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妮 孫東謖
近兩年來,16歲-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一直偏高,引起了社會關注。
去年6月,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升至21.3%。此后,國家統計局暫停了青年失業率數據的發布。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開始公布不包含在校生的青年失業數據。數據顯示,2023年12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歲-24歲、25歲-2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4.9%、6.1%。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為促進青年就業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冶焊接培訓中心高級技師趙宗合表示,一方面年輕人就業難,另一方面用工企業也有招工難、技能人才匱乏的苦惱。對此,趙宗合帶來了推進國家級技能培訓中心建設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則從加強對青年人的職業指導服務和就業教育方面提出建議。朱曉麗表示,在調研和日常工作中發現,職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完善、就業教育和引導不足、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等,影響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她認為,應從拓寬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加強靈活就業制度保障,營造更加平等的就業環境等方面著手,解決實際問題。
對此,朱曉麗建議,各地設立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研究項目,完善就業指導、職業規劃咨詢和創業孵化等就業服務體系,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規劃職業發展和實現就業目標;推進校企聯合育才,校地企聯合攻關項目可以給畢業生提供實踐和研究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是什么原因導致近兩年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
浙江大學教授、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告訴《財經》記者,當前宏觀經濟復蘇相對較慢、企業預期不穩、對勞動力需求不足是青年就業困難的關鍵原因。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經營不善、預期走弱,導致保守招聘甚至縮減招聘,青年人由于工作經驗不足,相比于成年人受到的沖擊更大,也更為脆弱。
一直以來,民營企業是中國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全國工商聯統計,城鎮就業中,民營經濟的占比超過了80%,而新增就業貢獻率超過了90%。近兩年來,諸多民企都出現了招人減少的情況。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云事業部總裁曹鵬表示,民營企業為鞏固存量就業、吸納新增就業、改善民生提供了直接有力的支撐。但從上市公司公布的新增崗位數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房地產、商貿零售、社會服務等民營企業較為集中的行業領域上市公司員工數量明顯下降,對中國穩就業提出一定挑戰。
近兩年,諸多行業都出現了縮減招聘的情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當前青年失業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過去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要行業,如平臺企業、金融、房地產、商務服務、文化、醫療等行業出現了行業性預期轉弱、擴張放緩、招人減少,特別是民營企業。“非國有的教育、衛生、文化、社會組織近兩年減少了115萬個就業崗位。”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李實等多位專家向《財經》表示,當前緩解青年人就業壓力的關鍵舉措之一就是轉變企業預期、提振民營企業信心。

2024年3月20日,“職引未來”2024年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雁塔校區舉辦。圖/IC
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吸納就業主力軍作用,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相關建議。
曹鵬提出多項建議:首先,穩定經營提升效益,在發展中擴大用工規模。其次,建議國家對民營企業實施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最后,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大膽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增工擴崗實現廣泛的就業。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姚勁波則從降低企業負擔角度提出了促進青年就業建議。他表示,隨著青年人群總量就業壓力增大,保障青年人群就業,并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負擔十分重要。
姚勁波通過對就業市場的洞察了解到,企業更希望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而缺乏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所面臨的困難和壁壘在提高。為了有效調動企業招聘青年人的積極性,降低企業招聘青年人的成本十分重要,可以從降低社保費率方面嘗試。
對此,姚勁波在其提交的《關于首次參保人員緩沖期內社保繳納減半,但視同全額繳納建議》中提出,對首次參保的人員就業實施前兩年減半征收社保的政策,相應待遇仍按照全額繳納的政策予以執行。這樣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用工成本,提升青年人擇業競爭力,還能降低財政當期支出壓力,實現一舉三得。
除了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減少,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較為突出。即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
