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麗,陳智勇,鄒艷麗
(1.長春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2.長春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9)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認知語言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其中Goldberg[2]提出的構式語法得到了許多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國內構式研究的起點多從張伯江[3]運用構式語法對雙及物結構研究算起,至今已20余年。我國學者對構式的研究涉及范圍廣泛,研究成果可觀,但漢語構式和英語構式研究成果的描述性對比分析較為少見。因此,本文運用CiteSpace(6.1.R6)對近20年(2002—2022)收錄在中國知網的構式研究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結合關鍵詞和對收錄文獻的研讀,厘清國內漢、英構式研究現狀,分析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展望發展方向,以期為未來的構式研究提供參考和啟示。
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數據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的子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運用高級搜索選項將“主題”分別設為“英語構式”和“漢語構式”,時間跨度設為2002—2022年進行檢索,經過人工篩查,剔除報告和會議,最后得到366篇“英語構式”和870篇“漢語構式”研究型期刊論文作為研究樣本。
本研究采用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語言開發的可視化分軟件CiteSpace(6.1.R6)進行研究。CiteSpace主要用于分析文獻期刊和作者之間的共被引關系[4]。該軟件的可視化分析功能還可以“繪制關于研究主題、關鍵詞、作者、機構等各類知識圖譜,通過圖譜得到相關研究更為深入的科學分析”[5]。通過共被引聚類分析、繪制時間線等,CiteSpace生成的“科學知識圖譜”在描述前沿和分析熱點主題方面不但結果精準,還易于觀察[6]。同時,中國知網數據庫的計量可視化分析技術也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收錄文獻的相關信息。因此,本文將其與CiteSpace分析數據結合,對目標文獻數據進行觀察和解析。
首先,將檢索到的相關文獻的作者、機構、篇名、關鍵詞和發表日期導入CiteSpace軟件進行數據轉換。利用CiteSpace進行聚類分析,從宏觀角度描寫國內20年來英語構式和漢語構式的研究情況。然后,利用CiteSpace軟件生成共現知識圖譜,結合中國知網數據,利用關鍵詞頻次,分析國內漢語和英語構式研究前沿和熱點。
國內早期較為詳細地介紹構式語法理論的核心文獻是發表于《現代外語》的 《走進構式語法》一文,董燕萍、梁君英在文中對構式語法理論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并說明了構式語法的普遍適用性,同時指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空隙[7]。此篇文獻發表之后,國內學者開始關注構式語法,大量探索性成果涌現出來。
從歷時角度繪制國內構式研究趨勢圖可以較為清晰地呈現研究趨勢,其中文獻數量的變化可以從知識積累的角度表征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8]。圖1是200—2022年國內漢語構式和英語構式研究趨勢圖。國內第一篇研究漢語構式的文獻是陸儉明在《外國語》上發表的《詞語句法、語義的多功能性:對“構式語法”理論的解釋》,該論文通過詞語句法,語義的多功能性理論闡釋漢語構式,引起了國內學者對構式語法的新思考[9]。該論文發表后至今近20年間,漢語構式的發文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06—2011年,發文量逐年遞增;在此之后處于波動上升趨勢,2018年達到峰值(83篇);2019年發文量略有下降,文獻數量為68篇。在此之后又處于波動上升狀態。

圖1 2002—2022年國內漢語構式和英語構式研究趨勢
國內首篇對英語構式展開研究的核心文獻是由董燕萍、梁君英發表于《外語教學與研究》的《構式在中國學生英語句子理解中的作用》,文中利用實驗驗證了高水平語言學習者偏向于依靠論元結構構式,而低水平的學習者則傾向于句中主要動詞的假設[10]。此后,國內英語構式研究的發文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06—2011年,英語構式研究論文數量逐年上升;2011—2018年波動式上升;2018年發文量達到峰值(37篇);2018—2022年顯現波動下降趨勢。
總體看來,國內構式研究波動式遞增,說明學界對此研究領域保持高度關注。漢語構式研究論文數量明顯多于英語構式研究,表明我國的認知語言學者們對漢語構式研究越來越重視并持續產出相關研究成果。
將在CNKI中檢索到的漢語構式文獻的作者、機構、篇名、關鍵詞和發表日期導入CiteSpace,將Node Types設置為 Keyword后,運行軟件后生成2002—2022年漢語構式文獻共被引聚類科學知識圖譜。利用聚類視圖可以更加直觀地審視這個研究領域20年間的研究趨勢與動向。根據圖譜,漢語構式檢索出關鍵詞節點N為494個;關鍵詞節點間的線性關聯數E為705條;圖譜密集度Density為0.005 8;聚類值Q=0.693 4(Q>0.3),Q值與聚類效果成正相關,即Q值越大,共現圖譜的聚類程度越高。聚類內部相似度指標S=0.912 7(S>0.7),S值大于0.5,表明結果可信;S值大于0.7,則表明聚類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11]。鑒于以上統計結果,本研究根據CiteSpace得出的數據可信。
國內近20年漢語構式研究領域共產生10個聚類,分別是構式、構式語法、構式化、構式義、語法化、語法構式、理據性、動結式、主觀化、互動。這些聚類反映了我國漢語構式的研究前沿。 同理,將英語構式文獻的相關信息導入CiteSpace進行聚類分析,手動調節并整理后可以得到2002—2022年英語構式文獻共被引聚類科學知識圖譜。其中英語構式檢索出關鍵詞節點N為398,關鍵詞節點間的線性關聯數E為489,圖譜密集度Density為0.006 2,聚類值Q為0.817 5(Q>0.3),聚類內部相似度指標S為0.955 9(S>0.7),可以作為本研究的參考。
英語構式研究共有14個聚類,分別為構式、構式語法、固化、歷時調查、二語習得、圖式化、識解、動結式、復合詞、動詞、構式意義、四維連續統、構式義、言者意圖。其中“構式”節點最多,其次是“構式語法”和“固化”。
整體來看,國內漢語和英語構式研究都包含構式、構式語法、構式義(為方便討論,本文將“構式義”和“構式意義”合并為“構式義”)以及動結式四個聚類。其中,動結式是出現在漢語和英語構式研究中唯一共同構式。
利用CiteSpace的Timeline功能,自動生成 2002—2022年國內對英、漢語構式研究的時間線圖,用以考察構式研究的歷史發展。據觀察,10個漢語構式研究聚類隨著時間推移的演進情況:“構式語法”一直處于優勢地位;“主觀化”是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動結式”和“中介語”相關研究較少;“中介語”的研究時間跨度最短,且近幾年少見相關研究。
英語構式研究聚類隨時間推移的演進情況:構式研究時間跨度最長;構式義研究時間跨度最短;圖式化、動結式、復合詞和構式義研究近幾年逐年減少。
綜上可知,國內漢語和英語構式研究更多關注構式理論與語言本體研究,應用性研究較少或未占據研究前沿。漢語構式研究中“構式義”的時間跨度比英語構式相關研究的時間跨度長,這表明國內在持續探索漢語構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意在充分討論其內涵。
文獻的關鍵詞是從文章中抽取出來高度概括文章主題的核心詞匯,高頻次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12]。研究熱點也是學習者和研究者關注的重點,是合理預測該研究領域發展趨勢的有效手段。
為了能夠更加合理地推測研究熱點,本研究按照出現頻次列出排在前20位的漢語構式文獻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見表1)。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 越大的關鍵詞,其關聯文獻越可能被視為該領域研究發展中的關鍵性文獻,因此中心性是節點重要性的重要量化指標[1]。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被認為是關鍵節點。表1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有“構式”“構式語法”和“構式化”。

