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成熟和推廣,在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讀中的優勢逐步顯現出來。本文從新媒體的獨特作用出發,認為公共圖書館在實踐中存在著思維認知、應用能力、應用方式、影響效果、督導考核方面的不足。要實現新媒體與文獻閱讀深度融合,需要從資源建設、宣傳平臺推介、沉浸式閱讀空間打造、文獻闡釋研究和支撐體系等方面加強。
關鍵詞:新媒體;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讀推廣
“互聯網+”是新時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新業態、新產物,作為新的媒介,在推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釋放地方文化潛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圖書館要與時俱進,積極運用新媒體優勢,打造創新式的閱讀推廣模式,突破“信息轟炸”時代中普遍存在的“淺閱讀”“不閱讀”“斷續閱讀”等瓶頸問題,實現閱讀效果的提升。
1 新媒體在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推廣中的獨特作用
1.1 激發閱讀興趣
“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紙質閱讀模式被數字化閱讀形式所取代,公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得知識營養,比如通過智能終端進行電子閱讀,智能的大數據系統會根據他們的閱讀興趣、關注時長、搜索習慣等要素主動推送相關信息給終端。但是推送內容由于審核機制不嚴格等因素,導致“娛樂”性質多,“學習”內容偏少,這種不加過濾、篩選的“娛樂性”知識信息資源內容參差不齊,極易導致人們價值觀的偏差。透過地方文獻的知識閱讀,能夠讓公眾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激發知家鄉、愛家鄉的豪情,遠離“低級文化”,增強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感。
1.2 優化閱讀服務
在新媒體發展的過程中,人工智能算法得到廣泛應用,它能夠通過對用戶行為的分析、文本內容分析以及圖像分析等,挖掘用戶的喜好、行為等,從而提供更精準的閱讀知識服務。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可通過自然語言生成技術進行文章自動生成和智能客服等,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服務好用戶。對于地方文獻而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效提煉海量的文獻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文獻提高受眾率、加強用戶互動體驗,進而使文獻受歡迎的程度不斷提升。
1.3 拓寬閱讀渠道
公共圖書館的閱讀重點已由傳統的學生、教師、知識分子向全民覆蓋,推廣的空間從圖書館面向全社會,在對象和時空上都有較大的轉變,新媒體的優勢就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拓寬文獻閱讀渠道。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以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和公共文化云項目為引領,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突破[1]。目前來看,各公共圖書館通過某信公眾號、官方某博、視頻號等新媒體渠道進行圖書資源的展示與服務,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和關注,提高圖書館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打破了時空界限,滿足用戶對于隨時隨地獲取文化資源、參與文化活動的需求。
1.4 豐富數據形式
某信、某博、公共數字文化網等新媒體平臺不僅具有實時傳播快、信息更新快、群體覆蓋廣的特點,還能夠以豐富的數據形式和表現方式,激發公眾閱讀的形式,擺脫傳統閱讀的靜態模式,實現多樣性模態交織、多手段展示,增強地方文獻資源展示的靈活性,如淮南市圖書館打造地方文獻閱讀微服務以文獻文字、圖像、聲音等為載體,通過剪、編、制、播等手段,向讀者推送本地的歷史人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發揮新媒體平臺宣傳推廣優勢。
2 新媒體在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推廣中的不足
2.1 思維認知不足
受傳統圖書閱讀思維的影響,圖書館系統對新媒體閱讀推廣的重視程度不夠,還停留在傳統的紙媒時代,對新媒體的傳播環境了解不夠,沒有將地方文獻資源真正“活起來”的思維認識。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應運而生,用戶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已經成為趨勢,但有的公共圖書館未能利用新媒體平臺,及時跟進用戶需求的變化,導致用戶體驗下降,進而影響了地方文獻的使用率和群眾對圖書館的重新認知。
2.2 應用能力不足
