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化構建是復興和創新中華傳統生態文化的應然定位與必然選擇。宋韻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中華文脈賡續傳承的鮮亮標識,也是生態體系構建的重要文化代表,承載著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文化強國的厚重底蘊。基于生態構建視角提煉宋韻文化當代內涵特質,以期能在充分了解宋韻文化國際傳播要素的基礎之上,針對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現存問題進行精準施策。旨在通過統籌多方資源、定位受眾群體、豐富傳播路徑、構建傳播矩陣等手段,加強宋韻文化對外話語體系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宋韻文化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關鍵詞】生態構建;宋韻文化;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5-007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24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基于生態構建及量化反饋的宋韻文化國際傳播提升研究”(項目編號:Y202352647)的階段性成果。
生態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及協同發展,是人類在制度、精神和物質層次實踐的文化總和與理論向導。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站在中華民族文明文化興衰的高度強調,“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亦有明確要求,主張“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這些重要論述與政策文件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國內文化傳播生態體系構建的有效完善命題,并將加快構建以生態價值觀為準則的宋韻文化國際傳播體系建設之實踐,提上了浙江特色文化國際傳播工作創新的日程。
宋代上承漢唐、下啟明清,是中國古代文明最輝煌的時代,綿延三百多年的宋代文化,將中華文明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延續千年的文明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如今,提及浙江文化名片,一定少不了獨具特色的千年宋韻文化。恰是因為宋韻文化的“知名度”與“高度”,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努力將宋韻文化打造成浙江文化金名片,以期能推動浙江文化繁榮、產業興盛。基于此,本文擬在生態構建視角下,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價值理念,對宋韻文化的生態內涵進行深層解讀,對宋韻文化國際傳播提升路徑進行深度探析,致力在系統了解其生態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健全符合當代價值取向的國際文化傳播模式,擴大宋韻文化國際影響,助推宋韻文化國際傳播,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一、宋韻文化的內涵及特質
(一)宋韻文化的內涵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階段,經濟發達、文化興盛、學術繁榮,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人以其獨特的智慧和強大的創造力,造就了一座“文化高峰”。而宋韻文化正是產生于宋代,包含:日常生活領域的物質之韻,生產技術領域的匠心之韻,社會運行領域的秩序之韻,發現發明領域的智識之韻,學術思想領域的思辨之韻,文學藝術領域的審美之韻。它集結了思想、經濟、生活、社會、文學、建筑、科技等多種形態,需從多個維度予以闡釋:
從生態維度理解宋韻文化:從先秦儒家古圣先哲“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文化言論闡發,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觀的積極表述,生態構建實踐自古延續至今。對于宋韻文化來說,其優秀的文明元素、鮮明的內在精神和傳延至今的文化價值,也具有鮮明的生態特性。具體來說,其蘊含的多元包容、開放自信,在宏觀上利于加速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其背后體現的道德規范、審美情趣,能在中觀上促進國際文化傳播秩序結構優化。其飽含的獨具匠心、創新活力等要素,可在微觀上賦能傳統生態文化觀念的繼承發揚,促進宋韻生態思想的鮮活表達及跨文化傳播。
從物質維度理解宋韻文化:任何文化的精神內核都需要借助物質展現,人們通過物質形態才能更加深入了解精神實質。宋韻文化賡續傳承、創新發展,呈現出科學、藝術、書法、陶瓷、紡織、建筑等多種形態。例如,書法藝術上,宋代以行書名世,《松風閣詩帖》《蜀素帖》《山居帖》等均為傳世名作。科學技術上,宋代的科技在當時占據世界領先地位,比如航海技術、羅盤針的發明、火炮的發明等。
從美學維度理解宋韻文化:“宋韻”概念一經提出就指向了文化美學的內涵。宋代的美學廣泛存在于宋人的詩詞書畫、建筑園林、社會生活等各種意象之中。社會生活方面,點茶之妙、插花之趣、焚香之雅、掛畫之道稱之為“宋人四藝”;詩詞書畫方面,宋代“以詩為詞”“以文為詞”推進了文學審美;建筑園林方面,宋代園林設計講究移步換景,以風雅為基調。從方方面面看,“宋韻文化”標志著中華民族在審美觀念方面上升到了更高層次。
從價值維度理解宋韻文化:“宋韻文化”不僅包含文學藝術的風韻,也包括宋代人格氣象的神韻。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展現了宋代人的政治使命感。同時宋代也產生了岳飛、文天祥等為代表的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士;涌現了范仲淹、王安石等學者型文學大家。讀書人以國家社會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多方面激發了宋代人文化自主、文化自信的性格。
