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旭
《新周刊》雜志曾有一期專題名為“生如唐詩”,輔以“一部唐詩萬種生活”的注語。筆者仿此擬一課題為“生如語文”,配以“一科語文豐富斑斕”的寄語,以此引高一新生入門。既教語文,還是應有些許“大語文”的信仰。正如此,此題不假,語文所蘊豈非人生百味;此語非虛,語文所呈當多姿多彩。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老師大多面臨這樣的尷尬處境:一方面,學校認為語文分數在高考中拉不開差距,將語文邊緣化;另一方面,社會給語文套上“誤盡蒼生”的罵名,動輒苛責。如繩擰絞,語文課堂愈加只剩講文、解題。縱如此,寂寂如我輩也不愿困于這逼仄的境地,左掙右掙,想帶領學生去窺探語文之廣大。探索很多,答案不一。將生
活化素材引入語文課堂,似是一解。
我們這里所說的“生活化素材”當然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與原貌,重點在一“化”字,其意有二:既入課堂,素材必須能為課程所用;要輔助教學,素材應當有所裝扮裁剪。在本文中,生活化素材是指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轉化為語文教學資源,它們可以是師生正在經歷的身邊事,也可以指向師生目睹的社會現象,還可以是師生一同關注的時事要聞。生活化素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與試題的藩籬,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為有趣、有料。
唐人禪詩云:“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語文教學之道,亦如此說,應以回到生活為最終要旨。生活化素材進入課堂,不僅承擔著為學習提趣、為課堂增色之責,更擔負著讓學生習得在現實中正確運用語文知識能力的使命。從這一個角度來說,生活化素材不是課堂隨機援引即可,而要在開發(fā)時用心,并留長遠助力的意圖。
一、如何開發(fā),以證“可為”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可以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生活”與“書本”的大小之辨不言而喻。可是以當下語文課堂的現實來說,我們要落實國家課程,不宜直接甩開書本,“拿全部生活”來做教育,最直接的方式當屬創(chuàng)設生活化素材。
難點也正在于此,生活與課堂如何對接,如何生效,當有論一論的必要。其實,高中語文一線課堂中的生活化素材并不鮮見,只不過常限于指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仍顯偏狹。生活化素材進入高中語文課堂,不能局限于此。可以從作文素材積累出發(fā),讓學生讀懂生活,以期使用時不生硬、不牽強。還可以回到教材教學,與當下的情境任務驅動相勾連,讓學生在落實學習任務時讀懂課文。日常的作業(yè)布置,更可暗含生活珠璣,讓學生從題海脫離出來,換得一點對作業(yè)的熱忱。高三備考結合生活化素材來落實知識、訓練能力,庶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更契合新高考的精神。也就是說,高中語文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均可開發(fā)生活化素材,重在轉化,得生活本味,注語文精髓。
(一)與作文相生,用本真思維呈順暢邏輯
語文教學日常語境中,素材一詞往往與作文寫作相關。高三學生人手一本素材本——抄妙言、記時事、錄名人,這是常態(tài)。為了讓學生做好這個事,老師也常常做些指引與落實。可是,有些學生素材本記了厚厚一本,寫作文時卻要么腦袋空空,要么生搬硬套。被名人、大詞充盈的腦袋,動不動就寫“揆諸當下”“吾輩青年”“縱論”等詞,有指點江山的雄心,卻無表達的務實。
為了改變積累取向以及表達習慣,筆者指引學生積累素材,往往提醒他們從習以為常的日常觀察和思考開始。要有思維的清明,才有表達的得體。于是,素材課,我們討論珠三角騎樓和潮汕“下山虎”等民居的特點,學生寫到傳統建筑保護的時候就言之有物了;我們也討論TikTok和Temu等app的出海,言及中國當下的國際發(fā)展就有了具象;東莞博物館曾有過一次三星堆特展,我們提倡前去參觀并回來交流,作文談及中國文化也有了特例……準確的表達,順暢的邏輯,正是從琢磨生活點滴開始的。高中以議論寫作為主,近年高考常考“家國之思”,但這不意味著只能以高站位的詞來取代日常的思考。相反,有了日常之愛,才有妥帖的家國表達。
葉圣陶先生在《怎樣寫作》一書中曾說:“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整個生活時時在那里向上發(fā)展,寫作材料自會滔滔汩汩地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常是澄清的。”不管什么文題,都是此理。記得有一年市高三期末考,作文以“你會選擇怎樣的度假休閑方式?”一語來引導議論,在一眾文化浸潤、世事洞察以及丈量天地等表達中,筆者喜歡班里這位同學結合日常的分享寫出的語段:
前年我去桂林,體驗到于青山綠水間被悠揚山歌包圍的舒適自在,品嘗出別地難制的正宗桂林米粉其美味之精髓;去年我游云南,感受到蒼山洱海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醉心于紋飾繁多的民族服飾與淳樸好客的少數民族人民的熱情款待。陽光背后有陰影,我也有幸探問當地縣區(qū)的家庭與學校,留守兒童空洞的眼神中,我看到手游與缺愛對他們的荼毒,深切地認識到貧富差距,而非簡單機械地背著提綱上關于此類差距的內容。
