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宏?梁梓泳
[摘要] 社交焦慮是青少年人群中一種常見的心理表現,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階段,如果不加以重視,任其發展,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個體學業水平的提升都會產生消極影響。本文本著培根鑄魂的教育宗旨,試著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思政教學的經驗,運用置換、脫敏、尋美“三部曲”幫助學生及時走出社交焦慮的“圍城”。
[關鍵詞] 社交焦慮;置換;脫敏;尋美
有關專家研究成果顯示,青少年人群中患有社交焦慮恐懼癥的占比居高不下。社交焦慮是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產生一系列膽怯、緊張、焦慮的心理,并伴隨相應的回避性行為。社交焦慮一般受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初次出現時容易被忽略、也很難被診斷,更難以矯正,任其長期發展下去,對初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會產生巨大的反向作用。筆者嘗試對如何幫助初中生克服社交焦慮恐懼現象進行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分析與研究,以置換、脫敏、尋美“三部曲”,積極嘗試改變當前初中生社交的不良現狀,取得了一些理想的效果。
一、置換:特定情境中互換角色,增強交往自信心
產生社交焦慮的學生通常都表現得不自如、不自信:遇見同學和老師時,不愿多交流;上課時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躲避老師的眼神或提問。對此,班主任在特定情境中要置換雙方的心理需求,互換彼此的角色,激蕩起社交焦慮學生內心的漣漪,使他們更加從容自信地融入班集體中,真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聰聰是一個極其內向的學生,患有輕度孤獨癥,病情穩定后被教務處安排在我兼任班主任的初三(3)班。因為曾獲得過市、縣級信息技術應用類一等獎,所以他在同學們面前略有優越感。
開學第一課的班會課上,我選擇的主題是“花香樹高,我心飛揚”,這是一節融德育、心育于一體的生涯教育課。當準備打開演示文稿時,我故意裝作打不開,然后對著全班同學說:“老師在信息技術尤其是希沃白板使用上是只菜鳥,誰來幫幫我?”這時大家一致推選聰聰同學。我友好地邀請他:“救場如救火啊,聰聰大俠,快點來幫忙啊!”簡短幽默的話語,一下子逗樂了全班同學,也拉近了我與他的心理距離。他走上講臺,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相關問題,還提醒我如何正確使用觸摸按鈕。“太棒了!”我脫口而出,并建議大家給他一點鼓勵,教室內響起一片掌聲。
“今天,徐老師的主題班會課想臨時換個話題,大家同意不?”我開始實施心理主題置換的計劃。
“換什么?”教室內一下子熱鬧了起來。“擁抱信息技術的未來。”我略加思索地說,“但是徐老師對信息技術的了解遠不如聰聰大俠,所以,這節課我得交給他來處理,我坐在下面當一回初中生,大家覺得怎么樣?”
在同學們一陣又一陣的助威聲中,聰聰展示了他的信息技術才藝,最后還不忘總結參與過程中內心的感受:剛開始,好焦慮;心犯怵,有恐懼;換角色,好猶豫;叫大俠,添勇氣;揚自信,豁出去。走出社交焦慮的“圍城”后,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智慧得以迸發!
二、脫敏:積極干預不良反應,提升社交能力
系統脫敏是指將社交焦慮者暴露在焦慮情境中,通過干預減弱其心理反應的強度,使之從原來的極度過敏狀態逐漸恢復到正常的心理狀態。班主任可以嘗試將處于社交焦慮“圍城”中的學生暴露在社交情境中,通過引導和干預其焦慮行為,緩解其焦慮狀態,提高其社交能力。
小劉老師臨時接收的初三(16)班班級氣氛較為沉悶,缺乏凝聚力,學生之間互動較少,存在社交焦慮問題的學生較多,已經引起任課教師的些許不滿。為活躍班級氣氛,針對性地解決班級的“社交焦慮”問題,小劉老師采用脫敏療法,在學校冬季藝術節“校園班級大合唱”團體活動中,將處于社交焦慮狀態的學生安排在需要與人進行溝通交流的崗位上,在他們表現出社交不適時積極引導,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提升他們的社交技巧。具有社交焦慮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慢慢敞開心扉,積極互動配合,接納老師及同學的熱心幫助,在互幫互助的班集體氛圍中,學生的社交能力得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提升。
三、尋美:在“美”的實踐中舒暢心情,改善生命狀態
進入初三后,許多學生普遍存在社交恐懼癥,雙休日喜歡“宅”在家里,表現出一種“與世隔絕”的自我封閉狀態。朱光潛在《談美》中說:“假若你看過之后,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較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達到了。”學生在尋美體驗中能夠獲得無盡的趣味,不僅能愉悅身心,滌蕩心胸,而且能打開自我生活的邊界,使自身的生命與外部世界產生聯結,從而減弱社交焦慮,增強個人生命力。
期中考試剛過,學校組織了一次“美麗鄉村半日游”的研學活動,這是一次很好的“行走的思政課”尋美體驗契機。研學路途中,鄉村一路秀麗的風景徐徐映入眼簾,空氣里彌漫著濕漉漉的青草味兒,聞起來十分清新,潺潺的溪流聲伴隨著我們一路快樂前行。我對身邊的學生說:“咱們一人說一句,抒發對美麗鄉村的贊美之情。”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贊同,他們早已拋卻了徒步的辛勞和事前對活動的埋怨,觸景生情,跟著老師應和著、吟誦著、欣賞著,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的畫卷鋪展在我們面前。
學生們不再把研學看成是“找罪受”“費時間”“耗精力”的苦差事,而是看成親近自然、融入社會的一次尋美實踐體驗,是心情暢通的一劑良藥,是“行走的思政課”的一次生動演繹。一些具有社交焦慮的學生也在這次尋美體驗中主動打開話匣子,在與世界的深刻交融中打破了內心封閉的狀態,增強了個人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馬立麗. 元認知干預技術與系統脫敏療法治療社交焦慮障礙的差異研究 [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