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
平涼市工業經濟正處于大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智能制造產業能夠優化全市產業結構,是平涼市工業從低端制造邁向高端智造的主要抓手,也是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并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旨在為平涼市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支撐和數據參考,助推平涼市搶抓新階段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發展機遇,發揮自身“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優勢,在“十四五”期間重點培育和打造智能制造產業,持續提升產業規模,夯實產業基礎,以發展智能制造產業促進平涼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改變多年來依賴煤電和農旅的產業格局,培育平涼本地產業創新基礎,以創新驅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從全球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看,美國“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德國出臺“工業4.0戰略”,說明產業發展的重點是智能制造業。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的發展水平,展現了國家在高新技術方面的核心力量,更彰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十三五”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意見征求稿)等指導智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綱領文件,隨著國內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不斷突破,并與先進制造技術加速融合,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平涼市是甘肅省轄地級市,涉及智能制造企業約30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本地企業,包括紅峰機械、虹光電子、豐收機械等本地裝備制造企業;二是隨著東部產業轉移,自2019年以來陸續入駐平涼的10多戶智能光電類企業。
從企業產品看,本地骨干企業主要產品有機床卡盤、礦用機械、疏水閥、磁控管、立體停車庫等主要產品。通過初步轉型升級陸續研發了硅片減薄機、卡盤、緩沖器、特種陶瓷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備一定優勢的產品,智能光電類企業主要生產電子產品零部件及終端產品。
從企業類型看,機械裝備制造類企業占比40%;電器設備制造類占比15%;電子設備制造類占比45%。
經過對以上企業深入調研,并實地企業訪談,從制造業企業內部面臨的問題來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地智能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和能力不足
經過深入調研,盡管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一致認可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迫切需求,但是更多的企業仍愿意安于現狀持保守態度,對轉型升級的意愿不強烈。究其原因,一是平涼市地處西部地區,智能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對現有企業帶來突飛猛進發展的案例還不多,有效帶動力不足;二是在企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核心技術、設備等還需要從東部發達地區及國外引進,轉型升級投入風險巨大,加之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困難,企業上下游利潤空間逐年壓縮,而當地政府可給予的政策扶持、金融助力比較有限,相關供應鏈體系及產業生態建設在短時期內無法趨于完善,造成當地企業不愿意也沒有能力進行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
(二)智能制造產業基礎條件存在差距,產業鏈不完善
據統計,截至目前平涼市可歸納為智能制造產業的企業共20多家,2022年這20家企業實現產值約7億元,僅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的2.4%,遠低于全國30%的平均水平。調研發現,這些智能制造企業產業鏈上下游關聯度不明顯,還未形成“頭部企業+上下游企業”的產業生態集群,均為離散型加工企業,各企業呈現出本地采購和銷售較少,原料來源地和市場均在沿海地區的生產模式,生產過程中中下游沒有形成信息互補、市場互補、互相供貨、共同發展的產業鏈配套。
(三)產品競爭力不足,創新驅動乏力
平涼當地大部分智能制造企業仍處于制造產業鏈的中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未能形成明顯的品牌價值優勢。由于平涼地處西部,科技研發及人才實力不足,雖然有一定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但整體研發投入較少,科技實力明顯不足,無法在短期內形成較為明顯的產品核心競爭力。
(四)企業流動資金需求大,融資能力不足
智能制造企業呈現出“流動資金需求大、資金循環次數多、企業整體產值高”等特點,多為“輕資產”企業,固定資產抵押能力不足,企業融資能力不足。銀行部門實行垂直管理,將貸款權限上收,基層商業銀行貸款權限受到限制。銀行內控制度規定非常嚴格,特別是對貸款責任人實行終身責任追究制,從而抑制了金融部門貸款的發放,相反,激勵機制又相對不足。這些因素使得少數效益好、資信高的企業成為各金融機構爭奪的對象,而一些很有發展潛力但目前狀況并不好的企業卻受到冷落。
(五)產教融合機制不健全,專業化人才短缺問題明顯
高級專業人才是智能制造發展的根本,更是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主體。調查表明,由于智能制造產業與教育融合政策的缺失,企業與職業院校的互動性欠缺,沒有建立可持續的育人合作項目,教學鏈不能與崗位鏈和產業鏈融合,造成高技能、高技術研發等人才缺失情況嚴重。同時,在智能制造產業轉移過程中,沿海發達地區專業人才并未隨產業全部轉移至西部地區,現有企業僅有部分高管為專業人才,其他企業員工均為當地新招人員,專業人才短缺問題突出,短期內無法批量培養出本地專業隊伍,加之人才流失等現象不斷出現,影響了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一)市場需求
目前,隨著全球智能制造產業的迅猛發展和技術的日趨成熟,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根據專業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全球智能制造市場的規模從2016年的約12000億美元,到2020年已增加至19500萬億美元;估計至“十四五”末,市場規模將達到31000萬億美元。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之一,智能制造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因此,智能制造產業的投資可行性較高。
平涼應緊抓關中平原城市群、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較領先地區的合作,將平涼打造成西北智能終端光電產業重要制造基地,以高質量產業園為切入口,積極主動爭取大灣區、長三角、西安等地智能光電產業轉移落地平涼。
(二)資源稟賦
