瘀通經;自然銅散瘀止痛,接骨療傷。諸藥合用可達到補氣止痛、除瘀活血、消腫止痛的目的,另外通過外敷方式使藥效直達病灶,進一步增強藥力,與穴位按摩相結合,各自發揮優勢,達到活血化瘀、壯骨、消腫止痛的目的,對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肢腫脹的消除及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較好的效果[19-20]。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聯合傷科散外敷的效果更為理想,能夠促進癥狀快速減輕,降低疼痛,緩解腫脹程度,消除炎癥反應,促進膝關節活動能力增強,并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