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3 年以來,我國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財政部門堅定信心、擔當作為,堅決貫徹黨中央、 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堅持高質量發展, 扎實推進積極財政政策落實,強化稅費政策供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切實保障基層“三保”,嚴肅財經紀律, 有力促進經濟回升向好。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全面總結了2023 年財政工作取得的七個方面成效,展示了財政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新作為新擔當,為做好新一年財政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完善稅費支持政策。 在全面評估基礎上,年初及早明確延續和優化部分稅費政策,下半年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再延續、優化、完善一批到期稅費政策,特別是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包括擴大個體工商戶減半征收個人所得稅優惠范圍,將小微企業“六稅兩費”優惠政策調整為統一減半征收等,降低經營主體稅費負擔。
——管好用好專項債券資金。2023 年安排專項債券3.8 萬億元,三季度適當加大發行力度, 督促指導各地加快發行和使用, 及早發揮債券資金效益。將城中村改造、5G 融合設施等納入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將供熱、 供氣等納入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推動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依法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繼續授權, 提前下達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2023 年嚴控中央本級支出,節省資金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首次超過10 萬億元。完善地方財政運行監測機制,及時預警“三保”風險。 各地各級財政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夯實“三保”根基。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出臺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 啟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持續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財政獎補。
——大力支持科技創新。 將符合條件的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擴大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 鼓勵科研人員開展前沿探索。全力保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支持新建高標準農田3500 萬畝、 改造提升2900萬畝,啟動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 構建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懲新機制, 守住耕地紅線。 增加產糧大縣獎勵,將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擴大至全國所有產糧大縣, 實施天然橡膠綜合保險政策。 加大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投入, 重點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提高鄉村治理能力。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支持首都功能核心區央屬文物騰退保護利用,推動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 建立煤炭生產激勵約束機制, 加大對主要煤炭調出省份的轉移支付力度。
——全力支持防汛救災。 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增發1 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專項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強與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細化國債項目預算管理。 汛期期間,中央財政緊盯災情險情,及時啟動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制,支持華北、東北等受災地區做好應急搶險救援、過渡期轉移安置等工作。
——加大教育發展支持力度。 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近4.2 萬億元,為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占比超過15%。 從春季學期起,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分別由650 元提高到720 元、由850 元提高到940 元。 在6個省份開展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試點, 向急需特需專業傾斜。 大幅提高本專科生、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額度上限, 階段性免除家庭經濟困難高校畢業生國家助學貸款利息并允許延期還本。
——支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 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89 元、640元。 開展第二批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 引導地方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啟動實施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范項目。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上調3.8%,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近1 萬億元, 保障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落實好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支持在36 個地區試行個人養老金制度。 社保基金穩健審慎運營,風險防控、投資管理、保值增值能力進一步提升。 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提高5.7%。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 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 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覆蓋青藏高原等“三區四帶”核心重點生態區。 組織開展國土綠化等試點,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地方政府債務調查統計分析, 提出工作建議,推動制定一攬子化債方案。開展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 公開通報2023 年以來查處的8 起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 始終保持高壓監管態勢。
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 召開全國財會監督工作會議,督促指導各地區各部門落實落細各項任務。 開展財會監督專項行動、預算執行監督專項行動和重點民生資金專項整治行動,組織財政部各地監管局就近就地加強監管。 編制年度國有資產綜合報告、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專項報告,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深化政策性金融等重點機構改革,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 強化金融機構境外國有資產管理。 印發預算評審管理暫行辦法,穩步推進事前績效評估, 持續加大重點績效評價力度。 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實現全覆蓋,60 多萬家預算單位基本實現全流程在線開展預算管理業務。 出臺推進現代會計管理工作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 印發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制定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建設綱要, 加強國有企業、 上市公司選聘會計師事務所管理;深化會計人才評價,推動國家會計學院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加強資產評估行業建設,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
充分發揮中美經濟對話機制作用,牽頭成立中美經濟工作組,積極開展溝通對話,服務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和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貢獻經濟領域成果。 深入參與G20、金磚、10+3 等多邊機制, 發揮中法、中德、中英等雙邊平臺作用,做好財金渠道相關工作。 加強對亞投行、新開行、中亞學院戰略引領,深入參與世行、亞行、國際農發基金機構改革和政策制定。 制定并在第三屆高峰論壇期間發布“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 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 積極做好世行新一輪營商環境評估工作。深度參與國際稅收規則改革雙支柱方案磋商。 完成世貿組織信息技術協定擴圍協議全部降稅承諾,我國關稅總水平進一步降至7.3%的世界較低水平,與我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和發展階段基本匹配。
學思踐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財政改革發展重點難點問題大興調查研究,舉辦“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 主題展覽,組織讀書班、專題輔導、集中培訓等,努力學習領悟黨的創新理論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推動財政黨員干部進一步增強 “兩個維護”的政治思想行動自覺。 修訂財政部黨組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作風建設的實施辦法,扎實推進財政內控和經濟責任審計。深化財政部機關司局與監管局黨建工作聯建聯創,做好專兼職黨務干部培訓,14 個基層黨組織獲評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強化財政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駐部紀檢監察組監督執紀問責。 開展“以案明紀、引以為戒”專題大討論,堅持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讓黨員干部受警醒、知敬畏。 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財政科研、財經新聞出版、財稅博物館等工作。 注重年輕干部“三觀”教育,建立結對幫扶制度,開展各類教育培訓,提升能力素質。 老干部工作、工青婦工作、機關事務管理等也取得了新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