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彩霞 黃 梅 王麗梅 高淑清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岡上肌腱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關節非創傷性疾病,主要癥狀為肩關節大結節區劇烈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現肱骨外上髁、前臂、肱二頭肌牽扯痛[1]。當外展肩關節60°~120°時疼痛加劇,嚴重時可限制肩關節活動。岡上肌是肩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起自肩胛骨岡上窩,向外走行,經過肩峰、喙肩韌帶及肱骨頭之間,止點附著于肱骨大結節。岡上肌腱是肩關節外展運動起始15°的主要發動者,可協助肩關節外展,有助于穩定肩關節穩定,若治療不及時,可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2]。超聲引導下注射激素是臨床治療岡上肌腱炎的常用方法,能夠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疼痛相關神經遞質釋放,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4]。但仍有少數患者單純使用該治療方式未能獲得理想效果,且治療后可能反復發作。因此臨床仍需探尋其他治療方式。針灸是針刺和灸法的結合,具有溫經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在肩周炎、骨質疏松等疾病中效果顯著[5-6]。考慮將上述兩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于岡上肌腱炎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超聲引導下肩袖間隙注射配合“肩三針”針灸治療岡上肌腱炎患者,并觀察其對疼痛程度、肩關節功能的影響。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岡上肌腱炎符合《中醫筋傷學》[7]中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存在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等癥狀;部分患者經肩部X 線平片檢查見肱骨大結節處鈣化陰影;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肱二頭肌腱長頭炎、肩峰下滑囊炎、骨腫瘤、骨結核、骨折等引起的肩部疼痛;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近2 周接受激素類藥物封閉治療;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合并造血系統疾病或嚴重精神疾病;對試驗用藥過敏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226 例岡上肌腱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13 例。對照組女性52 例,男性61 例;平均年齡(48.29±4.86)歲;平均病程(8.56±2.31)個月;急性加重1~4 d,平均(1.92±0.50)d;右側肢體患病60 例,左側肢體患病53例。研究組女性50 例,男性63 例;平均年齡(48.73±5.12)歲;平均病程(8.72±2.14)月;急性加重1~5 d,平均(1.98±0.40)d;右側肢體患病59 例,左側肢體患病5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超聲引導下肩袖間隙注射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患肢貼于體側取外旋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飛利浦,IE22 型,高頻線陣探頭)定位肩袖間隙位置。患肩局部消毒鋪巾后,探頭外裹無菌貼膜,斜冠狀位置于肱骨大結節與喙突連線上方,在超聲實時引導下以22G 穿刺針于探頭外側1 cm 以平面內進針,針尖至靶點肩袖間隙處,確認位置無誤后且回抽無血,緩慢推注曲安奈德(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762,規格:5 mL∶50 mg)40 mg+ 1 mL 2%利多卡因(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676,規格:5 mL∶0.1 g)混合溶液。注射結束后觀察15 min,患肢胸前懸吊24 h,囑患者24 h 內保持注射部位干燥。每周注射1 次,連續3 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肩三針”針灸治療,取穴肩髎、肩前、肩髃,患者取坐位,對上述穴位進行消毒,取1.5寸毫針刺入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行針灸,取2 cm 艾條套入針柄,尾端距皮膚2~3 cm,點燃艾條施灸,灸2壯后(約30 min)出針,每周針灸3次,共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 1)于治療前后,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8]評估兩組疼痛程度,評分范圍0~10 分,評分高、疼痛程度高。2)采用美國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系統(UCLA)[9]評分、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CMS)[10]評分評價兩組肩關節功能,其中UCLA 評分包括疼痛程度、功能程度、向前屈曲力量、主動向前側屈曲活動、患者滿意度等內容,評分范圍0~35分,肩關節功能與評分呈正比;CMS 評分包括日常生活活動水平、疼痛、肌力、肩關節活動等內容,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高、肩關節功能好。3)肩關節外展肌力:采用拉力計測定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肌力強度,拉力指數=拉力(kg)÷體質量(kg)×100。拉力指數高、肌力強度高。4)炎癥因子:采集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 反應蛋白(CRP),放射免疫法測定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5)不良反應:統計兩組肩袖損傷、神經損傷、感染發生情況。
1.5 療效標準 治療3 周后患者肩部活動自如,疼痛弧消失,肩功能恢復正常視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患肢外展60°~120°時存在輕微疼痛,肩關節外展力量欠佳,但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視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疼痛弧、肩部壓痛點仍存在,偶有隱痛不適,但肩關節功能有所恢復視為好轉;治療后患者各項癥狀無改善,或病情比治療前加重視為無效。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RS、UCLA、CM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RS、UCLA、CM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P <0.01。下同。