綜上所述,“宋韻文化”包含的物質文明風韻、生態文明雅韻、精神文明神韻,全方位多層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整體風貌和文明品格。我們要加強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營造適合大眾的語言生態環境,講好中國故事,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宋韻文化的特質
地域特質:宋韻文化產生于宋代,集中反映了宋代的思想觀念、人文氣質、生活品位、審美情趣等。它雖然產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是歷經千年而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積淀、一種滲透、一種傳承。但不可否認,宋韻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質,是最具江南氣派和浙江地域特色的文化標識之一。基于生態構建加強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意在讓宋韻文化不僅在本土持續產生影響,更要讓國際社會和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同樣感知到宋韻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特質:宋韻文化以宋代文化為代表,從思想、制度、社會、文化意識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風雅精致的文化氣象。政治的內涵、歷史的況味,讓宋韻文化成為浙江的鮮明可辨的文化標志。基于生態構建的宋韻文化國際傳播,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為新時代文化浙江建設注入歷史智慧和人文韻味,為增強杭城的國際影響力作出貢獻。
精神特質:從基于生態構建的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現實訴求看,提煉宋韻文化的精神特質是首要之舉,可以體現宋代文化內在品質和時代特質的精神譜系是構成宋韻文化神韻的關鍵所在。從總體看,宋韻文化的精神特質包含六個部分:厚植于心的家國情懷、深沉的憂患意識、垂名青史的歷史使命感、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雅致的生活情趣和洞見人生哲理的能力。現如今,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更需要年輕人用宋韻文化中的辯證思維看待世界,做正能量的弘揚者和踐行者,更需要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獻身祖國偉大事業的發展。
二、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構成要素
首先,傳播主體是影響傳播系統高效運行的核心要素。以往,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主要以語言交流學習、大型國際活動為媒介,傳播媒介主要以國家、社會和個人為主。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跨國旅游興起、網絡社交發達,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遞者。可見,在智能化、信息化時代,每個人都可能也很容易融入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之中,以留學生、學者、華人華僑為傳播主體,以尋求國外社會對宋韻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為目標,進行國際傳播。浙江有200多萬浙籍僑胞,分布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僑胞可以成為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小喇叭”。
其次,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形成了不少新的媒介形式,為宋韻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更多渠道,比如《中國日報》、中國網、CGTN等主流媒體,微博、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此外,發揮文化產品的媒介作用,解決術語翻譯的缺失問題,優化宋韻文化的語言生態,打造具有浙江辨識度的實景視聽作品,讓觀眾最直觀感受到南宋社會狀態,將宋韻文化傳播出去,從而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同,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影響力。
最后,在國際傳播中,宋韻文化的傳播對象非常廣泛。不同的國家、不同地區的價值觀念、民族傳播有所不同,在宋韻文化的傳播中必須考慮不同國家的核心文化價值理念,并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這樣更利于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從宋韻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看,宋韻文化的傳播對象更偏向于年輕人,在傳播中應關注當前流行趨勢和年輕人的審美變化,加強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針對性。
三、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現狀分析
宋韻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內外史學界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峰,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具有中國氣派和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志,浙江省對于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給予高度重視,希望可以通過一系列舉措讓宋韻文化走出世界,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杭城的影響力。但是,“弱韻”的現象在很多國人心中根深蒂固,面對龐雜的宋韻文化體系,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仍然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傳播內容單一化。