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 曹超學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強化產業振興的作用,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對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大橋鄉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了解產業發展對當地鄉村振興的推動情況,發現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當地主導產業出發,從產業方向、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產業品牌營銷等方面提出對策,以期為同類地區的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案例參考。
關鍵詞:產業;鄉村振興;發展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產業是發展的根基,鄉村“五大振興”,產業振興是第一位的。產業振興是解決城鄉問題的前提,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以及農民的錢袋子,都需要通過產業發展得到保障;鄉村振興的后勁,也需要借助產業發展得到保持。近年來,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產業發展扶持政策,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因此,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有必要去調查和分析產業發展對于鄉村振興的推動成效,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大橋鄉產業發展現狀
大橋鄉位于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西北部,西與玉溪市的新平、元江兩縣接壤,東南與寶秀鎮相連,北靠龍武、哨沖兩鎮,總面積364.42平方千米。大橋鄉轄9個村委會,76個自然村,99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彝、漢、傣等民族,常住人口20 000人左右。國道323線自東向西貫穿全境和玉元高速公路相連,區位優勢明顯,是紅河州、石屏縣的西大門。該鄉內山高谷深,溝菁交錯,海拔806~2 230米,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21℃~25.5℃,年降雨量800~900毫米,耕地面積17 079.6畝,農業生產條件較好,水利化程度達48%。
大橋鄉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一是有良好的土地資源。全鄉有園地1 574.4畝,林地312 088.5畝,未利用土地54 533.3畝。二是氣候條件較好。河谷地區光照充足,氣溫較高,適于種植熱帶水果和發展冬早蔬菜;山區光熱條件優越,是種植煙草、火龍果、楊梅等水果的理想地帶。近年來,該鄉以番茄、黃瓜、辣椒為主的冬早蔬菜達10 000畝,以西瓜、青棗、楊梅為主的水果達10 000畝,甘蔗種植面積達10 000畝。
大橋鄉在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中,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按照“一村一特”“一鄉一品”的目標,將火龍果產業打造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已建成3個500畝規模連片紅心火龍果種植基地,成功推廣紅寶龍、金都等新品種。全鄉先后引進10余家合作社和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種植戶”的產供銷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發展社員3 000余戶,快速推動火龍果規模化發展。如今,全鄉火龍果種植面積2萬余畝,年產值可達3億元,戶均可實現增收2萬元。由此,該鄉成為紅河州最大的紅心火龍果種植基地。
另外,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大橋鄉又將發展蘋果種植業作為助推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來抓,采取公司引領、基地示范、農戶增收的方式,向上級積極爭取了60萬元資金扶持龍頭企業石屏明元水果有限公司。該公司現已發展蘋果種植400畝,同時輻射帶動附近村寨農戶種植蘋果200余畝,使蘋果產業初步成為實現群眾增收的富民產業。
二、大橋鄉鄉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政府產業政策的落實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橋鄉的蔬菜、火龍果產業初具規模,各村村民的經濟收入有了顯著提高。但是,從可持續發展方面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實力不強
近年來,大橋鄉黨委、鄉政府立足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資源,引導廣大群眾發展火龍果、梨、蘋果等特色水果產業,烤煙產業及白蘿卜、小鐵頭、辣椒、四季豆等蔬菜產業,不斷加快鄉村產業發展。但是,發展的產業主要集中于水果和蔬菜方面,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結構不夠合理,現有產業實力不強、競爭力較弱,可持續發展水平較低,產業被替代性強。農民收入水平雖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效果不夠明顯,沒有吸引眾多年輕勞動力留在家鄉創業就業。特別是該鄉北部的民族地區大部分年輕人依然更傾向于外出打工,老人、兒童留守情況依然沒有明顯改觀,產業發展的后勁不足。
(二)產業起步較晚,基礎較差
大橋鄉水資源較豐富,但開發利用率低;氣候環境好,但土壤不夠肥沃,這些客觀因素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大橋鄉曾是云南省貧困鄉,在國家打響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有利于當地產業發展的政策,大橋鄉也得到了相應的政策、技術、資金的支持。但是,受多種客觀條件制約,各項產業與先進地區相比起步較晚、基礎較差,資金投入有限,對鄉村振興的推動成效不夠明顯。
(三)鄉村復合型人才較少
目前大橋鄉的農業人才不多,特別是復合型人才比較缺乏。一方面,鄉村產業對氣候和市場依賴性較大,造成收入不穩定,村里有一定知識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而留在家里管理農業經濟作物的多數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由于山村離市區較遠、交通不便,加之少數民族語言環境等因素,對外地的青年才俊和企業家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吸引力較弱。
(四)缺乏品牌產業,市場開拓不夠
為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大橋鄉把產業發展作為全鄉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市場開拓不夠、供需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產品積壓情況時有發生;另外,缺乏品牌產業做支撐,對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許多特色產品沒有被更多的消費者熟知,從而造成了銷售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信心。
(五)交通運輸仍存在短板
大橋鄉山高谷深,溝菁交錯,山區海拔差異很大,河谷地區海拔800多米,高寒地區海拔2 000多米,這給當地的交通建設帶來了較大的困難,特別是該鄉的北部民族高寒山區,交通對產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雖然得到了各級政府相應的政策支持,但是交通的不便利,限制了村民們把好的產品向外銷售,一些有意向前往收購農特產品或者開發相關產業的企業家考慮到交通成本望而卻步。
三、大橋鄉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要對策