組 別研究組(n=113)對照組(n=11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RS 7.26±1.19 1.12±0.29*△△7.18±1.23 1.63±0.38*UCLA 16.83±2.15 28.46±2.08*△△17.02±2.31 24.37±2.29*CMS 52.79±6.43 83.29±5.72*△△53.84±6.82 78.13±6.97*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肩關節功能比較 見表2。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NRS 評分更低,UCLA評分、CMS評分更高(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外展肌力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肩關節外展肌力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更高(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外展肌力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外展肌力比較(±s)
組 別研究組對照組n 113 113治療前66.92±8.35 67.54±7.58治療后146.93±7.14**△△137.58±7.56**
2.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CRP、IL-6 水平均比治療前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的CRP、IL-6 水平更低(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s)
組 別研究組(n=113)對照組(n=11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RP(mg/L)15.64±2.63 5.13±1.79*△△15.28±2.49 7.23±1.86*IL-6(pg/mL)143.59±31.28 42.58±6.24*△△145.18±29.72 48.52±6.58*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肩袖損傷、神經損傷、感染等不良反應。
現階段,臨床西醫關于岡上肌腱炎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是外傷、勞損、退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肩關節外展時,岡上肌腱與肩峰、喙肩韌帶間距離隨之縮短,大量外展活動會致使岡上肌腱出現損傷,包括岡上肌腱增厚、粘連、水腫等損傷,從而誘發肌腱內鈣化灶形成。此外,岡上肌腱損傷后血運變差,形成酸性環境,易增加游離鈣離子沉積,引發岡上肌腱炎。中醫學認為,岡上肌腱炎屬“凍結肩”“痹病”等范疇。《素問·長刺節論》中有曰“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在慢性勞損、年老體弱、寒濕入侵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可造成脈氣血不足、絡受阻、腎虛肝虧,引發肩痛。臨床治療應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為主要原則。
作為長效糖皮質激素類固醇類藥物之一,曲安奈德具有抗過敏、抗炎、免疫抑制等功效,且起效迅速、短期療效顯著,其在多種慢性疼痛性疾病中應用廣泛。曲安奈德能夠影響細胞因子的功效發揮抗炎作用,調節免疫細胞相關功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超聲引導下肩袖間隙注射曲安奈德可作用于受損的肌腱,抑制多種炎性因子、疼痛介質釋放,松懈組織粘連,減輕滑膜水腫,緩解疼痛癥狀,改善肩關節活動度,發揮了可視與精準化的診療作用。華強等[11]研究指出,超聲引導下肩袖三角間隙注射治療部分及全層小撕裂型肩袖損傷可提高患者肩關節功能,促進疼痛緩解與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但類固醇激素注射治療是一種侵入性操作,若藥物注射至非病變區域,可能會增加組織萎縮、脆性甚至正常組織撕裂等風險。本研究采用超聲引導下肩袖間隙注射藥物治療,不僅定位準確,而且在治療過程中可持續觀察、調整進針深度及方向,避免損傷重要組織(血管、周圍神經等),同時多層面觀察藥物浸潤情況,以保障藥物準確、完整包繞病灶,可避免非損傷部位的不恰當藥物注射。
針灸是將針刺和艾灸相結合作用于病變部位,通過刺激穴位和熱力效應促使經絡通暢、改善局部循環,從而發揮良好治療作用。《針灸聚英》中有云“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灸艾之,多以取效”。針灸應用歷史悠久,在風寒濕痹類疾病中應用廣泛,且取得良好治療效果。肩髎屬少陽三焦經,具有升清降濁、通經絡、祛風濕的作用;肩前為經外奇穴,具有疏經通絡之效;肩髃屬手陽明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12]。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灸肩髎、肩前、肩髃三穴能夠興奮神經與肌肉,沖動傳入脊髓,促進脊髓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元興奮與肌肉收縮,逐漸恢復肩部運動功能;此外,針灸通過刺激肌肉收縮還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代謝,促進炎癥因子、疼痛介質吸收,減輕炎癥反應,降低疼痛程度[13-14]。王德鳳等[15]采用熱性針灸治療岡上鈣化性肌腱炎患者發現,該治療方式不僅療程短、費用低,且可獲得較好治療效果。張立儉等[16]研究指出,溫針灸“肩三針”治療勞損性岡上肌腱炎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減輕患者局部疼痛,提升肩關節功能。本研究中,治療3 周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NRS 評分及CRP、IL-6 水平更低,UCLA 評分、CMS評分更高,表明超聲引導下肩袖間隙注射配合“肩三針”針灸可改善岡上肌腱炎患者肩關節功能,減輕炎癥反應。考慮是由于兩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可通過不同機制發揮治療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觀察兩組肩關節外展肌力發現,治療3 周后,研究組肩關節外展肌力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治療方式可提高岡上肌腱炎患者肩關節外展肌力。超聲引導下肩袖間隙注射配合“肩三針”針灸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癥狀,而疼痛癥狀好轉能夠促使肩部活動恢復正常,有助于增加肩關節活動度,從而逐漸提高肩關節外展肌力。不良反應結果顯示,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肩袖損傷、神經損傷、感染等不良反應,可見聯合治療方案具有良好安全性。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肩袖間隙注射配合“肩三針”針灸可有效減輕岡上肌腱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肩關節功能,提高肩關節外展肌力,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