公共圖書館在應用推廣能力建設上與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不適應,難以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提升地方文獻閱讀的質量。根據上海文化部門對公共圖書館人員的調查數據顯示,對新媒體傳播知識的掌握有較明顯欠缺,僅12.6%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學過有關新媒體知識的課程或書籍,35.7%參加過網絡知識、新媒體運用的培訓。有的僅僅把新媒體看作是信息發布平臺,不注重研究新媒體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有的干部對讀者意見建議不能及時充分地回應,導致新媒體運用長期無法破題。有的雖然建立了圖書館新媒體賬號,但僅限于書籍推廣、工作信息等,內容索然無味,未能將新媒體效能最大化。
2.3 應用方式不足
新媒體專業化服務于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的專業性不夠。新媒體運營專業人員配備緊缺,整體素養不高,在新媒體知識和技術方面存在“短板”。主要原因:一方面,大多數圖書管理人員初步策劃新媒體信息內容,大多數為兼職,日常工作任務較重,無法將該項工作持續完成。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專業的第三方運營因為質量和效果較差無法達到推廣的要求。與此同時,圖書館各部門之間相對獨立,信息、資源難以最大限度地共享和集成,難以滿足新媒體的多樣化展示需求。
2.4 影響效果不足
新媒體發布形式和內容展示較為落后,部分信息還處在信息發布、由上到下的傳統階段,范圍不足。有些文獻閱讀未能真正與廣大受眾群體形成有效互動,群眾的參與度不夠、粉絲量不足,未能完全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互聯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媒體對受眾的吸引力。新媒體的個性化推送和服務不到位,未能運用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智能算法等技術分析讀者的需求,公眾的體驗感不強。
2.5 督導考核不足
目前,文化主管部門對新媒體的應用并沒有強制性要求,只是在部分評比指標中進行了規定,導致公共圖書館新媒體的作用有限。閱讀推廣的支撐要素督導不夠,有的部門受地方財力影響,文化資金投入不足,在新技術購買上有較大壓力,只是將圖書上架進行簡單的內容介紹,限制了用戶在網絡環境下獲取圖書館服務的便利性。
3 新媒體視角下的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讀推廣路徑
3.1 加強地方文獻數字資源建設
一是加強圖書數字化工作。地方文獻因年代久遠,大多不適宜線下借閱,通過掃描、OCR等技術,將大量的紙質書籍轉化為電子書籍,為實現線上閱讀奠定基礎。同步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收集和存儲體現本地區發展歷史和狀況的地區文獻資源總量名錄,編制發行不同專項的地區文獻資源期刊、圖書,為各地人民群眾提供信息服務打下基礎。二是加強地方文獻資源征集。進一步拓展征集網絡,采取主動征集與接受捐贈、自身征集與他館交流相結合方式,依托某信公眾號和網站等平臺,切實加強地方文獻征集宣傳,常年圍繞地方史志、名人資料、家譜族譜、民間文獻、紅色文獻、酒文化文獻等專題開展征集工作,建設地方文獻保管重鎮。三是打造智慧云圖書館。數字資源上云是媒體宣傳的必經路徑。通過打造數字化圖書館,實現數據的全民共享和智能化管理,對讀者信息、借閱需求、圖書資源情況及安全監管等實現全方位的信息掌握[2]。特別是地方文獻的云端管理,減少借閱對實體書籍的破壞,有力發揮線上數字閱讀服務優勢。
3.2 深化新媒體平臺宣傳推介
新媒體快速、多樣的傳播特點,為文獻閱讀提供了關鍵平臺。一是加強某信公眾號宣傳推介。某信公眾號是影響面甚廣的新媒體平臺,圖書館可在公眾號開設“地方文獻閱讀”板塊,定期推出具有地方文獻書目數字化展示、評論等,提升推介的廣度;要提高某信的引領力,推出研究學者文章、大眾讀后感等,激發公眾的閱讀興趣。二是開發應用小程序。手機應用程序(App)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加方便的閱讀體驗,有利于地方文獻的推廣,如上海市圖書館App為讀者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地方文獻閱讀社區,讀者可以與其他讀者交流、分享閱讀心得,也可以參與圖書館舉辦的在線講座和文化活動。通過這一功能,讀者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閱讀眼界,還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進步。這樣的閱讀社區的搭建,既滿足了讀者交流閱讀經驗的需求,又讓讀者感受到了更多地方文獻的樂趣。三是打造短視頻平臺。某音號、某信視頻號是影響力較大的視頻推介平臺,要根據讀者簡短、凝練、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制作精致而簡潔的短視頻,提升文獻的吸引力,如瑞安市圖書館制作的短視頻系列節目《瑞邑有書》,通過采集與梳理地方文獻背后的人與故事,用精彩的內容吸引用戶,向公眾宣傳推廣瑞安地方文獻。短視頻一經推出,便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點贊,屢有喜愛者留言“催更”[3];陜西省圖書館舉辦“分享閱讀”短視頻展播,將地方文獻與當地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文化街區融合起來講述和推介,提高了公眾對文獻閱讀的興趣。
3.3 打造沉浸式地方文獻閱讀空間