(一)選準優勢產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可“聚力”產業結構升級,因地制宜地選準各村的優勢產業,打造“有產業”的新農村。采取“引進試種+輻射帶動+規模種植”的生產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夯實農田基礎設施、完善產供銷服務體系等,引導群眾轉變種植觀念,促進產業換代升級。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產業基礎,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打造各類生態種植基地,形成多元產業興旺、農民多渠道增收的新氣象,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與活力。
(二)加快專業合作社建設,促進產業發展
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指導和跟蹤服務。積極幫助專業合作社開展農超對接、產銷對接,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指導建立健全公開、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對一些規模較小、缺少財務管理人員的合作社,可出臺一些具體舉措,如代理記賬等。農業部門可定期組織專家對合作社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開展專題培訓,組織合作社負責人外出參觀學習,提高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鼓勵組建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脫貧戶”的運營模式,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思路,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三)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
建議當地相關部門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把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重要位置,從而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建立各種激勵制度和減免稅制度,吸引各類人才和企業家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一是實施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產業發展所需的職業農民培訓、農村產業創業發展培訓等;鼓勵農民根據自身情況,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以不同的方式為發展地方產業和經濟作出積極貢獻。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結合當地實際,利用“三支一扶” “三下鄉”等計劃引入專業人才,讓高校畢業生到鄉村發展,實現知識的轉化;同時,為人才提供相應的保障制度,讓其能夠安心在農村發展。三是要注重發揮農村老干部、老黨員、鄉賢的帶頭作用,提高鄉鎮干部和村干部的整體素質與水平,為農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四)打造品牌產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產品的申報認證工作,如進一步挖掘火龍果產品附加值,進行火龍果酒、火龍果花茶及果汁的認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特色種(優質牧草)養(優質肉牛、肉羊)循環經濟;積極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根據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培育蔬菜等產業,發展特色畜牧業;加快打造特色農業水果觀光體驗旅游,推進火龍果休閑農業觀光采摘園建設;依托“火龍果花攝影大賽”“火龍果園親子游”等活動大力引導發展農家樂、鄉村生態旅游、風味餐飲、果蔬采摘等項目,培育農民收入新增長點。
(五)產業發展和交通運輸互促共進
鄉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需求,市場的需求離不開便利的交通。只有產業發展和交通運輸互促共進,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進程。為了使偏遠的農村交通更加便利,方便農民輸送農產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引入龍頭企業加快農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可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有意向的企業來開發鄉村產業,嘗試探索“政府投資+企業幫扶+村民自助”的形式,優化原有的公路,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鄉村旅游者、鄉村體驗者。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橋鄉近幾年的多項產業從數量和規模上都比以往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產業對推動鄉村振興的成效是非常明顯的。但是,缺乏品牌產業、市場銷路不夠寬廣、交通不夠便利等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影響了農民的收入。為此,一要加強政策扶持,打造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加快“三品一標”農產品的發展,提升其品牌價值。二要進一步加強產品的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注重運用互聯網、微信等新媒體和直播等方式,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三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互助、服務、文化以及社會責任價值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合作社的社會認知度,助力農民合作社成為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四要“聚力”產業結構升級,打造“有產業”的新農村,以市場為導向,夯實農田基礎設施、完善產供銷服務體系等,引導群眾轉變種植觀念,促進產業換代升級。五要堅持“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全力抓龍頭、延鏈條、建集群,推動產業持續向中高端邁進,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聚力“特色產業、人居環境、規范治理”3個重點,加快建設紅心火龍果特色產業園、突出河谷冬早蔬菜,創建產業與富民并進、顏值與內涵并存的和美鄉村,進一步打造“石屏大橋火龍果”“大橋冬早蔬菜”“大橋鄉村生態旅游”等品牌。
參考文獻:
[1]王立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農村產業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21(27):1-2.
[2]張予涵,高雪萍,廖文梅,等.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案例研究:以濤頭村為例[J].農業與技術,2022,42(15):134-137.
[3]曹松林,普秋屏.大橋鄉做大做優特色農業產業[N].紅河日報,2015-12-20(002).
[4]張香美.青年鄉賢參與農產品產銷體系數字化建設路徑分析:以麗水市為例[J].山西農經,2021(17):26-27.
[5]于龍.用好農機“土專家” 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J].中國農機監理,2022(11):14-15.
[6]趙金暉.現代與傳統的融合[J].質量與標準化,2021(10):10-12.
[責任編輯:王 麗]
基金項目: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課題(2023RYYB012)
作者簡介:李鳳玲(1987—),女,云南石屏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管理。
通信作者:曹超學(1977—),男,陜西禮泉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