這是自然的表達,這是真誠的論述。2023年高考作文“好故事是有力量”一題與此異曲同工,在夸夸其談的作文中,閱卷老師期待的是那些回歸日常的審思。
(二)與情境共舞,以現實氣息謀深度學習
過往,教材一課課講,似乎與生活化素材扯不上關系。可是,“新課標”面世后,它帶來鮮明的“情境”化教學的導向——“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
生活百變,生活化素材自然是豐厚的,將其面目稍變,與教學勾連,自可生成讓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情境。
例如東莞市萬江中學王彩貴老師從高中學生情感需求出發(fā)設境教《陳情表》:高二下學期開始后,個別班級開始將早、晚考勤時間提前,由過去的早、晚7點10分調整為7點整。班主任為了讓大家提前適應高三節(jié)奏,讓大家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也準備采取這一做法。班主任平時比較民主,你想試試能不能讓他收回成命。為此,你將向班主任寫一份“陳情書”。要求:運用李密在《陳情表》中的陳情策略,使用一定的謙敬詞,字數在400字以內。文體知識與陳情策略就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更是馬上要用上的技能。情境不是導入,而是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驅動。
再如東莞市第十高級中學譚荔老師從近期一則小新聞出發(fā),編排任務讓學生學習《荷花淀》:2023年8月23日,中國嘉德第48期文物藝術品線上拍賣會“青春的記憶”連環(huán)畫拍賣會專場落下帷幕,有一套原定價是2角3分錢的連環(huán)畫原稿成交,拔得該場頭籌。猜猜原稿以什么價位被拍下?這個連環(huán)畫改編自哪篇文學作品?在熱鬧的猜想之后,讓學生根據打亂的連環(huán)畫重排順序,了解情節(jié);補充語言,分析形象。看似日常的素材,竟有點燃閱讀欲望之功。
我們發(fā)現,生活化素材轉變?yōu)榻虒W情境,使學習更有指向,使過程更加嚴密,使思維縱深更有發(fā)展的可能。
(三)為作業(yè)賦能,讓生活元素喚學習熱情
疫情網課期間,筆者曾在抖音刷到一則用黛玉式腔調說話的段子,當時剛好在講《紅樓夢》,當晚布置了一項用黛玉式腔調跟同學說話的作業(yè),那次作業(yè)是網課期間唯一一次收齊并超標準完成的。在這場語音模仿秀里,某些學生第一次走近林黛玉。
某天一張“李湘看王詩齡的眼神”的圖片上了微博熱搜,圖片是李湘斜倚在椅子上,手托下巴深情看著女兒王詩齡,筆者為該圖擬題作為作業(yè):觀察下面這張照片,完成以下兩題。(1)為這張照片擬一個標題。(2)描繪這張照片,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學生的答案與網上的熱議相互映襯,娛樂八卦背后是精彩的語言表達。
作業(yè)是課堂的延伸,好的作業(yè)不僅讓學生延續(xù)課堂的學習,還能啟發(fā)自主的思考和探究。常規(guī)作業(yè)常以乏味的“刷題”為主要形式。高中生在十年的求學生涯中已積攢足夠多的經驗來敷衍應對作業(yè),他們知道耍賴不做都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像黛玉式腔調、李湘眼神這樣的作業(yè),給學生以新鮮感,也給教學以刺激。不太嚴肅的素材,只要仍然是為語言學習,不僅能夠成為語文作業(yè),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與備考對接,注實踐品格助有效提分
“新課標”確定了“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的指導思想,教育部教育考試院也在命題總結報告中反復強調“情境”的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主要基于生活,高三備考更應該從生活中取材,而不是亦步亦趨地指導做題。做題讓學生在不斷重復中認知一些語文運用的淺表,學生受答案圈束會形成一些僵化的認識。而生活化素材,則把語言運用回歸火熱的生活,學生對此能有清晰辨認和表達,才能走向深層次的理解。
筆者常帶著學生從辨析身邊的語言現象入手來備考。師生共處的校園就有許多值得探究的語言現象。例如建校20周年,舞臺大屏顯示的是“**學校成立20周年”,“成立”一詞是否妥當值得探究。再如,“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實基礎”的辦學理念,“奠”字最終換成了“夯”字,為什么?往外拓展,紛繁的網絡信息,也可以拿來鑒賞語言。2017年,備考的時候筆者盤點過的文章有陳思誠、白百何等人的致歉聲明,帶著“吃瓜”的心,賞析演員們聲明中的用詞、修辭、標點等,師生頗有所得。2021年,和學生一起分析南京的《致歉信》和張家界的《一封信》,字句之間可見文書人員的用意,乃至城市的態(tài)度。2023年,與學生一道分析了“我的沉默,震耳欲聾”一語背后的文字邏輯。種種素材,看似與高三很遠,卻可以實實在在地指向備考。
二、審視價值,探討“作為”
上述種種,生活化素材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內容駁雜,時時煥新,不免也讓人持疑:這還是語文嗎?這有用嗎?
