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澄學校 王軼媛
為落實國家“雙減”政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當大力倡導課程多元化,以校本課程開發為抓手,利用好校本課程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獨特優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將吳文化融入校本課程建設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我們應當切實發掘中國優秀吳文化的內容,積極開發小學吳文化校本課程,讓學生能夠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實現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并達到減負提效的目的。本文將對“雙減”背景下吳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策略進行研究。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推行了“雙減”政策,強調將教育資源集中到學校,特別是小學階段,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深研“雙減”教育要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教師要及時關注現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解決,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認識和理解,在增強學生學習感悟的同時,讓學生實現能力和素養的提升。雖然當前我們國家的教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但也在不斷努力地改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努力爭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自己的主人,開闊視野,真正學會去探索世界的奧秘。
為了更有效地開展綜合性和探究性教學,提高學習效益,《義務教育藝術標準(2022 年版)》建議采取開放的課程資源觀,深入而合理地運用當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美術文化景觀、文化遺產和遺跡、各種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等資源,挖掘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髓和內涵,引領學習者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認知,進而更好地發揮其特有的吸引力,促進學習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同。通過將本土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我們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意識,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榮譽感,促進義務教育和教學的創新發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國家領導人提到,“中國文化認同感”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認同感,它也代表著一種深層的團結和友愛。作為一種多元文明的綜合體,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傳統價值觀和精神價值觀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靈深處,因此,對當代的傳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傳承,可以使學生們擁有更多的自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民族正在經歷巨變,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必須把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的教育當中。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尊崇傳統的精神,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并踐行這些精神。
多年來,教師們已習慣應用系統完整的統編教材,他們只需根據教學大綱及相關備課材料就可以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而開發校本課程教材則需要教師們深入研究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從以往的課程執行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研究者和實施者,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且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還要根據課程特點調整授課方法。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的改變對教師而言是新的挑戰,必然推動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以羅定文塔校本課程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去現場考察和分析,請教當地文史專家,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在綜合各種資料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學生特點進行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寫,無疑會極大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準。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像美術這樣的課程一直作為次要課程,重視程度遠不如語文、數學等主課,加上教學方法以講授灌輸為主,導致學生們大都提不起興趣,而羅定文塔就在學生們的生活中,每天都能見到它,沒有刻意提起,它就像眼前的一棵樹一樣普通。但把它作為一個教學手段與資源進行研究時,卻會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認識到原來眼前熟悉的事物里面有這么多故事和學問,美術也不再是以往那些教科書上的畫面和PPT 上的影像,而是可以觸摸和近距離感受的東西,美術教學因此而活色生香。所以,開發本土歷史文化校本課程能豐富美術課的教學內容,提升課程質量。
在吳文化校本課程實踐活動的開展中,必須確保主題突出,始終圍繞吳文化教育而展開,選擇學生活動主題時必須契合學生實際,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生活狀態和發展訴求,將吳文化教育與學生日常發展借助校本課程融合在一起。在吳文化校本課程主題活動的設定上也要考慮到健康性、積極性,不要搞拿來主義,要善于分析與判斷,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吳文化校本課程實踐教育契合當前的教育實際和學生的文化學習訴求。
校本課程作為課程,也對應著較為明顯的課程目標,而課程目標與育人目標是一致的。在吳文化校本課程實踐教育目標的確定中,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戰略,先制定教育的總目標,再下設具體的分目標,在目標設定時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綱要目標設定標準,考慮到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人才培養目標,讓吳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活動的開展都服務于教育教學,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契合素質教育改革的目標。
在吳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活動的安排中,必須合理設定教材開發的比例。吳文化主題校本課程與學生現有的專業課程學習應該有合理的比例分配,既能保證不至于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又能確保吳文化的教育深入人心。在吳文化主題校本課程教材比例的設定中應考慮到現有的教育綱要的要求,關注學生認知規律,在設計時遵從綜合實踐活動部署的思路,盡可能地讓教材比例科學合理,同時保證素材是濃縮的精華。
