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高峰,段彥明,冉李燕
1.云南省武定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武定 651600;
2.云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昆明 650201
云南省2022 年末羊存欄1 371 萬只,全年羊累計出欄37.5 萬只;有11 個山羊品種(含1 個培育品種),發展潛力較大。楚雄州有悠久的黑山羊養殖歷史,存欄約177.07 萬只,是云南羊存欄超過百萬的6 個地州之一。然而,近年來人獸共患的布魯氏菌病在牛、羊養殖場的流行有上升趨勢,嚴重影響山羊產業發展。云南已在羊(山羊、奶山羊、綿羊)、牛(奶牛、水牛、黃牛)、豬和馬、鹿等多種家畜中發現了布魯氏菌的存在,宿主類型廣泛[1]。由于現代社會交通便利,物流、飼草、飼料、人員等八方通達,導致山羊感染布魯氏菌病的風險不斷增加。因此,有必要尋求更科學有效的布魯氏菌病防控措施,保證云南山羊養殖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公羊感染布魯氏菌病后表現為關節腫脹,有時發生睪丸炎、附睪炎。睪丸腫大,觸診局部發熱,有痛感,后期萎縮,疼痛,喜臥,病畜表現跛行。母羊感染后的主要癥狀是流產,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流產多發生在懷孕后期,約在妊娠的第4 個月,在流產前2~3 d,體溫升高。有的長臥不起,由陰道排出黏液或帶血分泌物,流產胎兒多為死胎,弱胎,處理不及時易發生慢性子宮炎,往往使病羊不孕[2]。
山羊布魯氏菌病潛伏期較長,患病羊可長期排出病菌,污染飼料、飲水、圈舍等,造成大范圍的傳播,傳播方式主要是接觸性傳播[3]。病原主要來自病羊,患病的妊娠母羊排出的胎兒、胎衣、分泌物含大量布魯氏菌。布魯氏菌病可經交配由生殖道感染,還可借助消化道、呼吸道、未受損的皮膚等諸多渠道傳播。患布魯氏菌的病羊乳汁、肉類、皮毛、尿、糞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飼料和蜱蟲等媒介物叮咬都可成為布魯氏菌病的傳播因子[4]。健康牛羊在感染布魯氏菌病后又會間接地將病菌攜帶到飼料、飲水中,最終可能形成大范圍的傳播[5-6]。
養殖戶文化水平低,加之相關部門宣傳培訓不到位,養殖戶對布魯氏菌病防控認識不足,對疾病的流行特征以及臨床判別方法掌握不到位,加之該病死亡率低,認為只要牛羊生長發育過程中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就是健康安全的;沒有出現明顯癥狀的異常死亡,就不消毒和隔離病羊。在這種淡薄的防控觀念下,導致許多中小型規模養殖場對于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不到位,一旦其中1 只羊感染了布魯氏菌病就會造成大規模蔓延,甚至感染人[3]。
輸入性感染是目前武定縣布魯氏菌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隨著武定縣肉羊產業發展,養殖戶品種改良意識增強,引種需求增加,加之交通條件改善,許多養殖場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存在盲目到省外甚至到疫區引種,引種不按規定報批和引入的品種落地不報備,不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檢測就混群飼養,導致羊群感染布魯氏菌病[7]。
養殖戶在飼養過程中發現羊群異常,不報告轄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查明原因規范處理,而是為減少損失,轉賣給牛羊販運戶或到市場銷售,讓病羊流入其他養殖戶而導致感染面擴大;另外,部分養殖戶防控意識不強,到周邊鄉鎮牲畜交易市場購買羊群,回家直接混群飼養,導致羊群感染布魯氏菌病的風險增加。
武定縣山羊養殖多為散養,散養戶的圈舍布局不規范,養殖密度大,通風不良,圈舍內蚊蟲多,牛羊混養等均增加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風險。
云南大多數山羊養殖戶生活在山區,文化低、防疫意識薄弱,部分養殖戶不按要求私自到省內外甚至布魯氏菌病高發區引種,存在疫病傳播和擴散的風險,從業者感染風險也增加。此外,布魯氏菌病宿主多,缺乏有效鑒別診斷技術,病畜淘汰機制難以實施,防控人力不足等也是布魯氏菌病處于高發態勢并快速傳播的重要原因。
我國根據布魯氏菌病流行情況,把全國分為三類防控地區,一類地區:多為北方省份,是老疫區,以疫苗免疫家畜為主;二類地區:多為除海南省外的南方諸省,以監測凈化防控措施為主;三類地區:海南省,不到省外引種為主。