表1 漢語構式研究中關鍵詞中介中心性統計表
漢語構式文獻的20個高頻關鍵詞可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將焦點置于構式理論,如“構式”“構式語法”“語法化”“構式壓制”“構式化”“主觀化”“動結式”“語法構式”“互動”和“詞匯化”。包含這些關鍵詞的文獻內容多集中在構式理論引介到國內,以及將構式理論應用到漢語構式中關于理據和方法的深入研討。許多學者對構式的定義進行爭論,有些學者認為,有特殊性質的語言單位皆可視為構式[12-14],也有人認為,應該把所有形式與語義的對應關系都視為構式[15-16]。第二類是漢語構式個案研究,此類研究以漢語語言本體研究為主,如“構式”“構式義”“認知”“主觀性”“動因”“概念整合”和“能產性”。個案研究涉及多個漢語構式,例如被動構式“被”和“為”的研究[17-19],“把”字句研究等[20-21]。第三類是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如構式的“二語習得”與“語料庫”等關鍵詞的使用。這類研究的代表學者陸儉明一直致力于將漢語構式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起來,并提出了“構式-語塊”教學法[22]。
在表2中,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是“構式”和“構式語法”。

表2 英語構式研究中關鍵詞中介中心性統計表
總體看來,國內的英語構式研究多將構式與我國英語學習者的語言習得與教學結合起來,“二語”和“語料庫”的中介中心性和頻次都較高,表明研究熱點多在二語層面,而且多借助語料庫開展實證研究。據此,可將表2中關鍵詞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對英語構式語法理論及其在我國英語學習者中的應用性探討,關鍵詞包括“構式”“構式語法”“事件”“構式化”“多義性”“理據”“圖式化”和“句法特征”。理論可行性分析文獻方面,林正軍、王克非對非典型復雜構式的理據性進行了理論探索[11];程琪龍等人探索動詞與構式之間的關系,指出構式的多義性取決于動詞[23]。
第二類是英語構式個案及其在語言習得中的實證研究,關鍵詞有“動詞”“事件結構”“虛擬位移”“動補結構”“占位”“固化”“外殼名詞”“二語習得”“二語水平”“語料庫”和“二語加工”。何琴在其文章中詳細討論了固化和占位對不同水平學習者習得英語論元結構轉換的影響[24];王保昌等人在其研究中探討了固化和占位在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詞匯使役和迂回使役構式中的影響作用[25];鐘書能等人對英語母語者以及中國英語學習者虛擬位移構式的習得情況進行的實證研究[26-27]; 陳松松等人基于語料庫探索構式語法理論在二語教學中的創新,提出了構式-概念-語塊分析和數據驅動學習相結合的教授構式創新用法的教學模式[28]。
縱觀近20年中國知網收錄文獻,相關研究可分為對構式理論的解讀、針對構式的個案研究和將構式與語言習得與教學相結合三大類。從發文量看,漢語構式研究比英語構式得到的關注度更高,這表明漢語構式是國內構式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相關研究將有助于推進我國漢語言教學研究和文化的國際化進程。
我國近20年的構式語法研究成果斐然,研究者們積極探索構式與語義的互動關系,挖掘構式語法在外語教學,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路徑與意義。然而,構式語法研究的后續發展還需開拓研究視角,如從共時語料研究轉向歷時語料的研究,從結構類型構式轉向詞匯層面和語篇層面的構式研究。同時,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繼續豐富理論體系及應用,包括系統描寫漢語的構式語法框架,以及系統探究構式語法在漢語作為二語和外語中的習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