以吳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在開發前需要做相應的準備工作,進行省市調研分析,確定大范圍的編寫主題,如蘇州園林文化、大運河文化等,以此作為校本課程具體編寫的范圍依據。結合中小學綜合實踐指導綱要,立足學校實際進行校本課程大模塊的編寫,在編寫完成后由專家進行審讀、反復修改,最終定稿。經過精心策劃,我們的團隊對原定的教學方案、步驟和要求進行了詳細闡述,并為每個團隊指派了一個獨立的部門來負責撰寫和更新這些內容。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和深入交流,我們成功地制定了一套優秀的校本課程,并結合校本課程編寫實際設定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
構建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實踐活動氛圍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對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和開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在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效地利用吳文化的文化特色,巧妙地將吳文化元素融入實踐活動教學中,以此構建良好的實踐活動氛圍,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并且能夠在濃厚的吳文化底蘊之下陶冶身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融入吳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蘇州園林,教師可以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從網絡平臺中獲取有關于蘇州園林的圖片和影視作品資源,帶領學生共同觀看、欣賞蘇州園林中美妙的景致,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柳綠花紅,錯落有致的山水草木,以此構建出更加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情不自禁地融入實踐活動中,更加深入地感知吳文化濃厚的魅力。
1.基于吳文化開展班會活動課。
在校園里,結合二十四節氣、節日等開展班會活動課程。班會活動課程可以結合美術特色,通過引入蘇州的傳統手工、繪畫等技術,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以蘇州文化為代表的獨特吳文化美術內涵。我們建議通過讓學生制作自己喜歡的蘇州剪紙、泥塑和版畫,來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讓學生自己完成手工藝品的創造、繪畫作品的創新,我們希望能夠激勵孩子們彼此交流和分享,讓他們的成果能夠被放置在教學區域內,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同時也有助于保護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2.基于吳文化開展社會實踐。
通過舉辦各種社區實踐活動,我們希望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吳文化,這些活動包括游覽景區和博物館等。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些文化,并且增強自身的獨立性和創造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豐富的吳地文化歷史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并讓他們感受到江南百姓的智慧。這樣的做法不僅更加吸引人,也更容易讓他們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當孩子們開始探索吳文化時,他們將變得更加樂觀、充滿活力,并且能夠積極地投入到未來的學習之中。
3.基于吳文化開展美術特色課程。
針對不同年段學生,我們可以結合延時課程分別開設個性化選修社團課程,教學內容包含了“人、藝、景、俗”四層面,將江南人物、江南藝術、特色景物、吳地風俗等教學內容融入課堂,根據年齡的大小,讓孩子們自由選擇社團課程。同時,“藝”的教學內容要著重落實,教學內容應當包括吳韻國畫、蘇繡、蘇燈、桃花塢木刻版畫等多方面內容,構成一個整體的生成型教學項目,探索性地將吳文化藝術工坊做得更加立體化。
4.以音樂、攝影、紀錄片等方式,感受到豐富的吳文化資源。
課間在班級中播放吳地音樂、吳儂軟語、蘇州美景、蘇州紀錄片等內容,讓學生在娛樂的同時感受蘇州的文化氛圍,領略吳文化的與眾不同,并且了解到其獨特魅力,培養學生熱愛蘇州,熱愛家鄉的意識,進而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能介紹自己的家鄉,推廣自己的家鄉,并為家鄉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現今,由于傳統的美術課程已經不能滿足不同地區和學校的需求,所以,開設小型美術課程成了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同時,我們還需要努力探索更多的可能,以便更好地幫助不同地區的孩子們掌握更多的技能。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美術課程的第二課堂,舉辦更多的校內藝術活動,以及結合當地的本土文化,來豐富我們的課程內容。通過引入傳統的吳文化,我們可以更好地推廣并傳承這一優秀的藝術傳統。我們應該結合各種課程資源,重點關注傳統的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更具有創新性的課程計劃。
例如,我們設計一門吳韻剪紙課程,讓學生在傳統的藝術氛圍中接觸到傳統的藝術形式。此外,我們可以把泥塑課程納入我們的美術課程計劃中。在這兩個模塊的教學中,學生將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美術技能和活動。作為教師,我們需要運用現代的視覺技巧來構思和安排各種不同的活動,為學生帶來豐富的體驗。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按照如下步驟進行并略有成效。
首先,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學校需要打造一個豐富的藝術活動平臺。這些平臺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巧,并讓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鍛煉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我們還可以通過舉辦繪畫比賽來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讓他們在藝術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還可以通過參加藝術比賽來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藝術環境,讓他們在藝術上有所收獲。通過參與拍照、收集素材等多樣化的寫生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索并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藝術技巧,還能夠拓寬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操,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
其次,組織專業座談教學活動,開設吳文化校本選修課。學校可以聘請當地的“非遺”專家深入學校參加座談和講課,將吳文化融入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比如聘請桃花塢木刻板書、剪紙、泥塑等“非遺”專家,指導學生參加繪畫教學活動,并在社會建設過程中展出各類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包括“江南習俗”校園文化藝術展等,運用多元化的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各類美術文化,并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以此激發學生對吳文化和非物質遺產文化傳統的喜愛,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中,通過對他們審美觀和人文素養的教育,研發出適合中小學美術專業教學需求的校本課程。
總而言之,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師生不斷學習、發展、成長的過程。校本課程的成功開發和實施,將大大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能夠擁有多元化的發展,并在此之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希望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能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和校本課程開發之中,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用智慧和努力來全面提升素質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強國的美好愿景,與孩子們共同邁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