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妮

2024年1月-2月制造業投資增長9.4%。圖/IC
2024年中國繼續發力穩增長,今年經濟的開局情況備受關注。3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月-2月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1月-2月工業生產、投資等經濟數據好轉明顯,普遍高于市場預期。
供給端加快修復。1月-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0%,較去年12月(6.8%)加快0.2個百分點,達到2022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
投資方面,1月-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847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比2023年全年加快1.2個百分點(2023年全年為3.0%)。
需求端消費增速則有所放緩,1月-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307億元,同比增長5.5%,比2023年12月回落1.9個百分點(2023年12月為7.4%)。
國開證券研究部副總經理杜征征告訴《財經》,總體看1月-2月經濟數據多數好于市場預期,主要有幾個因素推動:首先是工作日因素,2023年1月-2月工作日為38天,今年為40天。其次是疫情擾動因素消退,2023年1月疫情影響尚存,今年影響則偏小。此外,內需溫和復蘇疊加短期外需仍有韌性,共同助推經濟溫和修復。
但正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國際循環存在干擾。“經濟復蘇仍需政策呵護,未來1個-2個月是重要的觀察期。”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整體看,1月-2月基本面延續修復態勢,供給端修復超預期且顯著快于需求端。2024年一季度經濟總體處于向潛在增速中樞回歸的過程,后續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亟待穩增長政策加碼。
工業生產加快恢復。1月-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0%,達到2022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其中1月、2月季調環比分別為1.16%和0.56%,1月環比增速達到2020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顯示開年以來工業增長比較強勁。
數據還顯示,1月-2月,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行業增加值實現了同比增長,增長面為95.1%。比上年12月擴大19.5個百分點。統計的619種主要工業產品中,418種產品產量增長,增長面為67.5%,擴大5.7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出口由降轉增。1月-2月,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由上年12月同比下降3.2%轉為增長0.4%,結束了此前連續八個月下降態勢。在十大出口行業中,有八個行業出口增速較上年12月加快或降幅收窄。
杜征征告訴《財經》,總體看隨著各項政策的持續落地顯效,工業生產增長加快,1月-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好于市場預期(4.3%)。但需要注意的是,工業生產結構性分化尚存,部分中上游行業重啟較慢,比如年后全國高爐開工率持續低于2023年同期等。總的來看,若未來內需穩定復蘇則供給端恢復會有所加快,此外還需密切關注出口增速變化對生產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同時也要看到,當前部分工業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面臨訂單不足、成本上升等問題。
“但更要看到,我國制造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賽道上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正在轉型升級中重塑競爭力。”劉愛華表示,今年全國兩會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首位,出臺包括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望對后續工業經濟發展形成有力推動,工業生產有望繼續保持平穩運行。
投資方面,三大領域投資增速加快或者降幅收窄。
其中,1月-2月制造業投資增長9.4%,比2023年全年提高2.9個百分點,也高于去年12月的8.2%,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復蘇勢頭。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表示,制造業投資增長超出市場預期的主要原因,一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自去年8月由負轉正之后,連續五個月保持正增長,有力推動了制造業的快速增長。二是消費的回暖帶動了食品制造業等的快速增長,同時,國家加大財政赤字力度,以及5萬億元市場體量的設備更新計劃顯著提升了制造業的景氣水平,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均實現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長。
杜征征告訴《財經》,制造業兩年平均增長8.7%,較2023年全年上行0.9個百分點,增速為2023年5月以來最快。值得注意的是,1月-2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比2023年全年高出0.1個百分點,而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大幅高出2023年全年2.9個百分點,表明近期普通制造業投資增速趨于回升,或與設備更新改造投入加大相關,疊加《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及其配套政策的陸續出臺,制造業投資有望繼續穩中趨升。
在2024年1月-2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有媒體提出:隨著制造業投資增長,有分析師擔心供應超出需求,請問有沒有這方面的苗頭或者擔心?
