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青 孫紅濱 張輝
摘 要:為促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質量發展,山東省因地制宜創新推廣方式,通過壓實各級主體責任、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探明主推模式、選用適配農機、開創遙感監測系統、建立現場考察督導機制、集中開展培訓等措施有效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推廣,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夯實了糧食安全基礎。
關鍵詞:山東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做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發展,2022、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曾兩次明確提到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農業農村部啟動大豆玉米單產提升三年工作安排,全國任務面積由1500多萬畝增加到2000萬畝,山東任務面積由150萬畝增加到200萬畝。隨著示范面積的擴大和示范區域的擴展,如何高質高效完成大豆玉米復合種植任務也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作,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平臺和技術優勢,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推廣模式,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集成推廣與應用。
1 強化政策支撐,推動任務落實落地
1.1 壓實各級主體責任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作,將其擺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省政府通過印發文件將種植任務分解到市,將任務完成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疇,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為增強工作推進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全省各級還建立健全了“黨委政府主抓、農業部門牽頭、職能部門配合”的工作推進機制。據調度,2023年全省共有16個市、144個縣(市、區)、約2.5萬個種植主體參與復合種植。
1.2 加大財政補貼力度
山東省財政在國家每畝補貼150元的基礎上,又安排了1億元資金,再補貼50元,確保全省每畝最低補貼額度達到200元[1]。青島等7個市在國家、省級補貼基礎上,每畝再補貼100元,將補貼額度提高到每畝300元。據統計,全省享受300元/畝補貼的復合種植地塊超過了任務總量的50%。同時,持續加大對復合種植機具的保障力度,對驗證符合條件的機具,做到優先補貼、應補盡補,進一步調動種植主體的積極性。
2 創新工作機制,推廣高產高效新技術
2.1 明確主推模式
集中開展除草劑篩選優化、品種對比、病蟲害綜合防控、栽培綜合技術等試驗示范活動。安排大豆、玉米綠色高產高效行動項目縣建立一處50畝以上的復合種植瓶頸技術攻關試驗田,進行模式對比、農機農藝融合等試驗項目,篩選出一批適合全省大面積推廣的技術模式,并確定4∶2、4∶3、6∶3三種模式為省級主推模式[2]。
2.2 選用適配農機
根據各地種植模式和生產條件,組織制定優先選用一體化專用播種機與使用現有凈作播種機分步播種相結合的配套播種機具,應用指引不同種植模式的大豆玉米,指導各地合理配備相應農機裝備。同時,根據當地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發展社會化服務,開展墾地合作,促進農機農藝相融合[3-5]。
2.3 首創遙感監測系統
在全國首創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監測系統,對任務承擔主體、地塊位置、栽培模式、作物品種、播種時間等關鍵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實現全省所有復合種植地塊及生產信息“上星上圖”。有了此項技術,全省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可以直接找到種植主體,直達生產地塊進行技術指導服務,確保技術落實到位。
2.4 推行盲選點評機制
每周對各市隨機盲選1~2個地塊進行定點抽查,將涵蓋地塊信息、種植模式、種植品種、行距間距等信息的照片、視頻發給農業農村部專家團隊進行點評,并及時將專家點評和建議反饋給有關市縣,指導種植主體落實好技術措施。同時,聯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單位專家組建7個考察指導組,分赴16市52縣對專家建議落實情況進行現場復核,組織召開會商會議形成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意見,再次強化技術支撐。
3 加強培訓指導,落實落細關鍵技術
3.1 制定實施方案
結合全省實際,研究制定全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項目實施方案,成立涉及農技、農機、種子、農藥等多領域、多學科的省級領導小組和省級專家指導組,明確技術指導意見、品種推薦目錄、農機具應用指引,制作發放技術導圖和培訓視頻,建設一批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和示范片區,示范推廣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綠色高產高效的技術模式,推動全省大豆玉米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3.2 集中開展培訓
聚焦關鍵農時農事,舉辦30余次省級技術培訓班,著力提升關鍵技術路線和模式,指導科學應對病蟲早發、夏季干旱、旱澇急轉等生產挑戰。在秋糧生產關鍵期,開設“田間學?!?,采取1個省級班、16個市級班的“1+16”輪訓模式,切實把關鍵技術應用于復合種植的田中。選取5個縣開展夏玉米(大豆)機械化播種作業質量對比監測與高質量機播示范,開展以提高大豆玉米播種質量為重點的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培訓農機手、修理工12.1萬人次,推動全省播種質量快速提升。
3.3 開展專項行動
盯緊農業生產全過程,組織開展“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推廣服務大行動,建立1300多個省級基層聯系點開展精準對接服務,密切監測苗情、墑情、災情、病蟲情等,打通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同時,組織開展農作物單產提升技術服務行動,組織全省1.8萬農技人員集中攻堅,通過發放技術掛圖、現場指導等,切實把各項關鍵技術落實到種植主體的手中。
4 取得顯著成效
4.1 超額完成國家任務
2023年,山東省完成播種任務218萬畝,超額完成國家分配任務18萬畝,有112萬畝、56%的復合種植地塊采用省級主推的大豆玉米4∶2、4∶3、6∶3三種模式,較2022年提高10%。根據生產考察,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進度、質量均好于往年,良種推廣、種子包衣、高性能播種機械、玉米密植水肥精準調控、適時化控等各項單產提升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到位,高性能播種機投入數量和水肥一體化面積明顯提高。
4.2 秋糧生產喜獲豐收
按照《2023年糧油作物高產競賽活動工作方案》要求,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對各地推薦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地塊進行了實打測產。實打地塊18個,其中8個地塊的玉米畝產超600kg、大豆畝產超100kg。商河縣創造了本年度復合種植大豆單產189.10kg、鄒平市創造了復合種植玉米單產781.00kg、高密市創造了復合種植大豆玉米合計單產911.16kg的全省最好成績,分別較2022年提高24kg、109.41kg、108.09kg,高產成績突出,為優化全省糧油種植結構,持續提升大豆、玉米產能,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4.3 平均效益明顯增加
為更好了解平均收益,抽取了全省40個承擔復合種植面積較大縣的81個種植大戶作為調查樣本,數據顯示:種子、肥料、人工、機械作業等總生產成本約為1412元;每畝復合種植的玉米平均產量為510kg,基本實現不減產;大豆平均產量為112.4kg,增產明顯。按照現行市價玉米平均2.7元/kg、大豆平均6元/kg計算,每畝復合種植總收益約為2051.4元,純收益約為839.4元(含補貼)。另外,據40個縣純作玉米、35個縣純作大豆抽樣數據顯示,玉米純收益約594元、大豆純收益約429元??傮w來看,復合種植(含補貼)較純作玉米多收入245.4元、較純作大豆多收入410.4元,收益明顯好于純作地塊。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財政廳.山東:支持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J].中國財政,2023(2):25-27.
[2] 楊久濤,姚 遠,邢曉飛等.山東省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23,39(7):3-4+8.
[3] 本刊記者.山東精準發力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提供有力機械化支撐[J].山東農機化,2023,(2):5.
[4] 劉婕.山東德州地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3,(4):192-194.
[5] 胡培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及播種裝備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23.DOI:10.27276/d.cnki.gsdgc.2023.0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