沉浸式閱讀空間以數字人文技術為依托,利用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對新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和知識需求進行挖掘分析,分析用戶偏好,拓展地方文獻閱讀場域,打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讓平面的文字“流動”起來,讓地方文獻充滿“生命力”,將地方文獻的內涵與科技、旅游、美學場景等多領域跨界融合為理念來打造,打通線上線下閱讀通道,讀者可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地方文獻的魅力,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的厚重,不斷豐富完善圖書館業態和讀者體驗,如遂寧市圖書館利用數字賦能打造地方古籍修復和展示網上空間,經過數字化展示地方古籍,經過修復師的巧手,在拆書、揭頁、補洞的修復中“復活”的場景,帶給讀者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書香體驗。要以元宇宙技術賦能地方文獻全民閱讀,隨著AR、VR等技術的成熟落地,文獻閱讀逐漸變得更加立體,圖書館可以借鑒比特書房模式,推動數實空間的深度交融,共創元宇宙地方文獻閱讀新體驗,如某咕閱讀App創辦“比特書房”,為不同閱讀偏好用戶打造的公共書房,提供各品類的優質好書,一觸即享品質閱讀,閱讀的空間將實現“從線下書店到5G+云書店,再到比特書房”的跨越。這為地方文獻推廣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鑒。
3.4 加強地方文獻研究闡釋
地方文獻資源保存了當地文化的文獻信息資源,其中蘊含著地域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樣貌,展現了獨特的地方藝術特色,是受眾喜聞樂見的知識寶庫,也是閱讀推廣的主要抓手。要進一步加強文獻的開發和闡釋,與高校、文化研究機構共同研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好文獻背后的故事,拓展地方文獻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如宿遷市圖書館圍繞館藏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及利用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牽頭成立全市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服務聯盟,發揮圖書館、高校等機構合力,推動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研究,推出地方文獻線上展覽活動,積極展出地方古籍、文史資料和本土文學作品的研究成果等,讓地方文獻鮮活起來。
3.5 優化閱讀推廣,支持體系建設
一是人員素質要到位。要圍繞新媒體建設與服務開展業務提升行動,根據新媒體發展趨勢和與地方文獻閱讀結合點,讓管理人員系統掌握新媒體運行規律、方式和地方文獻展示形式,提升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加強經驗運用,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的好做法,結合本地歷史人文情況,推出有特色的閱讀品牌。通過舉辦閱讀推廣人選拔大賽、經典誦讀比賽等活動,積極挖掘各行各業的優秀閱讀推廣人才,通過提供展示、交流、宣傳的平臺,全面提升人才隊伍素質,更大地發揮閱讀推廣的作用。二是資金保障要到位。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新媒體維護和地方文獻征集保護;著力加強信息化建設,開展項目攻關,對于年代較為久遠的資料以數字化開發賦能閱讀推廣;積極開展與第三方合作,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媒體建設,提升宣傳實效。三是加強組織領導。要增強做好新媒體推動地方文獻閱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推廣活動融入全民閱讀過程中,不斷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豐富活動平臺載體,加大文獻閱讀推廣引領,統籌組織開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閱讀需求。
結語
面對新的傳播方式,公共圖書館有責任有義務積極推廣新媒體閱讀方式,利用手機App、某信公眾號等傳播范圍廣、使用快捷方便的新媒體拓展網上“云閱讀”服務[4],實現地方文獻書籍和數字資源的有機整合,使讀者獲得更便捷的圖書閱讀服務,為建設文化強國、激發愛國情懷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袁靜,劉曉媛.用戶參與圖書館智慧服務價值共創模式及其機理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3(04):14-15.
[2] 郭學慶.涿州市加快數字化產業建設[N].保定日報,2023(07):19-20.
[3] 李佳霖.小屏幕做好全民閱讀大文章[N].中國文化報,2022(07):11-12.
[4] 王曼華.讓“全民閱讀”成為“全民悅讀”[N].保山日報,2021(02):09-10.
作者簡介:戴成英(1968—),大學本科,浙江省衢州市圖書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獻資源建設及地方文獻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