平涼在地理上是西安、寧夏、蘭州的幾何中心,更是緊鄰西安,處在西北領先城市西安三小時經濟圈范圍內,擁有豐富的人口、自然和經濟資源,為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首先,平涼市地處甘肅最東端,煤炭、天然氣、新能源等資源豐富,為區域能源結構調整提供了巨大空間;其次,平涼市擁有良好的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包括西平鐵路、寶中鐵路、銀武高速、彭大高速、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等,將對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和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再次,平涼市具有一定工業基礎,包括化工、電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為智能制造技術和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三)生產要素資源優勢
平涼勞動力、土地成本低,電力等資源要素富集且價格在全國范圍內具備競爭優勢,能大幅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據2022年平涼市統計局公開數據:平涼市電子行業職工平均收入為3400元,勞動力成本較低;廠房平均租金水平為每平方米每月12元左右,明顯低于東中部區域,企業生產場地成本低。同時,平涼煤電、天然氣等資源豐富,全省大用戶競購電價0.45元左右,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低廉的用工、房租、土地、資源要素等成本較東中部地區城市有較大優勢。
(四)重點產業政策支持
平涼市政府確立了智能制造產業作為全市重點發展的“九大產業鏈”之一,配套平涼市招商引資二十條等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相繼出臺。這些政策包括土地優惠、產業扶持、稅收獎勵等,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了標準化廠房、人才培育、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支持,將對智能制造產業的投資和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動力。
針對平涼市目前在智能制造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平涼智能制造承接優勢的分析,提出在新時代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促進平涼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產業鏈發展推進機制
當前,平涼制造業正在蓬勃發展,但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基礎薄、底子弱、鏈條短,急需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促進智能制造產業鏈發展,應進一步優化產業鏈發展工作機制,在全市“鏈長制”工作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產業主管部門和有關職能部門在產業鏈推進工作中的效能,對全市九大重點產業鏈的扶持政策、資源配置綜合考慮、共同發力。
同時,緊抓政策引導促產業加速興起,制定出臺關于支持平涼市智能制造產業鏈轉型升級一攬子扶持政策。重點構建完善平涼市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建議對標安徽、川渝等地區,加快制定出臺平涼市支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同步鼓勵平涼本地傳統制造業企業也能夠享受到激勵政策,打造與智能制造產業鏈相契合的政策鏈、服務鏈。
(二)打造現代化物流運輸平臺
平涼地處三省區交匯處,依托福銀、青蘭、彭大等大區域物流通道,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產業。依托平涼市現有的東運物流園、平涼南綜合性物流園等大型物流園區,促進產業升級,推廣應用自動化立體庫、智能輸送分揀系統、自動識別與感知系統等先進的物流技術與裝備,讓物流運輸平臺成為助推平涼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物流運輸平臺的集聚效應除了規模,更要體現在落戶項目之間的分工合作。重點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領域的全產業鏈模式,讓各企業在產業園內部就能找到相配套的上下游企業,最大化降低物流中間端問題。
平涼市距離西北經濟和物流中心西安市僅200公里,建立與西安市常態化運輸機制,打通平涼向東運輸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利用好“中歐班列”的西行運輸能力,打造發展中亞產業市場新優勢。
(三)健全人才保障體系
人才是促進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資源,應健全育才引進配套政策,育才引才并重,以育才為主,引才為輔,從多維度立體培養智能制造人才。
根據產業鏈人才短缺情況及經濟實力,大力引進人才,完善用才配套服務政策。利用現有智能制造企業,大力培育產業領軍人才、優秀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通過人才獵頭平臺,掌握智能制造產業先進地區和企業人才動向,通過兼職顧問、項目合作、退休返聘、人才租賃等方式,拓寬人才引入渠道。孵化引進一批有技術、帶成果、建項目、持資金的產業鏈項目團隊,注重已入駐企業對本地人才的“傳、幫、帶”作用,盡可能培育出本土化的人才隊伍。
(四)推動政產學研一體化
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聯系、相互支撐。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的協同能夠有效實現資源的互補,極大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發揮市內教育資源相對優勢,以平涼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光電學院為基礎,產教融合,引導和激勵職業院校依據智能制造產業的需求設置專業,圍繞產業鏈布局教育鏈,職業學院應及時補充理論教學知識,更換新型實踐設備,注重教師操作能力,企業工程師與教師實行雙輪制教學,加強實踐教學,培育高技能創新型和綜合型人才。積極助推平涼當地建立地方產業研究機構,構建以政府職能部門、校企合作基地、高校教學團隊和產業研究院等組織為載體,研究院搭臺、企業出題、政府助題、高校解題的“政產學研”共建設、共發展、共評價的協同育人機制,為培養智能制造產業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緊扣企業用人需求,依托職業培訓機構,創新定崗實習實訓促進機制,支持企業在平涼職業院校開設“委培班”訂單培養,提升校企合作育人水平,推動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導,多方機構共同參與的“政產學研”一體化格局。
(五)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面對智能制造企業融資方面的特點,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破解融資難題:一是要強化企業倒貸應急政策機制。通過聯動區縣和社會資本,建立全市智能制造企業倒貸應急周轉資金池,為短期倒貸資金提供貼息政策,節約融資成本;二是加大智能制造企業票據貼現效能,建立票據貼現中心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銀行承兌匯票貼現融資;三是落實擔保費補貼政策和風險補償機制激勵作用,鼓勵和引導全市擔保機構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擔保貸款;四是創新開展智能制造企業商業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幫助企業獲取無需抵押、無需擔保的純信用貸款。
(作者單位: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甘肅省高校教師創新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平涼市智能制造產業的現狀調查及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B-543)相關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