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威海市現有農產品地理標志40個,通過加強產業扶持、強化科技創新、促進融合發展、創新品牌推介等措施,不僅保護了威海名優特色資源而且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有效帶動了縣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威海農業綠色發展、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培育;融合發展
近年來,威海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統攬,以培育壯大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為抓手,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聚焦優勢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實踐探索出了“精選一個申報主體、壯大一個主導產業、規建一批產業集群、制定一套質量標準、創建一套監管體系、完善一套追溯系統、培育一個響當當的地標品牌”的“七個一”地標生產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條“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和品牌培育助力特色產業發展”的綠色生態循環之路。
1 優勢特色農產品賦能鄉村振興
目前,全市共有農產品地理標志40個,其中種植業25個、漁業12個、畜牧業3個,基本涵蓋了蘋果、西洋參、無花果、大花生和海參、牡蠣、鮑魚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全市地標農產品核心種(養)殖基地認證規模達167萬畝,批準產量總計168萬噸,地標農產品年產值總計達100多億元,有效帶動了縣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威海農業綠色發展、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1.1 保護了名優特色農產品種質資源
農產品地理標志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名片,有著濃郁地方特色,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通過地理標志保護,為威海特色農產品貼上威海標簽,提高了外界對威海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度和知曉率,使威海具有獨特性的農產品得到相應保護和開發。威海蘋果 2016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登記保護,以其獨特的品質、悠久厚重的人文歷史,品牌溢價能力不斷提升,2022蘋果種植規模達到46.35萬畝,產量達到98.46噸,銷售收入54.21億元,直接帶動6萬農戶均增收1萬余元。
1.2 提升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現階段,農產品市場競爭已經從價格、質量競爭轉變為品牌和文化競爭。農產品地理標志正是產品品質和傳統工藝、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實現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營銷品牌化和提升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的有效載體。文登區西洋參2011年獲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后,全區已有3000戶種植西洋參,種植面積突破5萬畝,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參農人均增收5100元。
1.3 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地理標志農產品源于特定區域,根據地域范圍大小、類型不同,可將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成特定地理區域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也可在更大地域范圍以多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為重點,形成地理標志農產品集聚區、產業帶。“乳山大花生”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國鄉村特色產品、威海市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2023年全市產業基地總規模達28萬畝,產量8.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6.7億元,大花生產業成為該市富民強縣優勢主導產業。
1.4 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通過地理標志宣傳促銷作用和品牌效應,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村發展。“榮成海帶”2006年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登記保護,當地把“榮成海帶”作為全市海水養殖主要產業之一,把“小眾產業”做成“支柱產業”。全市海帶養殖面積 14.4萬余畝,養殖主體 100多家,從事海帶養殖人員3萬余人,帶動農民增收5.2億元,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產業基礎。
2 四項措施促進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發展
威海市通過產業培育、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和品牌培育等措施,較好地促進了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的發展。
2.1 加強產業扶持
將地標產業納入鄉村振興“大盤子”統籌推進。通過制定《鄉村振興十條激勵政策》、成立農業農村專家顧問團、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等措施,從政策、人才、資金等多方面發力扶持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先后成功創建了榮成(蘋果)、文登(西洋參、蘋果)、環翠區(蘋果)、乳山(大姜、花生)四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威海市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現代蘋果栽培區,文登區被譽為“中國西洋參之都”,乳山是著名的“中國牡蠣之鄉”,無花果、花生、海帶等特色地理標志產業的規模也居全國前列。
2.2 強化科技創新
把地理標志產業的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突破點,在科技平臺打造、研究機構創設、科技人才引進等方面予以傾斜。威海市先后創建了院士工作站(蘋果)、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威海綜合試驗站、山東省水果創新團隊威海試驗站和山東省茶葉創新體系茶葉試驗站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020年成立了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和威海職業學院、威海市農業農村局三方共建的濟南果品研究院威海分院,針對威海市在果蔬貯藏保鮮和精深加工方面的短板開展攻堅。2023年研發的無花果全程冷鏈貯運技術,已經實現高成熟度無花果的長時間、長距離運輸。
2.3 促進融合發展
威海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精致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鏈條升級、組織創新、科技賦能、管理增效、設施配套等五個方面,加快推進地標產業融合發展;將地標資源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相融合,將千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傾力打造成“千里山海鄉村振興路”,串聯起沿途地標產業園區、鄉村振興樣板片區、美麗鄉村等高品質鄉村資源,培育了無花果、草莓、櫻桃、茶園、葡萄等5條休閑農業采摘帶,促進了地標產業與“千里山海鄉村振興路”的相交相融、共促發展。
2.4 創新品牌推介
把地標品牌作為“1+20+N”農業品牌推廣體系的重要內容,按照“北上、南下、西進”的思路,堅持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同步推進。線下組織有關地標農產品行業協會及企業走出去推介威海地標農產品,近年來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重慶等大城市組織了5次威海優質農產品推介會;線上利用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等平臺,積極組織有關地標農產品協會、企業與其合作,共同開展地標農產品的線上展銷與直播帶貨。2022年,推薦的首批14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已經入駐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其中文登大花生、榮成蘋果、乳山大花生作為第一期線上直播產品代表,在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線上推廣中受到好評。
3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品質提升
3.1 打造核心產區,提升生產能力
通過項目整合和資金統籌,改善地理標志產業園區的道路、水力、電力等生產條件及配套倉儲保鮮設施條件;加強地理標志產品的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在做好原有優良品種保護、利用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新優品種的繁育、引進和示范推廣,切實夯實地理產業發展的種業基礎;加大綠色生產模式示范推廣力度,加快構建地標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技術體系,不斷提升優質地標產品的生產能力。
3.2 健全產業鏈條,打造利益共同體
以延鏈、補鏈、壯鏈、優鏈為重點,聚焦重點產業、重點環節,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聯農帶農緊的地理標志產業鏈;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整體配套、大中小企業密切協作、產供銷一體聯動,努力構建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良性發展格局。支持文登、榮成、乳山等有條件的區市,每年優選一個基礎好、潛力大、成長性強的地理標志產業,打造縣域特色地理標志產業鏈。
3.3 加強品牌培育,賦能產業發展
通過整合區域品牌、加強宣傳展覽、推動融合發展、實施文化賦能等措施,加大對地理標志品牌的培育力度。用好“地理標志農展館”等線上平臺和“地標展”“世界地理標志中國行”等線下平臺,遴選優質地標產品,廣泛展示推介地理標志產品;積極探索“地理標志+”模式,擴大產業覆蓋,推動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的文化價值。
3.4 加大交流合作,促進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去”
積極參與地理標志國際合作,落實中歐、中法、中泰等地理標志保護方面的協定、協議,支持更多威海地理標志參與國際地理標志互認,加快威海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去”;鼓勵企業參加面向海內外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推介展示活動,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多雙邊平臺積極推介威海地理標志產品。
作者簡介:張亞林,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監管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