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瓏?王建濤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化服務是社會職責所系、鄉村振興所需、權益維護所至,但也面臨著文化服務供給內容單一、結構失衡、主體缺失等現實問題。圖書館擁有豐富的圖書信息資源、成熟的網絡設施平臺、多元的文化服務模式,作為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升居民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文化服務的意義、現狀以及圖書館在文書服務方面的優勢,提出了文化服務的具體路徑,發揮圖書館文化服務功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元文化需求,具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服務;圖書館;路徑
概述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追求,提振億萬農民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鄉村文化振興作為“五大振興”之一,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靈魂”[1]。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提出“國家建立覆蓋城鄉、便捷實用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升居民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增加鄉村閱讀資源供給,縮小城鄉公共文化差異,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衡、融合發展,在服務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成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力軍。
安徽省圖書館始稱安徽省立圖書館,1913年創建于安徽安慶,1954年正式更名為安徽省圖書館。歷經百余年的發展,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圖書館設16個機構,員工174人,館藏普通文獻402萬余冊(件),電子圖書164萬余冊,數字資源總量達909.72TB。安徽省圖書館始終堅持“服務第一,讀者至上”的宗旨,通過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內容,著力打造“新安百姓講堂”“讀者英語沙龍”等8個服務品牌,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行動”組織實施先進單位、全民閱讀示范基地等。安徽省圖書館高度重視文化服務,大力實施文化精準扶貧,通過結對幫扶、捐贈圖書、發放扶貧資料、建立圖書閱覽室等方式,助力貧困地區文化脫貧、鄉村文化振興。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文化服務應然
1.1 社會職責所系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公眾免費開放,并提供文獻信息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文化服務,就是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措施和手段,滿足廣大鄉村居民的物質文化需求,提升廣大鄉村居民的文化素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圖書館開展文化服務,就是利用其豐富館藏圖書信息資源,提供專業圖書服務,從而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因此,鄉村戰略背景下開展文化服務與圖書館服務的目的一致。圖書館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是履行其自身的社會職責所在。長期以來,由于受二元城鄉結構差異等因素影響,與城市居民相比,鄉村居民獲取圖書閱讀渠道、增長知識信息存在明顯不對稱。因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圖書館開展文化服務是履行社會職責、促進社會和諧的現實需要。
1.2 鄉村振興所需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圖書館文化服務是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通過向廣大鄉村居民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圖書資源,讓鄉村居民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豐富日常的業余文化生活,成為新時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通過開展文化服務,開闊鄉村居民視野,能夠有效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方式。通過黨的理論知識宣講和送書進基層活動,掌握先進的黨的理論知識,促進鄉村基層組織設置及治理更趨科學規范合理,實現鄉村組織振興。因此,文化服務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連,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圖書館開展文化服務也是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
1.3 權益維護所至
農民的文化權益是農民發展權的一項重要體現[2]。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和推進,農民文化權益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政府在鄉村文化服務供給的投入方面也會持續增加,這也是縮小城鄉差異,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農民權益保障的重要手段。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力實施產業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農民的文化素養越來越高,權益保護的意識更強,圖書館作為文化服務的生力軍、主力軍之一,承擔著為公眾包括鄉村居民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責使命。通過開展送書下鄉、專題知識講座,讓廣大鄉村居民掌握更多的科普文化知識,激發農民政治參與意識,夯實農民政治參與的經濟基礎[3],從而提高其維護權益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成長為新時代農民的必然要求。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文化服務實然
2.1 供給內容單一[4]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國家把文化振興上升至五大振興之一,給予鄉村公益社會文化服務,投入巨大資金用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但與城市相比,鄉村文化服務的供給資金來源、服務渠道和圖書內容單一,從文書服務資金供給來看,鄉村文化服務主要依靠省市級專項資金,區縣以及鄉鎮的配套資金保障不足。從文化服務供給渠道來看,主要依靠鄉鎮文化站、村農家書屋等場所供農戶讀書,文化廣場開展的文化活動較少,文化公園的內容較少,獲取的文化服務渠道較少。從文化服務供給內容來看,供給的內容主要以書籍為主,書籍中又以農業種植、農業生產及經營類為主,內容不夠豐富多樣。
2.2 供給結構失衡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鄉村地區文化服務主要依賴財政資金支持,承擔文化服務供給的主體多為行政機關,缺少專門的文化服務供給機構,最終導致的結構就是文化服務供給結構不平衡。突出表現在供給農戶的文化服務產品和內容與農戶的實際需要常常出現不匹配現象,如部分鄉村地區建設有寬敞的農家書屋、先進的文化廣場以及給鄉村開通廣播和有限電視,但經村民文化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相比于單一的送書下鄉等傳統文化服務,村民更喜歡戲曲、影視、健康教育、農民運動會等文化娛樂活動。供給端與需求端之間存在失衡、不一致。
2.3 供給主體缺失
目前,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文化服務供給的主體主要是各級行政部門,重點是鄉級政府及村組群眾性自治組織,非政府組織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專業文化機構在文化服務供給中的作用發揮不明顯,常態化開展文化服務的機制尚未建立。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缺失,導致文化服務的頂層規劃缺失文化服務的常態化體制機制,甚至影響制約了廣大鄉村地區享受的文化服務質量。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圖書館文化服務本然
圖書館助力并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有其顯著制度優勢和政策優勢,更有明確法定責任和義務[5]。《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規定,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將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作為重要任務。
