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航 董善清 成潔怡 張秋
摘要:文章運用熵權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情況分別進行時序分析和時空分析。11年間,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總體發展趨勢向好,核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的能力較強,但部分城市存在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停滯和失調的狀況。建議繼續強化珠三角核心區域競爭力,輻射帶動周圍城市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方案,構建新時代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以人才激活城市群的經濟協同發展。
關鍵詞: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經濟;耦合協調;時空演變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其發展目標是要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這需要增強灣區內城市群各區域發展協調性,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以促進經濟實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而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口問題是制約和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珠三角城市群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的帶頭區域,其聚集效應吸引了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大量的人口遷移影響了整個區域的人口結構。同時,珠三角城市群經濟增長質量分布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市經濟增長質量的遞進能力增強。因此,面對區域人口結構的變動與經濟增長能力的增強,如何協調好人口與經濟二者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學者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和政府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
國外運用耦合協調模型對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的研究較少,多是針對英美等發達國家城市的人口與經濟的關系進行研究。而國內針對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經濟發展的研究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從城鎮化角度分析經濟與人口之間的關系,如城市擴張對人口經濟發展的時空特征分析、集聚特征與經濟績效;二是從產業結構的發展分析經濟與人口之間的關系,如經濟互動與產業結構、區域經濟與旅游產業;三是將人口或經濟與其他子系統一同分析其間的協調發展,如產業-人口-空間。總之,國內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與經濟相互作用機理及其影響上,少有學者對兩者發展關系建立空間分布模型,并引入時間序列維度進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分別在時間與空間維度進行實證分析,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對珠三角城市群發展的研究,并為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一、珠三角發展概況
(一)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發展情況
《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珠三角城市群人口數量為7801.43萬人占全省61.91%,占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總量的近九成。珠三角城市群人口進一步集聚,城鎮常住人口占比超70%。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較高。
在人口規模方面,珠三角城市群年末常住人口總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各城市人口壓力倍增。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自然增長率總體正向增長,且呈現波動性。在人口結構方面,大部分城市的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與城鎮人口數量都較高,而肇慶、江門與惠州相關指標較低,但都具有明顯上升趨勢。在人口素質方面,深圳市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活動人員數量的增長速度極快,人口素質最高;廣州、佛山、東莞的人口素質增長趨勢明顯;其他5個城市,對應指標發展放緩,人口素質有待提升。
(二)珠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情況
2020年廣東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珠三角城市群GDP總量為8.95萬億,占廣東省總量80.7%,占粵港澳大灣區77.2%。珠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速度趨緩,但始終保持正向增長。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上升,人均GDP與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呈穩步遞增態勢,人民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經濟活力上,佛山、廣州與深圳具有較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東莞、廣州與深圳則具有較大的進出口貿易額。在經濟結構方面,珠三角城市群第二產業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第三產業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廣州市和深圳市二、三產業結構都優于其他7市。
二、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為研究對象。區域屬性人口-經濟指標數據來源于2011-2021年《廣東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廣東省衛生年鑒》及各市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在人口指標方面,缺失數據利用插值法補全;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數據根據各市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全社會就業人數計算得出。在經濟指標方面,統計年鑒中的肇慶市2013-2020年、佛山市2020年、惠州市2020年的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數據因單位不同(萬美元、億元人民幣)均通過當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進行單位統一(億美元)。
(二)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依據人口與經濟內在發展特征,遵循變量指標的科學性、完備性、系統性及數據可行性,并在咨詢相關專家的意見及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后對指標進行篩選。最后,確定了具有價值和代表性的人口與經濟各10項指標,構建了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評價體系(如表1)。
