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霞 趙燕貴(.貴州大學 .貴州省畢節市實驗高級中學)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工業大道柏楊林街道作為貴州省單體規模最大的搬遷安置點,其易地扶貧搬遷點是該地區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典型案例。原搬遷點位于貧困山區,當地搬遷群眾居住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生活條件艱苦。根據扶貧政策,政府決定將該地區的貧困戶搬遷到新建的安居房區,提供更好的住房條件和基礎設施,并幫助他們發展產業,改善生活狀況。通過改善產業支撐、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教育和技能培訓、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社區治理和搬遷群眾參與等方面的工作,為該地區的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實現了搬遷群眾的穩定脫貧和全面發展。作為貴州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該地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示范意義。
自2018年陸續搬遷至此的柏楊林街道所轄范圍為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陽光移民新城,下設3個社區,即和美社區、陽光社區、幸福社區,占地面積1.13平方公里,安置易地扶貧搬遷人口2.9萬余人,是貴州省單體規模最大的搬遷安置點。建成之初,安置點命名為碧海陽光移民新城,2019年4月畢節市專門將此設立為街道。柏楊林要打造成一座讓人人都向往的移民新城,就要依托轄區商業,打造柏楊林千米網紅街區,對各種業態進行改造升級,讓柏楊林成為景點,吸引游客前來打卡消費,帶動商業和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和創業機會,讓2.9萬搬遷群眾真正實現幼有所育、老有所養、勞有所得。
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仍存在短板,影響了搬遷群眾的生活和經濟活動。交通不便和供水供電不穩定等問題制約了集中安置點的可持續發展。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影響了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條件。
柏楊林街道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會,教育資源的匱乏,使搬遷群眾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職業技能培訓機會和就業指導,限制了搬遷群眾的個人發展和就業能力。
由于缺乏多樣化的產業支撐,搬遷群眾的就業和收入面臨困難。傳統農業和畜牧業仍是主要經濟來源,缺乏技術支持和市場拓展,導致部分搬遷群眾收入來源單一。缺乏資金支持,限制了搬遷點內產業的擴張和升級,從而影響了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缺乏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可能導致企業運營不善,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社區自治和搬遷群眾參與程度有限,缺乏有效的社區組織和搬遷群眾委員會,導致社區凝聚力和發展活力不足,限制了社區的整體發展和搬遷群眾的參與意識。社區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導致決策流程混亂,搬遷群眾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缺乏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可能導致搬遷群眾對社區事務缺乏了解,難以參與決策過程,應加強社區功能宣傳,使他們了解社區治理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參與。缺乏多樣化和有吸引力的社區治理活動,使搬遷群眾對參與社區治理沒有興趣。缺少數字化工具和在線平臺,使搬遷群眾難以方便地參與社區事務。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健全,搬遷群眾的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存在薄弱環節。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滿足搬遷群眾的需求。據了解,柏楊林街道目前60周歲以上老年人有3269人,約占總人口的11.2%,獨居老人衣食住行方面存在實際困難。
政府應加大對柏楊林街道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升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質量和覆蓋范圍。優化公共交通系統,提高交通便利性,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好的出行條件。優化供水供電網絡,確保穩定供應,提高搬遷群眾的生活品質。同時,建設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如醫療衛生機構、文化活動中心等,改善搬遷群眾的生活條件。加強設施的運營和維護,確保其可持續使用。
加強產業扶持,通過引進適宜的產業項目,提供就業機會和創業支持,幫助搬遷群眾增加收入。政府可提供資金扶持、技術培訓和市場開拓等支持措施,促進產業發展和就業穩定。通過引進多樣化的產業項目,促進就業和收入增加。發展商業產業,打造特色主題商業街區,輻射帶動安置點商貿物流的發展,拓寬搬遷群眾就業渠道。發展特色農產品、農村旅游、生態養殖等產業,提供就業機會,提高搬遷群眾的經濟收入。同時,提供培訓機會,提升搬遷群眾的就業技能,增強他們自主就業、創業的能力。
在搬遷點內設立醫療機構、學校、文化娛樂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搬遷群眾的基本需求。同時,加強教育宣傳,提高搬遷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針對轄區群眾關注的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柏楊林街道結合實際,多舉措確保街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積極探索老人“5個1+N”工作機制,即做好1部條例宣傳、健全1套治理體系、運營1個長者食堂、開辦1個老年學校、完善1套服務設施及整合資源開展多種服務的工作措施。縱深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打造和諧、安定、幸福的社區。
在搬遷過程中要注重保護柏楊林地區的生態環境,采取措施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鼓勵搬遷群眾參與生態保護,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建立健全社會幫扶機制,通過社會組織、企業和志愿者的參與,為搬遷群眾提供精神支持和幫助。組織社區活動、文化交流和技能培訓等,促進社區凝聚力和群眾融入感的形成。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搬遷群眾在生活和健康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政府可制定相應政策,提供補貼和優惠措施,降低搬遷群眾的生活成本和醫療費用。政府應加大對柏楊林街道的產業扶持力度,引導搬遷群眾發展農業、畜牧業和非農產業。鼓勵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在產業發展中發揮帶動作用,促進搬遷群眾增收致富。
幼有所育,是搬遷群眾“搬得出”的關鍵所在。政府應加大對柏楊林街道的教育投入,提供優質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包括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教材、教學設備等,確保學校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和教育工具。提供針對教育工作者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與專業教育機構或師范院校合作,定期開展課程培訓。設立學生資助計劃,幫助貧困家庭學生獲得更多教育機會。鼓勵開設與當地經濟和產業相匹配的職業教育課程,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需求。引入本土文化和傳統元素,通過校園活動、文化節慶等形式促進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共同關心學生的學業和成長。提供互聯網和數字化教育資源,擴大學生的學科選擇和知識獲取途徑。根據柏楊林當地資源和特色,發展學科特長,如農業、手工藝等,培養學生的技能。強調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通過開展健康教育課程和體育活動來實現。建立教育評估機制,及時了解教育質量和學生發展狀況,以便進行調整和改進。
建立健全監測和評估機制,定期對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建立一套包括人口、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監測指標體系,并定期進行評估。同時,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評估,提高評估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加強與安置點搬遷群眾的溝通交流,定期組織搬遷群眾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活動,了解搬遷群眾對安置點的滿意度,對安置點管理服務的建議和意見等。建立反饋機制,對監測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和機構反饋,并督促其整改落實,定期對整改情況進行跟蹤和評估,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解決。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根據監測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相關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安置點的管理服務水平。
政府應支持社區自治和搬遷群眾參與,建立社區組織和搬遷群眾委員會,強化社區搬遷群眾的自治能力和參與意識。鼓勵搬遷群眾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社區建設和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和發展活力。加強對安置點搬遷群眾的宣傳教育,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安全意識等,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參與度。加強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安全、便利的社區環境,增強社區搬遷群眾的融入感和歸屬感。
綜上所述,為有效鞏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防止規模性返貧現象的發生,政府部門應加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增加資源投入,與社會組織和利益相關方緊密合作,共同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落地和實施。同時,需要注重長效機制的建立,促進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宣傳活動等方式,增強搬遷群眾對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和創業潛能。通過持續的努力和創新,才能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群眾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