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決定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因素很多,品種、氣候、肥料、土壤、年積溫等,其中肥料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掌握不同生長期小麥對養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是小麥豐產的關鍵,要根據小麥的需肥規律,合理施用不同類型和用量的肥料,以滿足小麥的營養需求,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小麥;生長期;需肥規律;施肥技術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和品質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肥料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小麥在不同的生長期,對養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據小麥的需肥規律,合理施用不同類型和用量的肥料,以滿足小麥的營養需求,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1 需肥規律
小麥的需肥規律是指小麥在不同的生育期,對氮、磷、鉀等主要養分的吸收數量和比例的變化規律。根據研究,一般小麥每生產100kg籽粒約吸收氮2.8kg、磷0.9kg、鉀2.9kg。小麥各生育期對氮、磷、鉀等養分的吸收特點有所不同。
1.1 肥料的吸收存在高峰期
小麥對氮的吸收有兩個高峰,一個在出苗到拔節階段,吸收氮占總量的40%左右,而且主要在分蘗期;二是在拔節到孕穗開花階段,吸收量占總量的30%~40%[1]。氮是小麥生長的必需元素,對小麥的分蘗、成穗、籽粒灌漿等都有重要作用。氮肥的施用要適時適量,既要滿足小麥的需求,又要避免過量造成徒長、倒伏、病蟲害等。
1.2 不同生長期對肥料的吸收存在差異
小麥對磷、鉀肥的吸收在分蘗期約占總吸收量的30%左右,拔節后迅速增加,鉀在拔節到孕穗期吸收最多,占總量的60%左右。磷的吸收則以孕穗到成熟期最多,約占總量的40%左右[2]。磷和鉀是小麥生長的重要元素,對小麥的根系發育、抗逆性、籽粒品質等都有影響。磷和鉀肥的施用要以底肥為主,因為磷和鉀在土壤中的移動性較低,后期追施效果不佳。
2 施肥原則
小麥的施肥原則是指根據小麥的需肥規律,結合土壤肥力、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前茬作物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達到增產、節肥、保墑、保護環境的目的。一般來說,小麥的施肥原則有以下幾點。
2.1 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拔節孕穗肥
基肥是小麥生長的基礎,占施肥總量的60%~70%,并應在播種前施入土中。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的復合肥或緩控釋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供肥能力。苗肥是小麥分蘗的關鍵,應在三葉期施用,一般每畝用尿素5kg左右,促進小麥多發根,早分蘗,壯苗。拔節孕穗肥是小麥成穗的保證,應在拔節期施用,一般每畝用尿素15~20kg,鞏固分蘗成穗,促進壯桿、增粒。
2.2 靈活調整施肥量和時期
根據土壤質地、茬口和光溫條件,調整施肥量和時期,輕壤質土壤保肥能力差,養分虧缺的可能性大,應增加施肥量,分次施肥,避免因一次集中施肥而使養分流失。對于前茬作物生育期長、養分消耗多、土壤休息時間短的麥田,應增加施肥量[3]。對于光溫條件不佳的麥田,應適當減少施肥量,避免造成營養過剩,影響小麥的抗逆性和品質。
2.3 適當增施微量元素肥
注重氮、磷、鉀的平衡施用,應根據小麥的需肥規律,合理配比,避免單一施用或偏施。一般來說,氮、磷、鉀的施用比例為1∶0.3∶1。微量元素是小麥生長的必需元素,對小麥的生理代謝、抗病蟲、抗逆等都有作用。應根據土壤和小麥的缺素癥狀,適當增施鋅、硼、錳等微量元素肥,一般以葉面噴施效果較好。
3 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是指施肥的方式和技術,包括施肥的位置、深度、時間、頻次等。小麥的施肥方法應根據肥料的類型、性質、用量和小麥的生長期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施肥方法,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肥料的損失和環境污染。