(三)研究方法
1. 熵權法
本文采用熵權法對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的各項指標權重進行客觀賦權,進而分別計算出人口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熵權法的主要步驟為:數據標準化處理及權重賦值。考慮到人口、經濟子系統的各項指標對人口、經濟發展有正面和負面影響,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2. 耦合協調模型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系統是相互作用的兩個系統,借鑒物理學的“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模型的定義,結合目前對多系統耦合模型的研究、推導及使用情況,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兩個子系統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實現對兩者之間關系的有效測評。借鑒王淑佳等(2021)歸納總結的傳統耦合協調模型的規范公式計算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深入分析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經濟系統間的協同作用機制。在得出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系統關聯強弱的基礎上,引入耦合協調度D的計算方法,求得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之間的交互效應,從而研究兩系統之間內部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考慮到人口、經濟在珠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同等重要,分別賦值權重為0.5和0.5;其中D區間為[0,1],數值越大說明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程度越高。
本文將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系統耦合協調實際情況與相關研究成果結合,劃分10個等距區間用于判定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類型,其判別標準和對應耦合協調發展類型如下:D[0.0,0.1],極度失調;D(0.1,0.2],嚴重失調;D(0.2,0.3],中度失調;D(0.3,0.4],輕度失調;D(0.4,0.5],瀕臨失調;D(0.5,0.6],勉強協調;D(0.6,0.7],初級協調;D(0.7,0.8],中級協調;D(0.8,0.9],良好協調;D(0.9,1.0],優質協調。
三、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耦合度皆為高水平耦合,說明珠三角城市群經濟與人口系統朝著有序的方向發展,而且二者的關聯度高。
(一)時空角度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情況總體呈現“中間高四周低”的特點,其中在南北方向上呈“南北高中間低”,在東西方向上呈“中間高兩翼低”。綜合測算結果顯示(如圖1),11年間,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情況在南北和東西兩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異。其中,在南北方向上呈“南北高中間低”的局面,在廣州市和深圳市兩大核心城市聯合帶動下,東莞市的耦合協調度從2010年的勉強協調提升到2020年的初級協調;珠海市的耦合協調度由2010年的瀕臨失調提升到2013年的勉強協調后,也形成了由“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構成的“南北高中間低”的穩定發展格局。總體符合廣東省“十四五”規劃中對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要求:支持佛山、東莞兩個特大城市增強區域性服務中心功能,支持珠海等其他城市增強在本市的生產服務交通等功能,最終形成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節點城市。而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度在東西方向上呈“中間高兩翼低”。東西兩翼的耦合協調度與中間城市相比的差距較大,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較低,其中東側的惠州市始終處于瀕臨失調,西側的江門、肇慶始終處于輕度失調。三座城市的平均GDP處于九市最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
11年間,珠三角城市群的區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大灣區一體化建設成效顯著,越靠近廣州、深圳的城市,耦合協調度就越高,說明兩市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的能力較強。但珠三角核心城市與兩翼城市目前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區域間相互協調發展能力有待提高。以上發展形勢符合廣東省“十四五”規劃中要求廣州、深圳“雙城”聯動發展,疏解轉移與廣州、深圳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產業,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的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二)時序角度分析
從時序角度分析,2010-2020年珠三角九市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度總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同時存在部分城市協調發展水平停滯和失調的情況。耦合協調度計算結果顯示(如圖2),珠三角城市群11年間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度總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按城市的耦合協調度的大小,將珠三角九市分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耦合協調度在(0.8,1.0]區間的廣州、深圳,第二梯隊為耦合協調度在(0.5,0.8]區間的珠海、佛山與東莞三市,第三梯隊為耦合協調度在[0.0,0.5]區間的惠州、中山、肇慶、江門四市。第一梯隊的城市11年來均處于良好協調水平,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度高,波動較小,遠遠領先珠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廣州、深圳一直以“雙城聯動”形成很多重大改革開放舉措,以強大經濟實力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的一體化發展。
第二梯隊的城市,在11年間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度上升幅度較小,佛山、東莞與珠海的耦合協調度僅分別增長3.6%、8.9%、12.5%。珠海市于2013年邁入勉強協調階段,平均協調水平仍低于佛山、東莞兩市。在廣州、深圳“雙核”驅動作用下,三座城市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得到一定優化,但仍需繼續加強。