宋韻文化匯聚了兩宋時期獨特的文化風尚和精神氣質,其國際傳播內容涉及宋代文化的各個領域,比如社會經濟、文學藝術、科學技藝、生活娛樂、士人精神等方方面面。但是,在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還主要停留在美學方面,對于科舉制度、士人精神等方式時代先進性的內容傳播得較少。重視宋代物質和精神成果的介紹,但是缺少宋韻文化個性特征的傳播。重視對文化實體的展示,但對其背后蘊藏的時代背景、發展價值、工匠精神等描述匱乏。由于對宋韻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研究不足,傳播內容單一,導致國際社會和海外友人對宋韻文化的認知較片面。因此,在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只有打破固有觀念、豐富宋韻文化傳播內容,才能使宋韻文化這張浙江金名片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二是,傳播受眾不精準。“價值傳播+有效傳播”才是精準傳播,只有做到精準傳播,才能體現傳播效能,解決目前國際傳播中存在的“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現實問題,切實提升宋韻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在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中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情境,才能尋求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價值共振點,才能做到精準有效。目前國內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相關論述多散見于資訊報紙且欠缺實證量化數據反饋,無法為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全案策劃提供來自國外受眾的更為具體精準的數據支撐,導致國際傳播效果不理想。
三是,傳播途徑局限性。在構建宋韻文化國際傳播新格局的過程中,離不開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等要素。拓寬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路徑,對提升其傳播效能至關重要。然而,現階段宋韻文化國際傳播主要依靠新聞傳播、國際中文教育、主流媒體、文創傳播等形式,對新媒體平臺的探索仍處于初級階段。宋韻文化國際傳播尚未形成多種傳播主體協同合作的聲勢,仍待深入思考如何能用符合新形勢的語言向世界“轉譯”好宋韻文化核心內容,探索更多貼合現代人的時尚手法以講好宋韻文化故事,讓宋韻文化借力“出圈”。
四是,傳播矩陣不完善。宋韻文化之所以在12-13世紀成為當時國際上最流行的文化范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宋代發達的海外貿易,茶葉、瓷器等商品的流通和貿易活動的往來頻繁,使宋韻文化的社會文明和生活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在國際貿易日益頻繁的現代社會,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商品貿易往來、文化活動往來、人員往來,都是宋韻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但是,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多集中于商品貿易,尚未建立完善傳播矩陣,因此,應該在商品流通、銷售交流、文娛潮流等方面下更深的工夫,構建全方位傳播矩陣。
四、基于生態構建的宋韻文化國際傳播路徑
(一)統籌多方資源,提升傳播效能
宋韻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氣派和特殊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傳播宋韻文化不應局限于國內,還要依托國際融媒及傳播平臺優勢,加大海外的生態文化傳播力度,強化受眾參與力度。這就需要做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的頂層設計,統籌好多方的傳播資源和宋韻文化資源,提升宋韻文化的傳播效能。
1.聚集多方資源,尋求開放發展。宋韻文化具有中國氣派,也是影響東南亞文化的核心文化,宋韻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中,要注重開放發展,提升國際影響力。一方面,鼓勵各省市宣傳部、文聯等部門廣泛動員本土專家、高校、科研機構等,展開密切合作,結合宋韻文化特點,找準宣傳點,匹配國際傳播需要的核心位置,并關注各類國際傳播量化指標和國別區域傳播訴求,推進宋韻文化的傳播。如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文章,切實發揮省宋韻與文明互鑒研究中心及高校外語院系的科研優勢,推動《宋韻文化簡讀》《宋朝簡史》等宋學研究高質量著作的外譯。一方面,發動社會力量,在民間尋找有對外交流經驗的主體,從東西方文化認可和人類共同體構建的視角,將富有宋韻元素的國際內容,融入文化交流中,無聲中傳播宋韻文化。如在書畫國際交流中,將宋韻元素植入書畫展中,有效吸引更多的國際友人。另一方面,充分調動群眾力量,擴大宣傳效應。如借助網絡明星、網紅達人等,傳播宋韻文化故事,同時挖掘國際文化交流新故事,融入宋韻文化傳播中;發動海外華僑、留學生等,對宋韻文化進行廣泛傳播。
2.梳理宋韻文化資源,拓展文化發展方向。宋韻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闊,滲透并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中,成立宋韻文化研究機構,舉辦各類宋韻學術交流研討會,邀請宋韻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對宋韻文化發展提供指導意見,并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古書記載與地質探測,對宋韻文化進行梳理歸類,全方位解碼宋韻文化傳承基因。如宋韻文化的有形表現:南宋皇城遺址、德壽宮、清河坊歷史街區等歷史遺跡、宋韻博物館等;宋韻文化的意義表現:將宋韻文化旅游線路、走讀線路、研學線路串成鏈;宋韻文化的有聲表現:古詩詞、歌曲、戲曲等。通過挖掘、豐富宋韻文化,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多元展現,形成傳統文化、特色文化、地方文化的交相輝映,讓宋韻文化特色在國際化發展中得到充分展現。