生活化素材并不是將生活事件原封不動地搬進課堂,其要義仍在于服務語文教學,指引學生習得語言文字的運用技能。這個過程里,生活化素材是幫助學生將自己置入現實生活中,去感受社會中真實的文字運用,觸發(fā)感受自我、自然和社會的契機。在這樣大量的語言實踐中,自然而然地獲得更為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能,更為深層次地理解言語表達的能力。因此,不必擔心生活化素材會喧賓奪主,素材本質仍是語文學習,素材價值重在輔助。
第一,提起興趣,激發(fā)學習內驅力
智能時代的來臨,讓學生輕而易舉獲取而又沉溺各種信息與刺激。學生能安坐課堂已經不易,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的鐘情恐怕很難。尤其語文課,往往是,語文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生活化素材的引入,可不時提醒學生“語文好玩”“語文有用”!
2023年上半年,桂海潮教授入選為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引發(fā)熱議,也成為寫作最火熱的素材。筆者在課堂中介紹桂海潮的人生經歷,重點介紹了其求學背景,以給學生一些勉勵。網絡中流傳一幅圖(上)引起筆者關注,也引入了課堂。該圖在網絡中的配文多是“他從大山里的縣城沖上太空,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除此再無別的精彩描述,令人覺得有些遺憾,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加以補充。學生的才情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寫出諸多佳句:“當你到達頂峰時,回望過去的路,會發(fā)現這一切并非偶然。”“天地是他的行徑,星河是他的眸光。”“攜少時夢想,赴浩瀚星辰。”“一縷暖陽,映照出過往的榮譽,照亮你的征程。”一位平常對語文不上心的男生,隨手寫的“出‘鎮(zhèn)出‘征”四字也很驚艷。
不見得生活化素材次次見效,招招精彩,但這些落實與回饋的有益交鋒已彌足珍貴。
第二,拓展見識,加深人生認知度
由于高中生生活較為單一,閱讀時間偏少,閱歷機會不多,所知所聞均來自課堂。生活化素材含量較高的語文課,是對學生見識的開拓。課堂中的這些有益補充以及充分討論,幫助學生發(fā)展更敏銳的觀察,更精準的表達。
2018年,鄭瓊導演的一部小眾紀錄片《出·路》引起筆者關注。片中呈現了截然不同的三種人生狀態(tài):甘肅小女孩馬百娟對知識充滿渴望,可是人生沒給她多少可能,她早早輟學、早早嫁人,走向“沉默”的人生階段;湖北小鎮(zhèn)青年徐佳,可以說是“小鎮(zhèn)做題家”的典型,復讀之后考上雙非一本,艱難擠進城市;北京姑娘袁晗寒,由著自己性子退了學,嘗試社會各種行當,后來留學歸來搞藝術、做投資。筆者將這個片子介紹給學生后,讓他們給其中一位寫一封信。這些信中,藏進了學生們對求學的認知,對人生的設想。
引導認知,啟迪智慧,與其講些蒼白的道理,不如多展示不同人生圖景。
第三,引導慎思,提高生活思辨力
生活化素材入課堂,還應該帶來對國運民瘼的關注,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對人生觀念的梳理。逐漸養(yǎng)成不偏激、不陰暗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中肯理性、見解獨到的思辨力。
高中語文統編本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筆者曾舉一次語句考證作為例子。網絡中常常見到這樣一句話:“中國人總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標注出自基辛格的《論中國》。一番考證下來發(fā)現,基辛格的《論中國》中并沒有這句話,基辛格其他作品也查不到。以此提醒學生在縱橫網絡時對各色信息應有辨識。
或許,生活化素材用好用準,學生在此長期浸潤提升,語文課堂將不再沉重,師生會有“此日中流自在行”的狀態(tài),日臻“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佳境。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