第三梯隊的城市,其人口與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總體較低,其中江門、肇慶失調較嚴重,表明核心城市輻射帶動效果在第三梯隊城市中不明顯。惠州市的耦合協調度一直處于瀕臨失調的階段,11年間的平均GDP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排名第五,說明其仍然擁有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與提升空間;中山市的經濟綜合評價指數無明顯變動,人口與經濟耦合協調度一直處于瀕臨失調階段;江門、肇慶耦合協調狀態一直處于輕度失調階段,耦合協調度為九市最低,人口綜合評價指數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78%、-0.27%,人口綜合評價指數的增長速度較低,所以人口系統依然是這些城市進一步協調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綜合時空、時序角度的分析,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總體呈向好態勢,但地區發展差異明顯。珠三角各城市間人口和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明顯層級性,其中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的發展活力優于其他城市。
四、建議
(一)強化珠三角核心區域競爭力,發揮“雙區驅動效應”,輻射帶動周圍城市協調發展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的發展格局,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廣州市和深圳市人口規模大,人口素質高,產業結構合理,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核心區域。應充分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雙區驅動效應”,發揮廣州市和深圳市龍頭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繼續推動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經濟圈的深度融合,將珠三角城市群建成開放、強勁的經濟體系,帶動東西兩翼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可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合作平臺,深化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為大灣區區域人口和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動能。
(二)發揮重要節點城市的自身優勢,同頻共振,促進大灣區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
《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進一步推動區域的協調發展,優化城市群的空間功能布局,突出不同城市的產業優勢。推進珠海與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利用澳門與珠海市的天然地理優勢,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合作,優化國際貿易合作平臺,大力推動國際貿易相關服務的模式創新,支持珠海市與澳門的聯動發展;推進東莞市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構建電子信息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與新興產業發展的結構空間,實現高端制造業的集聚效應;深化中山市與香港、澳門等先進地區在生物醫療科技、中醫藥領域的合作,打造健康灣區的同時也推動中醫藥產業的海外發展;支持肇慶新區建設,加大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以便承接深圳市與廣州市的溢出產業,并進一步利用豐富農業資源,打造灣區的核心農產品物流基地。
(三)打造珠三角人才高地,以人才激活城市協同發展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等文件提出:進一步適應人口形勢新變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綜合施策,創造有利于全面發展的人口總量勢能、結構紅利和素質資本疊加優勢,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珠三角城市人才引進可通過“向內向外”兩個途徑,向內挖掘高校人才資源,向外吸引國際高端人才進駐,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例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與東莞市要加強高校建設,鼓勵優質人才培養,給予青年人才優惠落戶政策;江門市、肇慶市和中山市等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當地政府應鼓勵企業增加科研經費和積極引入R&D活動人員,提高技術水平等。
參考文獻:
[1]解韜,李昀東,張晶.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人口老齡化時空變遷比較研究[J].人口與發展,2021,27(04):111-120.
[2]崔建華,黎偉林.經濟增長質量測度與時空演進特征——以粵港澳大灣區九市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21,40(12):139-147.
[3]胡盼盼,李鋒,胡聃,等.1980-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擴張的時空特征分析[J].生態學報,2021,41(17):7063-7072.
[4]黃正東,Michael Batty,葉嘉安,等.特大城市群協同:進展與路徑[J].地理信息世界,2021,28(05):5-14.
[5]朱政,鄭伯紅,賀清云.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及影響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03):404-408.
[6]李佳洺,張文忠,孫鐵山,等.中國城市群集聚特征與經濟績效[J].地理學報,2014,69(04):474-484.
[7]趙祥.城市經濟互動與城市群產業結構分析——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16(10):109-120.
[8]余潔,劉亞男,張偉.珠三角城市群區域經濟與旅游產業時空耦合研究——以“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背景[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6(06):83-89.
[9]陳剛,劉景林,尹濤.城市群產業、人口、空間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群為例[J].西北人口,2020,41(02):114-126.
[10]姜磊,柏玲,吳玉鳴.中國省域經濟、資源與環境協調分析——兼論三系統耦合公式及其擴展形式[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05):788-799.
[11]王淑佳,孔偉,任亮,等.國內耦合協調度模型的誤區及修正[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03):793-810.
[12]李慧慧,肖周燕.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經濟與環境協調性研究[J].城市觀察,2021(05):96-107.
[13]尹鵬,劉繼生,陳才.東北振興以來吉林省四化發展的協調性研究[J].地理科學,2015,35(09):1101-1108.
*基金項目:2021中山社科規劃課題“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中山市人口-經濟-環境耦合協調度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一般202111);2022中山社科規劃課題“高質量發展導向下中山市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效應研究”(項目編號:一般202210);2023中山社科規劃課題“高質量發展視域下中山市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對地區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機制研究”(項目編號:一般202332)。
(作者單位:廣東藥科大學。張秋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