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戴卡工廠的工人正在整理貨物。攝/鄒碧穎
從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國際滑沙中心向北大約500米,有一片聲名鵲起的海濱度假與商業新區,名叫“阿那亞”,在梵語里其原意為:“人間寂靜處,找回本我的地方”。最近幾年,這里不僅是北方中產階層一個理想生活的“烏托邦”,更是無數文藝青年心中的網紅藝術打卡地。
2023年6月,以戲劇節之名,秦皇島市阿那亞度假區劃出一方獨特的結界:保時捷被塞入海邊的漂流瓶藝術裝置里,ShakeShack漢堡店前排起長隊,穿著夾腳拖和吊帶、短袖的年輕人在沙灘和劇場之間來來往往,人流如織。2023年12月31日午夜,一場浪漫的海邊煙花盛放,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游客和洶涌而來的周邊居民,成為這個北方濱海小區罕見的隆冬盛況。
2024年1月25日,秦皇島市市長丁偉和《財經》記者談起這座“北京中產的后花園”——在小紅書時尚博主們的筆記中,排在第一位的打卡地是上海迪士尼,第二位是北京環球影城,秦皇島阿那亞也處在頭部,目前已經有60萬條相關筆記。這一最新排名,阿那亞在小紅書上的人氣遠超江南小橋流水的旅游勝地烏鎮,成為北方新興景區中最火爆的存在。
時至今日,流量已經成為一座城市最渴望的資源之一。從西安、重慶,到淄博、哈爾濱,網紅城市不僅意味著“被看見”,還意味著人流、消費、招商、就業與稅收。秦皇島的旅游淡旺季似乎還很分明,這也正是他們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前不久,丁偉出席了一場在北京的旅游推介會,他想告訴游客,秦皇島不僅是避暑勝地,秦皇島的冬天也非常美,可以觀日出、看海冰、登長城、泡溫泉……更有別樣風景、別樣風情。
“冬日暖陽,秦皇島之約”,真金白銀。秦皇島出臺了“冬春季旅游消費八條措施”,這段時間,其在攜程上發放冬春季旅游消費券,住宿券滿150元減60元、景區券滿30元減20元,可用于秦皇島超過300家酒店、民宿和30多家旅游景區。元旦假期三天,秦皇島市接待游客數量同比增長341.4%,比2019年增長98%;實現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50.6%,比2019年增長75.5%。
過去三年疫情,許多旅游城市的經濟遭受重創,但秦皇島的經濟數據并不差。2020年至2022年,秦皇島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為4.8%,高于河北省平均經濟增速。疫情三年,秦皇島的工業用電量增速幾乎是河北省的5倍。這背后,自然有阿那亞、北戴河、長城等旅游資源的支撐,更雄厚的底氣則來自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健康醫療等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的悄然布局。
在丁偉看來,秦皇島的未來不能單靠旅游業支撐。這只是它與生俱來的經濟生態起點,是老天爺和老祖宗賞飯吃。從城市和區域經濟的持續性和創新性來看,新興制造業的發展更蘊生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大機會。
“旅游也要跟上時代步伐,重點是用文化、體育、康養向旅游賦能,做‘熱文化,做‘活賽事,做‘火旅游。”丁偉向《財經》例數,近年他們做了戲劇節、音樂節、F2賽車、尾波沖浪、帆船賽事和培訓,都帶動了當地旅游業。但是,僅靠旅游很難支撐這樣一座城市的發展。秦皇島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這座海濱城市發展的堅固“底盤”。
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名聲在外的海邊阿那亞。《財經》記者到秦皇島走訪了多家高端制造業代表企業,其中一些“國之重器”的企業甚至不為秦皇島當地人所熟知,但這些企業所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已然被視作秦皇島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從北京到秦皇島,兩個小時高鐵便可抵達。天津到秦皇島快則只需58分鐘。秦皇島面向渤海,背靠燕山,地處京津冀與東三省的交匯點上,與東北僅有長城一“墻”之隔,緊挨遼寧葫蘆島,是京津冀聯動東北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
秦皇島港于1894年開埠,成為通商貿易口岸,已有126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后,秦皇島成為沿海14個開放城市之一,但港口的經濟腹地不深,城市最初的工業基礎主要是耀華玻璃廠、山海關橋梁廠、山海關船廠,以及因北煤南運而興的秦皇島港。