一面是擠滿求職市場尋找白領職位的大學生,另一面卻是技能型崗位和生產線藍領崗位空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卓賢團隊研究發現,根據中國就業人口年齡結構測算,2022年城鎮退休職工約755萬人,但由此騰出的招聘需求以制造業、生活性服務業等藍領崗位為主(85.5%),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白領崗位需求占比僅為14.5%。但即使培養方向屬于技能型人才的高職畢業生對藍領崗位的接受度也顯著下降。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也表示,中國是有很多就業崗位的,只不過就業崗位跟年輕人的技能并不匹配。現在大量的工作崗位需要的是藍領與白領相結合的技能,但很多青年學子并不具備。
《財經》記者在珠三角調研時也發現,不少企業對技能型崗位和機械制造設計崗位有大量的招聘需求,但年輕人到這些企業就業的意愿較低,導致企業招人難、留人難。
為了破解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問題,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相關建議。
趙宗合表示,全國技能人才缺口超2000萬,如果能夠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學技術,一方面可以縮小人才缺口,另一方面還能緩解就業壓力。
對此,趙宗合帶來了推進國家級技能培訓中心建設的建議。建設國家級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一方面可以承擔技藝傳承、技藝創新、技能人才培養任務,培養大批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承擔技能競賽、技能等級認定等方面的綜合功能,便于更快、更好地發掘專業人才,形成具有傳播工匠精神、交流職業技能、開展技能培訓等綜合型功能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對此,趙宗合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加強政策扶持;第二,加大經費投入;第三,引進優秀運營管理團隊;第四,加大科研開發、市場宣傳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委邵馳也呼吁,加快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邵馳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全社會對技能型人才培養重視程度還不夠,存在“政府熱,企業冷”的情況,年輕人對技術的追求缺乏熱情,不愿進工廠。
此外,由于職業教育吸引力不高、校企合作不協調、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和完善、技能型人才收入偏低、分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所培養的技能型人才與社會生產需求脫節,且在數量和質量上不能滿足產業界的需求。
對此,邵馳建議,要推動實現普職協調發展的實施路徑,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構建“職業本科—專業碩士—專業博士”體系,讓進入職業技能領域的年輕人同樣有職業發展空間。“全國范圍內應盡快推進職業本科建設,打通工程碩士、工程博士通道,使技能人才也有學歷提升和職業發展的通道。”
姚勁波還從轉變青年就業觀念提出建議:大學畢業生可將目光更多轉移到“新一線城市”或用工需求旺盛的“TO B”行業——服務業,成為“新灰領”員工,改變“我是大學生我就要當公務員,我要當白領”的慣性思維。
隨著科技和新興產業發展,市場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教育培養人才具有滯后性和周期性,學校不能及時培養相應專業技能的人才,新興產業的人才“一將難求”。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云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人才供需匹配問題更加突出,高校畢業生“求職難”與制造業“招工難”并存的矛盾日益凸顯。尤其是當前人才結構性錯配從低附加值制造業短期性“用工荒”轉變為高附加值制造業長期性“人才短缺”,而我國高等教育類型結構調整滯后。雖然2023年2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完成20%的學科專業調整改革目標”,但依然無法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德勤中國等機構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顯示,當前中國數字人才缺口約在2500萬至3000萬人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
《財經》記者調研珠三角、長三角等地諸多高新技術型企業時,幾乎所有的企業負責人都表示,企業十分缺乏高級研發創新型人才,而這也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山東黑馬軟件技術有限公司CEO段本德的公司當前就很缺乏創新型人才。段本德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公司非常缺乏產品經理方面的人才,對于一個軟件企業來說,產品經理是十分核心的崗位,這個崗位不需要掌握過于專業的計算機知識,但需要研究需求和“配方”,可目前滿足這方面需求的人才很少。“高級研發創新型人才在全國哪個行業都非常稀缺、難招。”
勞動力市場供需錯配一定程度反映了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脫節。在段本德看來,大學與企業等市場主體缺乏聯動,根本不了解市場的真正需求。“很多老師對真正的市場并不了解。教課的大學老師都不知道市場需要什么技能。”
由于長年與各大高校合作,段本德對大學專業設計與需求的不匹配感觸頗深。段本德說,“大學對已經供過于求的專業招人非常多,而對市場急需的專業設置的招人數量反而很少。”
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在演講時曾直言,“課程內容陳舊,遠離生活情況比較突出,學校常常用非科學的方法來傳授科學,這些情況為什么不能改變?”
李孝軒建議,系統完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激發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統籌外部需求變化、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畢業生就業等要素,充分發揮經費這一杠桿作用,改革完善高校經費投入機制和撥款方式,細化高校各專業的撥款系數、計劃安排系數,支持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專業發展壯大,同時限制明顯供大于求的學科專業,加快推進規模激勵向“結構、質量、效益激勵”轉變。
此外,建議同步推進學費和獎助學金制度的改革,對國家需求大,但考生選擇意愿不足的艱苦專業,加大資助力度,有效調節國家需求和考生選擇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