3.1 種肥同播法
在播種時,將肥料與種子一起施入土中,一般用于施用種肥或緩控釋肥。這種方法可以節省勞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促進小麥的生根發苗,提早分蘗。但是,施肥量要適當,種肥距離要合理,避免肥料對種子的傷害。
3.2 深施法
將肥料施入土層較深的位置,用于施用基肥或緩控釋肥。這種方法可以減少肥料的揮發和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深施法的深度應根據土壤質地和肥料性質而定,一般在10~20cm之間。
3.3 淺施法
肥料施入土層較淺的位置,用于施用速效肥或葉面肥。這種方法可以使肥料快速被植物吸收,滿足植物的急需,促進植物的生長。淺施法的深度應根據肥料的溶解性和植物的根系分布而定,一般在5cm以內。
3.4 撒施法
肥料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一般用于施用氮肥或葉面肥。這種方法可以節省勞動,操作簡便,適用于大面積的麥田。但是,撒施法要注意肥料的分散性和穩定性,避免肥料的結塊和流失,影響肥效。
3.5 穴施法
將肥料施入土壤中的小孔或溝槽中,一般用于施用磷肥或有機肥。這種方法可以使肥料集中供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土壤的肥力和通氣性。穴施法的深度和間距應根據肥料的性質和植物的根系分布而定,一般在10~15cm之間,與植株成一定的角度。
3.6 灌溉施肥法
將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與灌溉水一起施入土壤,一般用于施用氮肥或葉面肥。這種方法可以使肥料均勻地分布在土壤中,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節約水資源,減少土壤鹽漬化。灌溉施肥法的肥料濃度和灌溉量應根據土壤的含水量和植物的需水量而定,一般在0.1%~0.5%之間,每畝用水量在100~200m3之間。
4 不同時期施肥方式
4.1 出苗期
第一片真葉露出地面2cm時施用苗肥,一般每畝用尿素5kg左右,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2 分蘗期
第一個分蘗伸出葉鞘1.5~2cm時施用分蘗肥,一般每畝用尿素10~15kg,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3 越冬期
日平均氣溫穩定降到0℃左右,小麥植株基本停止生長,這個時期不需要施肥,但應注意保護小麥免受低溫、凍害、病蟲害等的影響。
4.4 返青期
翌年春天,隨著氣溫回升,小麥葉片由紫色或紫紅色變為綠色,心葉逐漸抽出時應施用“返青肥”,一般每畝用尿素10~15kg,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5 起身期
春季麥苗由匍匐狀開始挺立,主莖第一片葉葉鞘拉長并和年前最后葉葉耳距相差1.5cm左右,莖部第一節間開始伸長但尚未伸出地面時應施用“起身肥”,一般每畝用尿素10~15kg,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6 拔節期
小麥全田50%以上植株莖部第一節露出地面1.5~2cm時應施用“拔節肥”,一般每畝用尿素15~20kg,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7 孕穗期
旗葉正式從葉鞘中抽出,包裹著幼穗的部位明顯膨大時應施用“孕穗肥”,一般每畝用尿素10~15kg,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8 抽穗期
麥穗由葉鞘露出葉長的二分之一時應施用“抽穗肥”,一般每畝用尿素5~10kg,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9 開花期
全田50%以上麥穗中上部小花的內外穎張開,花藥散粉時不需要施肥,但應注意防治病蟲害,保護花粉的正常傳播。
4.10 灌漿期
灌漿期,營養物質迅速運往籽粒并累積起來,籽粒開始沉積淀粉,胚乳呈煉乳狀,約在開花后10天左右應施用“灌漿肥”,一般每畝用尿素5~10kg,可以采用撒施法或灌溉施肥法。
4.11 成熟期
成熟期小麥大部分籽粒的胚乳呈蠟質狀,籽粒變硬。這個時期不需要施肥,但應注意收割的時機,避免過熟或霉變。
參考文獻
[1] 小麥的需肥量和需肥規律[J].農家致富,2009,No.583(19):25.
[2] 小麥施肥知識[J].農家致富,2011,No.633(21):25.
[3] 陳磊,段清斌,羅勇,張燕飛,王立合.小麥需肥特性及配方施肥技術[J].河南農業,2010,No.247(11):31.
作者簡介:劉兆利,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