耀華玻璃廠是中國玻璃工業的起點,1922年由民族資本家周學熙發起,是當時北方唯一的中外合資企業。如今的耀華(秦皇島)玻璃有限公司由中國建材集團控股近57%,秦皇島市國資等持股。耀華玻璃產業園的新廠房頗有現代建筑氣息,四面由密密麻麻的深色玻璃格子圍了起來。
企業向我們介紹,這些廠房立面采用了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將碲化鎘發電玻璃直接作為建筑墻體材料,實現光伏與建筑的完美結合。
海港區的工廠里,窯爐炙烤著周圍的空氣。玻璃液滴入卡槽凝固成一片片剔透的玻璃片,機器裁剪掉毛邊,發出一陣陣爆碎聲。耀華玻璃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洪新民介紹,這些玻璃產品可用于制造鏡體、電子產品、工程建材,再薄一點的可供給汽車制造,亦可再加工熱彎。“汽車前擋的浮法玻璃,就是鋼化、掰彎,兩塊玻璃一夾。側擋也是這樣,這是高難的技術。”
當下,耀華玻璃擁有560t/d在線Low-E節能智能制造生產線、950t/d一窯雙線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及600t/d高端顏色玻璃生產線三條浮法生產線。車間里,操作工人不多,更多依靠電腦來調控自動設備的參數。工作人員向《財經》介紹,隨著國內外低端玻璃市場的競爭飽和,耀華向高端產品線躍遷,低附加值的玻璃將逐步被淘汰。2023年點火投產的耀華集團950噸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代表著國內領先技術。
中信戴卡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和鋁制底盤零部件供應商,總部坐落于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2023年底,實現了鋁車輪產品年產能突破1億只。這家企業的產品供給奔馳、寶馬、奧迪、福特等知名車企。中信戴卡黨委委員、總監張艷新介紹,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5%,國際市場占有率為35%。轉向節、控制臂、前副車架……而今,全球每三輛汽車中就有一輛使用中信戴卡的產品。因此,秦皇島也有中國“鋁谷”之稱。
走進中信戴卡鋁車輪六號工廠的車間,只見整潔的環境里機器人揮舞著機械臂,鑄造自動轉運、自動銑毛刺、自動插拔塞等工序如流水般順暢,一氣呵成,一只只閃亮的銀色輪轂實現了從毛坯到成品的涅槃。
車間的展板上寫著:“環境像電子工廠一樣安靜整潔;生產過程像涓涓細流一樣歡快順暢;產品像古典詩詞一樣優美浪漫”。中信戴卡六號工廠于2018年投產,是行業內首家“燈塔工廠”,引領了行業智能制造發展方向。
在秦皇島的工廠,中信戴卡的柔性制造已經成為可能:一條生產線可同時生產不同樣式的輪轂,將最小生產批量從300件降到1件,“一件訂單”的定制化生產不在話下。秦皇島研發總部與中國長春、上海,日本、歐洲、美國的研發部門24小時聯動協作。如今,中信戴卡已經拿下8000多件專利,自2008年起,鋁車的銷量始終保持全球第一。
“輕量化零部件相對于傳統的鐵制零部件,減重達到30%-60%。現在你看到的這組吊裝汽車模型,它的總重量是170千克,相較于傳統的鐵制零部件已成功減重150千克,節能減排效果非常顯著。”中信戴卡的工作人員向《財經》介紹,中信戴卡70%的核心裝備自研率,在全行業保持第一。除了輪轂,其還生產防撞梁、電池托架、轉向節等產品。而今,中信戴卡在相關領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一輪國產替代的趨勢已經出現。

秦皇島阿那亞旅游度假區Tagi。圖/IC
海灣安全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美國開利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海灣公司的周波告訴《財經》,該公司已成為中國消防領域探測器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品牌。
海灣公司建立了公司、車間及班組的三級質量診所,被《中國質量報》譽為“1800名員工人人都是質量醫生”。一個劃痕、一個小缺角……任何一個小的缺陷,都難逃質量診所檢驗,真正實現了質量零缺陷。周波說,“憑借良好的信譽與精益求精的品質,海灣產品受到好評,已在國內150多個城市設有專業的銷售服務聯絡網點,全球范圍內海灣客戶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及中東等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加快搶占智慧消防“橋頭堡”,海灣公司啟動實施了智能工廠建設,先后投資2億元進行產線改造,可實現年產1300萬只模塊、2000萬只探測器、2.43億只注塑產品的生產規模。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一條集注塑外殼生產、線路貼片、探測器封裝、立體倉儲、成品包裝為一體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正孕育而生,這將進一步加快海灣從“制造型”向“智能型”企業轉型。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河北首家國家級經開區。在商務部2023年對230家國家級經開區的綜合考評中,秦皇島經開區位列第35位,在河北省位列第一。落地這里的秦皇島威卡威公司是一家汽車外飾零部件制造企業,由北京威卡威公司投資建設,是寶馬、奔馳、奧迪等汽車品牌的配套廠商。公司從2005年開始在秦皇島建點,現員工發展到3300多人。