3.1 圖書信息資源豐富
根據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303個,較2021年增加了88個。全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為135959萬冊,較2021年增長了7.8%。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總量超過1.9萬TB。由此可見,公共圖書館館藏的圖書文獻資料和數據信息資料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公共圖書館可利用其自身圖書資源和信息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助力文化服務產品供給以及鄉村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
3.2 網絡設施平臺成熟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自身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公共圖書館相繼完成了數字圖書館建設,將圖書館開到了網上,開通了圖書館App,移動終端設備、電子圖書及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圖書館文獻閱讀由場館閱讀走向虛擬閱讀,從靜態文獻資源查閱走向微服務、云服務,圖書館紛紛開展數字閱讀推廣,使文化服務更加精準、更加多元,也更智能。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各級圖書館主動承擔起文化服務的社會責任,統籌整合館藏文獻資源、網絡開放資源,省級圖書館、市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設置,這些都進一步打破了城鄉邊界的壁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圖書館,實現鄉村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目標[6],讓廣大鄉村居民可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同等文化服務供給。
3.3 多元文化服務模式
近年來,國內一些圖書館紛紛探索文化服務新模式、新渠道,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服務模式,使鄉村文化服務供給擁有更多路徑和模式的選擇。江西省圖書館與景區、民宿、酒店等空間服務融合[7],與文創產品開發、打造研學旅行、開展讀者服務等,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拓展鄉村文化供給,助力鄉村產業、文化振興。廣西南寧圖書館構建“城鄉一體化聯合圖書館項目”[8]、遼寧省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驛站”[9]、甘肅省圖書館建立圖書館流程站,等等,利用圖書館的自身優勢,開展“菜單式”“互聯網+”“訂單式”“請進來+走出去”等多元服務模式,優化文化服務供給渠道,提供豐富文化服務內容。
4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圖書館文化服務路徑
公共圖書館是信息、知識的中心,具有公益屬性,在賦能鄉村振興,尤其是文化振興,推動文化服務提檔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既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也要綜合運用各種路徑和方法,使圖書館在賦能鄉村振興方面發揮應有價值。
4.1 豐富供給內容
圖書館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不斷豐富文化服務供給內容。首先,創新文化活動形式。除了傳統的送書下鄉外,圖書館還可以舉辦農家讀書會、圖書專題報告會、鄉村工藝品設計賽,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切實增強鄉村文化服務的參與性。其次,要挖掘本地文化內容。圖書館要圍繞地域文化特點,將館藏的體現鄉村地域文化的書籍積極送到群眾身邊,讓文化內容更加接地氣。還要有計劃、有組織地發掘、整理優秀民俗文化、民間藝術,鼓勵村民整理挖掘,并結集出版,讓身邊的文化留在身邊,增強文化內容的感召力。再次,豐富文化內容載體。改變傳統的“送文化下鄉”理念,積極開通智能圖書網絡,搭建智慧圖書云平臺,主動“牽手”總館或國家館以及院校之間的聯絡,發揮平臺聚合效應,為鄉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內容。
4.2 平衡供給結構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平衡供給結構,彌合城鄉文化二元結構。首先,做好鄉村文化振興規劃。針對邊遠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薄弱的現實問題,圖書館要協助當地做好文化服務供給的規劃設計,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協助建立長遠可行機制,盤活農家書屋、打造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等。其次,拓展文化服務智能。把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規劃,從國家頂層設計推動鄉村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建設,為圖書館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前置條件,實現有法有據可依,將文化服務軟任務變為鄉村文化振興硬指標。再次,圖書館要把服務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戰略要求納入其自身發展規劃,從管理機制、服務體系、文化活動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持續推動。最后,與時俱進地改革文化服務供給模式。按照鄉村文化振興缺什么、農民關注什么,就精準提供相關的文化產品和內容,要切實改革文化服務供給的模式和方法,堅持與時俱進,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打破城鄉文化二元結構。
4.3 承擔供給責任
圖書館在鄉村振興文化服務方面承擔著應有的社會責任,要主動參與鄉村文化振興,加強圖書館服務體系及能力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助力文化服務質效。首先,提高服務能力。圖書館要注重縱向與橫向聯合相結合,不斷提高文化服務產品供給,增強服務能力。例如,縱向聯合,可利用數字圖書館或互聯網平臺,積極聯合省市縣三級圖書館以及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積極開展圖書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國家、省市縣鄉村圖書資源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暢通協作渠道,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搭建智慧服務平臺。此外,還要與科研院所、高校之間橫向聯系,為鄉村提供豐富的文化服務內容。其次,加強隊伍素質建設。大力發展人才興館戰略,探索建立符合圖書館人才隊伍培養新模式,著力打造滿足鄉村振興文化服務供給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隊伍。再次,積極推進總分館模式。重構基層文化治理體系,圍繞省級、市級、縣級、社區鄉鎮村四級圖書館服務網絡,設立科學考評機制,聚合各級圖書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服務資源,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申淑征.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3(11):75-77.
[2]陳曦.農民文化權益保護問題的幾點思考[J]市場周刊,2014(1):5-6,23.
[3]李全喜,許萍麗. 鄉村圖書館在農民政治參與中的功能價值探究[J]圖書館建設,2012(1):87-89.
[4]曾妍.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環渤海經濟望,2023(2):132-134,164.
[5]李艷春.公共圖書館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優化策略[J]甘肅高師學報,2023(3):133-137.
[6]羅玲.試析公共圖書館參與鄉村文化服務體系構建路徑[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1(6):106-107,110.
[7]黃俊,余凱璇.文旅融合背景下圖書館文化旅游服務模式探究 [J]山東圖書館學刊,2023(2):59-63.
[8]周明.南寧市城鄉一體化聯合圖書館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6.
[9]楊丹丹.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創新研究:以遼寧省圖書館“數字文化驛站”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6,38(6) :97-99.
作者簡介:裴瓏(1988.6—)男,安徽省圖書館館員;王建濤(1969.9—),男,安徽省圖書館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圖書館事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