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松,李燕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達利女裝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 年8月教育部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強調,面向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高校,重點是應用型高校,建設一批產業學院,產業學院建設要堅持育人為本、堅持產業為要、堅持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建設質量[1]。產業學院作為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網絡聯結點,有效串聯四鏈,并使四鏈有效融合成校企協同育人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產業鏈作為有機體的始端不斷升級,創新鏈作為有機體的末端向前延伸,而教育鏈和人才鏈在有機體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浙江省海寧市許村鎮經過三十多年的產業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家紡服裝產銷基地。海寧市家用紡織品服裝行業協會是海寧市三大傳統行業協會之一,該協會擁有全國最大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成員有生產服裝、針織、窗簾布、沙發布、墻布、軟裝、經編企業5000余家。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信息傳遞的不斷提速,在家紡服裝行業從生產型向產品研發、營銷策劃的轉變的過程中,紡織服裝企業員工的技術水平,許村鎮及周邊鄉村農民工轉化為產業工人的數量及技術技能水平,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及農民工的培訓已成當務之急。同時,由于許村鎮作為海寧縣級市下屬的一個鄉鎮,雖然與杭州毗鄰,但紡織服裝企業在引進家紡服裝技術技能人才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有技術有技能的外地人才不愿選擇地處偏遠的鄉鎮,本地走出去大學生畢業后也選擇留在大城市而不選擇回鄉工作,招收有技術有技能紡織服裝創新人才成了許村鎮家紡行業的一大難題。
在此背景下,由許村鎮政府主導,海寧市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聯合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依托許村鎮人民政府和海寧家用紡織品服裝行業協會對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強烈需要,借助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海寧職業高級中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經驗,優勢互補,將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建成紡織服裝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家紡產業人才培養基地,打造政、行、企、校高度融合,助推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典范、新標桿。
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一方面充分利用海寧職業高級中學,招收當地高中學生,在海寧職業高級中學進行為期三年的職業高中專業學習,然后進行選拔,進入時尚產業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專業跟崗學習,為海寧市許村鎮培養家紡服裝產業所需人才。另一方面,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成立大師工作室和家紡服裝技能培訓工作站,為當地家紡服裝企業員工進行新技術新技能培訓,提高當地企業員工的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水平,同時,技能培訓工作站也為當年農民工、下崗工人和退伍軍人提供技術技能培訓,并提供相關就業崗位。
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既有產業屬性又有學院屬性,既有生產屬性又有教育屬性,既有傳統屬性又有創新屬性,探索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企業服務”三位一體,“創業、創新、創優”三者統一,“政府、學校、企業”三力合一辦學理念的混合制辦學模式[2]。
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管理體制建設主要是構建三級組織構架管理體制。
一級組織。理事會成員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高職院校、職高學校、企業等的相關領導組成。理事會共同討論決定產業學院的籌建、規劃和發展工作,通過理事會共謀發展、共建大業。理事長由政府相關領導擔任,常務執行副理事長由高職院校領導擔任。
二級組織。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院長由高職院校二級院系院長擔任,副院長分別由海寧家紡用品行業協會會長、職業學校校長和相關主流企業的領導來擔任。產業學院實行理事會下的院長負責制,院長負責統籌產業學院的教學管理、后勤管理、學生管理、產業發展工作。
三級組織。領導機構下設置辦公室分別負責產業學院的教學工作(教科辦公室)、產業學院的保障協調工作(后勤辦公室)、產業學院的工程推進工作(項目辦公室)。
政府在產業學院中起著后盾支持的角色。在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從籌建期間,許村鎮政府批地,資金投入,興建教學樓、實訓工場、技能共享中心、宿舍樓等場地,將產業學院前期理事會基礎上的建設討論謀劃落到實處。
家紡服裝協會在產業學院中起著協調串聯的角色。海寧家紡服裝用品行業協會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聯絡家紡服裝企業入駐產業學院,并使企業與學校進行對接,是政府與企業、學校與企業聯系的橋梁。
高職院校在產業學院中起著教學管理的角色。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利女裝學院主要負責教學師資的安排、教學任務的安排及學生的管理工作等。
職校在產業學院中起著生源供給的角色。海寧職業高級中學負責在許村鎮招生,學生在海寧職高進行三年的職高教育,然后再通過選拔進入龍渡湖時尚產業學院。
在這個管理過程中,政府、協會、學院和職高平行前進,協同合作,維持產業學院穩定前行健康發展。
產業學院的正常運行涉及產業學院的持續長效良性發展。如何做到產業學院的正常運行,這就需要產業學院各方利益最大化得到保障,利益各方得到充分滿足。要想滿足各方利益,產業學院各方必須滿足共培、共搭、共建、共探、共創、共享的運行機制原則。