“當初從北京搬遷到秦皇島,主要是因為這里的區位優勢,秦皇島位于北京和長春之間,向北走有沈陽寶馬和長春一汽,向南走有北汽,方便運輸供貨。”秦皇島威卡威執行董事王立華介紹。
近年來,秦皇島經開區圍繞汽車及零部件、高端重型裝備及智能制造、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已然成為高端制造業新高地。比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吸引上下游企業落戶,已形成從鋁錠、壓鑄到成型、成品的完整產業鏈條,具備了原材料供應、工裝設備生產、外協加工配套等完備要素供應的能力,形成了以中信戴卡為龍頭,以凱斯曼、興龍輪轂等為補充的產業集群。
梳理秦皇島的產業結構可以發現,秦皇島的制造業體量雖然不算很大,但吸引來許多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有的還是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單打冠軍”“隱形冠軍”,其高質量的維度是少見的。2023年,秦皇島共集中開工項目562項,總投資1493.87億元,其中,生命健康產業項目9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67個。A股上市企業華恒生物,在秦皇島生產基地2023年投建5萬噸生物基L-蘋果酸項目,還獲得了國家綠色工廠等榮譽。
丁偉認為,“秦皇島要尋著類似的路徑,選好賽道,抓好項目,培育好立市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找就找某個領域最先進、最好的企業,要做就做行業領先的精品工程、優質項目。”
而今,中信戴卡引領的33家規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在秦皇島形成了600億元規模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秦皇島是中國最大的消防電子生產基地,產能占全國消防電子行業的40%左右,“Made in QHD”(秦皇島制造)已經成為消防電子領域的一張亮麗名片,像海灣集團、中消云等消防電子企業挑起了秦皇島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當地正在力爭到2025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這些年,秦皇島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不斷突破升維。
哈電重裝公司隸屬于哈爾濱電氣集團,2002年在秦皇島注冊投資。目前,哈電重裝在秦皇島有百萬級核電機組制造基地。在1.1萬平方米的廠房里,工人在觀察數控自動焊接設備作業情況,焊接蒸汽發生器的作業區一排烈焰跳動著藍紅交映的光芒。這里每年可以生產制造四套核電核島主設備。核電用蒸汽發生器、穩壓器、安注箱、堆芯補水箱……工廠里放置著各類奇形怪狀的銀色組件,讓人不由得聯想起那些科幻小說中的場景。
哈電重裝公司黨委副書記姚明慧指著核電廠的簡單示意圖向《財經》介紹,像碉堡一樣的安全殼由混凝土加鋼板制成,里面就是核島主設備。核電廠分為常規島和核島,哈電重裝生產核島里的蒸汽發生器、穩壓器等主設備。他們已成熟掌握“華龍一號”、AP1000、CAP1400、四代高溫氣冷堆等多種技術路線、多種核電設備制造技術,實現了蒸汽發生器批量化制造。
以哈電重裝為龍頭,裝備制造成為秦皇島“壓箱底”的支柱產業之一。2023年,秦皇島擁有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176家,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的34.6%,營業收入977.2億元,同比增長6.8%;秦皇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研發機構有124個,占比達到38.3%。秦皇島市“專精特新”企業202家,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102家,占比達到50.5%。