云南屬于布魯氏菌病防控的二類地區,防控措施采取按計劃開展監測凈化工作,不允許開展免疫,為加強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預防,需要加強牛羊養殖戶、販運戶、畜產品加工者等高危人群的教育及培訓工作,羊、肉牛、奶牛、豬、鹿、駱駝和犬等都是布魯氏菌病的易感動物,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因此,要增強養殖戶對布魯氏菌病等疫病的防控知識,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營造優良的宣傳氛圍,提升相關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
為減少布魯氏菌病等傳染病的發生,養殖場必須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選擇健康的種公羊和母羊進行繁殖飼養,確實需要引進種羊的養殖場,按相關規定審批引種,一定要調查清楚購買地的疫情情況,只能到無疫區或布魯氏菌凈化場采購,引種前對引種的羊要進行采樣檢測,引入養殖場后嚴格落實隔離養殖措施,通過嚴格的檢驗,確定無布魯氏菌病等疫病后的健康羊才能與原來的羊混合飼養。放牧時做到不與其他畜群混合放牧,避免輸入性病例發生。
養羊過程中,羊群不與其他動物混群飼養,重視養殖管理,羊舍建設要科學合理,冬天防寒,夏季防暑,舍內保持干燥、通風良好,無有害氣體,避免有害氣體刺激引發呼吸道疾病,控制好養殖密度,合理搭配飼料,供給充足的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保持羊舍、運動場等養殖場所清潔衛生,設置單獨產房、加強產后消毒工作,提供優良的生存環境,保持羊群整體的抵抗力,減少疫病的發生。
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廣,吸血昆蟲、犬、鼠等是布魯氏菌病的傳播媒介,殺蚊滅鼠、防止犬只等其他動物進入養殖場,養殖場與外界應有相應的隔離欄,規模養殖場隔離區外還應有緩沖區,防止外界動物把病菌帶入場內,場內應做好環境衛生清潔,及時清糞,保持圈舍、運動場干凈衛生,實施雨污分流、保障排水順暢,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糞污和污染物要及時清理,散養戶盡量做到養殖區與生活區分開,減少疾病傳播風險。
對養殖圈舍、地面以及空氣進行消毒,還應對養殖器具進行消毒,確保消毒劑量使用合理,定期更換使用消毒劑,避免產生耐藥性。規模養殖場門口配備人員消毒室,車輛消毒池,消毒設備齊全,飼養員進入羊場要做好消毒工作,車輛和進入羊場的物品做好消毒后方可進入養殖場。清理出的糞污要消毒殺菌,借助堆積發酵、烘干等多種方法轉變為安全的生物肥料。出現流產癥狀的母羊的分泌物、胎兒和胎衣等進行無害化處理。
按照國家防控布魯氏菌病規劃,結合地方實際,有計劃開展布魯氏菌病的監測凈化工作,發現過布魯氏菌病的羊場,對布魯氏菌陽性羊做無害化處理,每3 個月應全群采樣監測1 次,直到接連2 次都為陰性為止,才可解除疫情,沒有疫情的養殖場,每年對種公羊或母羊按比例抽檢2 次,若連續3 年都未檢出,也未從外購入種羊,可適當降低抽檢比列和次數[8]。
動物疫病凈化是指有計劃地在特定區域或場所對特定動物疫病,通過免疫、監測、檢疫、隔離、消毒、淘汰、撲殺、無害化處理等一系列技術和管理措施消滅和清除病原,最終達到并維持在該范圍內動物個體不發病和無感染狀態的過程[9]。有條件的種羊場,可以計劃開展布魯氏菌病凈化,從山羊種源控制疫病。
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和衛生部門的聯系,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快速互通防控信息;農業農村部門和衛生部門要加強合作,強化預防為主的方針,對養殖戶、畜產品加工人員等布魯氏菌病感染高危人群聯合開展布魯氏菌病防控知識培訓。
布魯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對畜牧業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影響極大,做好布魯氏菌病監測凈化等防控工作意義重大,畜牧獸醫工作者、衛健部門疾病防控工作者、養殖戶、畜產品加工等相關人員要提高認識,落實好法律法規規定的各自職能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病獸防,關口前移”的總要求,落實好“預防為主、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方針,讓各級各部門關于布病監測凈化防控的各項措施落地見效,保障云南高原特色畜牧業健康發展,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品牌貢獻獸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