鑒于以往學校培養的學生與當地產業所需人才不匹配、學生所學非企業所用、企業所需非學校所教的問題,產業學院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產業學院開展人才培養方案論證,產業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先進行當地企業崗位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開展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論證會由學校的專業教師、企業一線工作人員和教學管理人員一同參加進行論證,確定最終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課程及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對接崗位需求,人才鏈與產業鏈無縫銜接。保證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教師與學生零間隙,畢業與就業零過渡,培養的目標定向化、培養的能力工程化。充分發揮產業學院、企業、行業協會各自優勢,集企業、行業的生產性資源和學校的教學性資源于一體,培養出獲得提高市場競爭力所需要的人才。
充分發揮產業學院的服務功能,在產業學院內搭建人才服務培訓平臺——人才培訓中心。人才培訓中心一是為當地復員軍人、當地失地農民、下崗的工人提供免費紡織服裝技術技能的培訓,提供再就業機會。二是除了在紡織服裝技術技能方面提供技能服務外,人才培訓中心還提供學歷提升來提高當地人的文化水平。三是為企業員工和高校師生進行服裝制版師的培訓與鑒定,參與并制訂紡織服裝職業技能標準及題庫,提升企業技術技能水平。
許村鎮很多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是碰到紡織服裝技術技能問題難以解決。在龍渡湖產業學院內成立女裝創意設計協同發展中心,女裝創意設計協同發展中心專門解決中小微企業中的技術難題,協助中小微企業技術升級,聚焦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方共同創建家紡服裝數字技術研究院,研究院重點打造女裝版型數據庫和3D建模數字庫,創建版型數據,進行紡織服裝產品面料的研發及服裝制版技術技能的項目改進,從而提高企業產生新的經濟效益,帶動區域企業不斷發展。實現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價值[3]。
高職院校充分利用產業學院的生產性功能,除了供給學生應有的教學機會還可以提供學生充分的實訓機會,零距離接觸并參與生產性項目。而行業和企業充分利用產業學院的教育性,除了提升企業員工的學歷水平和自身發展外,還可以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教師進行科研攻關和攻克技術難點,從而獲得技術技能的提高。
產業學院的文化理念不但包含校園文化還包含企業文化,也不僅僅是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簡單的疊加,產業學院的文化理念是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水乳相融兼容包并的文化理念。將企業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增強企業代入感。
探索“混合共建、委托共管、發展共贏”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滿足政、企、院、校、生多方需求,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的良性互動,推動優質高等職教資源下沉區域,探索“定域招生+定向培養+定域就業”的區域人才培養新路徑,創新“產業學院+項目孵化”的產教融合新模式,打造職業教育服務縣域產業的“杭海”樣板。用小切口推動大發展,形成適合地方經濟的“專屬方案”。
龍渡湖產業學院在運行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適合當地家紡服裝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教學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以復合型產品研發為目標,制定產品開發的計劃,以產品為出發點,組建針對不同功能要求的復合型教學團隊。本著“率先示范、能力互融、遞進指導、復合培養”的原則,實現企業產品的開發與教學任務的實施,即專業教師互融專業團隊、企業師傅互融專業團隊,打破原有專業壁壘,發揮專業群復合型育人優勢,進行“多專業融合”組織形態下的產業學院建設實踐。圍繞紡織服裝生產制造集群產業優勢和產業升級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強烈需求,重組服裝設計與工藝、針織服裝設計與技術、藝術設計紡織裝飾藝術設計方向、服裝零售與管理四個專業的教師團隊,充分發揮各方優勢作用,推進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由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根據企業人才需求遴選有強烈合作意向的優質企業,同產業學院合作成立多個企業需求的產品研發工作室。學生根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及個人愛好意愿與企業雙向選擇,加入產品研發教與學工作室,構建“1115教學組織模式”。“1115教學組織模式”即1個工作室,1個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師團隊,至多15個學生成員,共同組成一個產品研發小組,專業教師團隊和學生成員共同完成產品研發工作。工作室的專業教師團隊針對企業崗位人才需求,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把企業真實項目導入課堂教學中,用企業崗位工作任務引領教學任務提升學生技能水平。
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的考核由各工作室的考核小組來進行考核評定,考核小組由企業師傅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組成。考核以企業師傅為主,學校教師為輔,學生的作品的評分標準以企業產品的標準來進行評判。同時,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學構建基于激勵導向的動態化教學質量目標管理體系和全過程閉環式質量監控體系。學生設計研發的作品一旦被企業采用,學院將給學生一定的獎勵,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行淘汰機制,切實做好教學質量的保障工作,健全了人才共評機制。
時尚產業學院是產教深度融合的積極探索,是有效融合成校企協同育人有機體。時尚產業學院充分發揮了校企合作優勢,強勢推動了專業群到產業群的順利轉化,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智力保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