從哈電重裝的廠房外抬眼望去,能看到山船重工在港口停放的各類大型船舶。山船重工是北方重要的修造船基地之一,2022年交付船舶13艘、114萬載重噸,首次突破100萬載重噸,修船能力居全國前十。目前,秦皇島另一家百年企業——中鐵山橋亦成為中國生產鋼梁鋼結構、鐵路道岔等規模、實力靠前的制造企業。
“如今秦皇島制造已形成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重型裝備、新型材料、大宗糧油食品加工、生命健康等六個產業集群,而且正在布局兩個新的賽道:一個是生物制造,一個是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丁偉告訴《財經》,去年2月,由哈電集團和GE合資生產的首臺國產HA級重型燃機在秦皇島順利下線。GE HA級燃機發電技術代表著當前全球最頂尖的技術,被稱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這使秦皇島成為GE全球三大燃機制造基地之一。
目前,秦皇島的電力裝備已覆蓋了核電、燃機、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裝備的各個領域。全國光伏層壓機設備,80%以上為秦皇島制造。益海嘉里公司主攻糧油農產品,在秦皇島有兩家企業,一年營收也達到140多億元。記者驅車而過看到,益海嘉里的連廊大樓群,在路旁格外打眼。
據了解,益海嘉里(秦皇島)糧油食品綜合加工園區正在加速建設,這將成為秦皇島打造千億級糧油生產加工基地的主要組成部分。
2023年,河北省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中,秦皇島居于全省第二,均超過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2023年底,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3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中,秦皇島市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14位。
借勢良好的營商環境與京津冀協同戰略,秦皇島正展現出更強的工業吸引力。隨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大批企業外遷,秦皇島威卡威公司在2016年后加大了在秦投資,另外成立了一家威卡威佛吉亞公司,配套生產真鋁及真木汽車內飾件。目前,秦皇島已成為威卡威在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
“搬到南方很遠,搬到這邊來,兩個小時還可以回家。”王立華告訴《財經》,2016年前后,北京工業企業遷去周邊的也不少,但風一吹,污染就到北京。有些地方工業企業較多,很難得到政府重視,他們最后還是選擇搬到了秦皇島。從2018年至今,威卡威已經向秦皇島納稅超10億元。
丁偉認為,秦皇島處于京津冀經濟圈,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東北振興兩大國家戰略的交會點。秦皇島的區位優勢不該止步于一座旅游城市,秦皇島將聚焦“海岸線”與“長城”兩大王牌資源,發展文體旅新業態,抓住符合年輕人喜好的高端消費、獨特項目,做好旅游的高端化文章,跟上時代和形勢的發展。
然而,秦皇島獨特的區位優勢,也使制造業的托底作用凸顯出來。
“我們的制造業,不是鋪天蓋地,但高端裝備制造多、高新技術企業多的特點尤為突出。”丁偉說,秦皇島許多大學教授、大學生在創業做高科技企業。方華智能裝備由燕山大學老師創立,是一家專門從事汽車零部件工藝裝備設計與制造的高科技企業,為國際上著名的歐美日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提供成套工藝裝備。康泰醫學系統(秦皇島)股份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醫療診斷和監護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燕山大學校友創辦,產品銷售至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一家上市公司。
“秦皇島經濟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丁偉說。旅游業與制造業乍聽起來很難平衡,這需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也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既做軟性的服務業,又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看似相互沖突與矛盾的產業抉擇背后,是高起點、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城市產業定位。秦皇島正在形成北方濱海城市旅游和新興工業共同發展的新模式。