劉愛華回應稱,當前,中國制造業正處在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重要關口期。推動制造業加速向高端邁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從當前的情況看,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都是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的。1月-2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4%,拉動投資增長2.2個百分點,呈現了加快增長的態勢。
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3%,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都快于整體制造業的投資增速。從產能利用率情況看,目前掌握的是2023年全年的產能利用率,上年全年制造業產能利用率是75.3%,比全部工業產能利用率高0.2個百分點,其中四季度是76%,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從總體上看,目前產能利用率處于較高水平。
“目前這個階段,制造業投資擴大有利于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也有利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當然我們也要統籌利用好各類資金,防止低效、無效投資。”劉愛華說。
去年底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為各地基建項目提供了較為充裕的資金,帶動基建投資增速加快。數據顯示,1月-2月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3%,比2023年全年加快0.4個百分點。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鑒于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基建投資仍需保持一定強度。增發萬億元特別國債以及后續可能出臺的準財政工具可為基建投資提供額外資金支持,今年基建投資增速可以達到8%左右。
《財經》采訪的多位專家也表示,2024年基建投資增速較2023年將有所加快,在全年經濟增長中發揮扛鼎作用。
科思頓研究院認為,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方面,由于居民收入恢復偏慢,消費增長持續性仍顯不足。出口方面,2024年出口份額回落概率較大。投資方面,預計2024年房地產銷售前低后高,投資延續負增長。從穩經濟角度出發,2024年的經濟仍舊需要基建投資托底。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財經》,2023年底增發1萬億元國債、2024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擬安排3.9萬億元,并計劃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年則先發行1萬億元,這為基建投資提供了資金支撐。“2024年廣義基建投資增速或將繼續保持8%左右的較高增速。”
《財經》了解到,機構和專家對今年基建增速的預測也大多在6%至8%之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預計為8%左右,國海固收預計為6.3%,廣發證券則預計為6%至8%之間。
1月-2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0%,較2023年全年回升0.6個百分點。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王小嬙指出,房地產投資降幅收窄,主要由于土地購置的帶動,開年不少城市推出優質地塊,如杭州、北京土拍市場熱度升溫,全國300城溢價率上升。雖然房地產開發投資降幅有所改善,但開發投資仍處于歷史低位,開發投資額已連續21個月下滑。
杜征征也表示,房地產投資雖有所企穩,但銷售跌幅擴大,資金到位情況未見明顯改善。展望未來,雖然當前居民購房意愿并不強烈,土地市場也并未明顯升溫,但三大工程如期推進,融資協調機制逐步落地見效,或有助于房地產投資在2023年歷史低位水平上企穩回升。后期走勢需關注融資協調機制落地以及一線、二線城市政策放松等情況。
1月-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長5.5%,低于去年12月的7.4%,增速有放緩勢頭。一方面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居民消費信心有待提振。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季調后1月、2月分別環比增長0.17%、0.03%,低于疫前同期均值0.66%、0.74%,反映當前居民消費復蘇勢頭有待加強。
今年春節假期消費數據呈現出行人數高但人均消費低的特點也反映了當前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還不足。2024年春節假期出行人數為4.74億人次,同比2019年多增19%。但在出行人數較高時,人均消費反而有所回落。按照可比口徑,2024年春節人均消費約1334.8元,低于2019年的1474.8元。
同時,消費領域也呈現出一些積極變化。例如,升級類商品和大宗商品消費不斷擴容。1月-2月,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6.2%和11.3%。汽車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分別增長8.7%和5.7%。
新消費業態較快增長。新型線上消費模式加速滲透,能夠更好滿足居民快節奏、高品質生活需求的即時零售、直播帶貨等新零售快速發展,帶動網絡購物較快增長。1月-2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4.4%,比上年全年加快6個百分點。
農村消費活力較強。農村餐飲、旅游、農產品等消費持續升溫。1月-2月,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8%,增速高于城鎮0.3個百分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新的消費增長點在哪里?202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正是激發消費潛能的重要落腳點。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經過2023年的擴消費,后疫情時代的消費修復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尤其是一些必需品的消費,已經恢復到了2019年疫情之前的水平。因此,2024年消費修復要讓位于消費擴張。而消費擴張不能僅僅依賴于一些傳統必需品的拓展,而是要充分激發消費的潛能。
消費潛能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收入上的消費能力尚未變成支付能力;二是新供給創造出新需求。因此,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應該是消費升級、消費擴展的重點方向,還需要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另外,還要聚焦于大宗消費,即民眾在疫情沖擊、資產負債表調整過程中一些消失的耐用品和大宗商品,比如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可以通過提升標準、以舊換新等措施來恢復這些消費的增長。
對于2024年的消費走勢,劉愛華也表示,支撐消費穩定增長的有利條件還比較多。從消費空間看,服務消費穩步擴大,線上線下融合消費趨勢更加明顯,新型消費的快速發展為消費增長提供了新動力。從供給能力看,新型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網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應用不斷成熟,消費應用場景不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