“我們得把握住自己的優勢,一個是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個是環境友好型產業。”丁偉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秦皇島發展的重大機遇,要在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上有更大作為、作更多貢獻。“我們要做的就是怎么把獨特的城市優勢發揮出來。”丁偉認為,秦皇島的城市發展首先要靠“聚集”。秦皇島相比河北省其他城市人口比較少,產業之所以有不錯的表現主要在其集聚度,它是河北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秦皇島常住人口為313.69萬人,其中作為主城區的海港區有102.49萬人,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還有19.79萬人,這兩個區的人口約占全市人口的40%。城市人口集聚之后,商業、服務和文化生活才有規模效益,才會豐富起來。
丁偉認為,秦皇島接下來還需要與京津冀各城市分工聯動、錯位發展,獲取更多城市發展的資源。
《財經》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許多員工跟著威卡威來到秦皇島工作,家仍在北京,孩子在北京上學念書。他們希望秦皇島和北京之間能開通早晚往返的高鐵班車,單程一小時左右就能到達。
丁偉介紹,高速交通的改善正在進行。去年,京秦高速遵化至秦皇島段建成通車,不用再走擁擠的京哈高速。規劃中的京秦高速盧新支線可以直奔阿那亞,路程減少四五十公里。近期,秦皇島協調鐵路部門又開通了兩條到北京的高鐵線路,“可以實現早上去,晚上回”。丁偉說,“交通提速,有利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形成更大的效應,還有利于帶動東北振興。”
京津冀協同加強后,人和技術的流通亦將變得更加密集,倘若布局得當,會撬動更大的產業想象力。目前,秦皇島還瞄準了健康醫療產業。正在建設中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已經引進北醫三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天津腫瘤醫院,將基本形成一家綜合醫院、一家中醫醫院、一家專科醫院的布局。
據了解,2023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出臺支持北戴河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范區發展的“7+6”支持政策,為秦皇島打造生命健康產業注入了新動力。而今,瞄準“南有海南島,北有秦皇島”“南有博鰲、北有北戴河”的布局,秦皇島不僅能共享其他地區生命健康產業支持政策七條,包括新藥新器械準入及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發達國家醫美產品注冊、干細胞等五項新技術臨床研究等,還能支持實行創新政策六條,包括保健食品原料優先審查、輔助生殖和卵子儲存、腫瘤等藥物拓展性同情使用等。
丁偉希望,生物制造、醫療電子、康復輔具三大方向的企業也隨之進入秦皇島。石藥集團生物制藥和細胞治療已落地秦皇島;國藥集團阿洛酮糖項目正加快推進,生產熱量幾乎等于0的甜味素;華熙生物、華恒生物、華仁生物等優質項目也在加快密集布局。“譚天偉院士的生物制造中試平臺項目已完成工程主體,正在采購設備,中科院合成膽紅素項目正在建設,今年六七月就可調試生產。我們瞄準的是生物藥而不是化學藥。”丁偉說。
“康復輔具產業進入了智能化階段,一張床30多萬元,價格比一臺汽車還要高。”丁偉說,秦皇島現在無論發展什么產業,都牢牢把握新發展理念,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財經》調研中發現,秦皇島昌黎縣的干紅葡萄酒產業,山海關、北戴河、阿那亞、蔚藍海岸……農業、健康、旅游三大板塊正在融會貫通,仍有巨大空間。
秦皇島處在京津冀都市圈,各個城市錯位發展正是機會。像秦皇島這樣擁有獨特資源的海濱城市,也是正逢機緣。丁偉坦言,“只要在經濟圈里就好辦,我對未來的秦皇島充滿信心。”談到央企入秦工作時,丁偉說,“要爭取更多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和創新業務板塊落戶秦皇島,并讓更多秦皇島產品和服務進入央企產業鏈、供應鏈。”
京津冀城市群正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將為秦皇島帶來更大的人流、技術與資金資源,秦皇島未來將向“高端制造+科技創新”方向著重發力,嘗試走出一條綠色、科技、高效益的經濟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