(二)定位受眾群體,突圍傳播思路
宋韻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中,要了解國際受眾群體的興趣、愛好等需求,精確區分不同語境和受眾群體實施精準傳播,并根據國外受眾不同文化思維與審美習慣,精心選擇其更易感知理解且接受度高的內容,運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精準傳播。
1.實施“入鄉”實踐,嵌入國際化鮮明特色。宋韻文化國際化傳播的目標就是在國外進行有效傳播。可以利用具有流動性質的傳播者如留學生、華僑等,帶著宋韻文化“入鄉”,進入國外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宣傳效果。在外留學的青年學生都普遍較好地接受過本土文化教育,對民族文化的符號和樣態有一定認識、理解與承擔、熱愛,我們可以利用留學生攜帶宋韻文化匯入國外居民的生活中。如在充分了解國外地方文化的個性和如常生活習慣后,結合當地文化融入宋韻文化元素,通過各種游行、賽事等,融入宋韻文化,使宋韻文化得到正向傳播。同時,在宋韻文化“入鄉”國際傳播中,既要了解所在國的規則和程序,也要懂得當地的風俗和人情,找到自我與他者文化中有效連接的部分,提升宣傳的效能。
2.尋求“共情”之處,提升中華文化的認可度。國際化文化交流中,雖然每個國家的文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是人們都有著對真善美的理解,人們對于文化認知方面的差異也會在交流中逐漸彌合。在宋韻文化國際化傳播中,我們要尋求我們與國際友人之間的“共情”之處,提升國際友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可度。一方面,通過日常生活、族群內部溝通以及中華文化傳統習俗的展示,也進一步滲透了中華文化的內容和氣質。通過影響力大的專家、學者,在國外研學期間,主動贈予歐洲朋友一些中國風書簽,還根據音譯將他們的名字寫在書簽上。這種特殊的風格會受到國際友人的喜歡,進而也有興趣了解宋韻文化,聆聽宋韻故事。另一方面,將宋韻文化中“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融化在“一粥一飯,一言一行,一趣一味”的交流與對話中。同時將自己的感受、生活經驗、價值觀與國際友人進行交流,推動國際文化間的交流、互鑒與認同,為提升我國國際傳播力提供動力支撐。
(三)豐富傳播路徑,提高傳播效能
基于生態構建的角度,我們向世界傳播宋韻文化,不只是傳播宋韻文化的元素和表現形式,還要傳播宋韻文化當代價值的轉化成果。面對豐富而龐雜的宋韻文化體系,需要在詳細研究宋韻文化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之上,針對不同的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進行推廣,確保宋韻文化在新時代能“傳承”下去,能走向世界。
1.拓寬傳統傳播媒介,建立國際展示窗口。立足杭州文創產業優勢,打造宋韻文化超級IP,讓宋代的遺址、文物“活起來”,例如,在寧波西塘河沿線開辟“坐輕軌游西塘”“古韻西塘水上巴士”等特色宋韻文旅線路,在加深海外游客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可量化觀測的傳播內容。此外,以課程為媒介,向國際友人傳播宋韻文化,比如,寧波牡丹書畫國際交流社“以畫為媒”向國際友人傳播宋韻文化。
2.開辟新的傳播渠道,形成立體式傳播模式。現如今,社交媒體、自媒體、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力軍。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不斷豐富著傳播形式,智能化的發展為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拓寬了渠道。在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中,要利用好新媒體渠道,進行快速、高效傳播,以提升海外傳播的觸達率。例如,打造“南宋跡憶”全媒體傳播平臺,平臺上通過文博講堂、宋韻故事、宋韻課堂等模塊向大眾展示宋韻文化。再如,以小紅書、嗶哩嗶哩、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或者是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臺為媒介進行國際傳播,以更貼合年輕人的方式講好宋韻文化故事。
(四)完善傳播矩陣,賦能文化傳承
宋韻文化豐富而龐雜,在推動宋韻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要在深入分析宋韻文化基因的基礎之上,構建全方位的傳播矩陣,開發宋韻文化超級IP并推向國際。
1.大視角切入,增強宋韻文化國際傳播力。從經濟、文化、體育等交流活動入手,從全域視角建立聯動機制,切實推動宋韻文化的有效傳播。從經濟活動入手,做好“宋韻文化+”系列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產品帶動文化。從文化活動入手,舉辦國際性品牌文化節慶活動,把宋韻文化品牌主動融入國內外文化交流大局和文化敘事體系構建職能范疇內,例如,繼續推出“宋韻寧波”系列主題片《明州宋卷》,開展宋韻文化城市行走活動。在杭州國際動漫節、西湖國際博覽會、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增設宋韻文化推介會,為宋韻文化營造更多沉浸式、可體驗的文化場景。從體育活動入手,將宋韻文化與亞運會結合,如亞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水墨入詩畫》展現宋畫的魅力,向更多的國際友人展現江南美學的精髓。從經濟、文化、體育多元角度入手,形成可量化觀測的傳播內容,讓宋韻文化早日實現可感知、可踐行、可量化、可評估。
2.小切口融入,增強宋韻文化的引導力。越是個性化的東西越有辨識度,傳播就越有效。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中,要從小的切口體現宋韻文化,比如宋畫、宋宴、宋扇等個性化元素入手。以南宋街頭的實景生活場景為宋韻文化傳播的切入點,將傳統水印與數字媒體碰撞,創作微信表情包,讓宋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宋韻文化更加觸手可及。
五、結語
綜上所述,若欲基于生態文化構建理念探索宋韻文化國際傳播提升的優勢路徑,需深入提煉宋韻文化當代內涵特質,以宋韻文化生態傳播的先進性內容之優勢為基礎,從深入挖掘優勢資源、精準對接傳播受眾、不斷拓寬傳播路徑、全力打造傳播矩陣四個方面切入實踐,優化宋韻文化的國際傳播路徑,講好宋韻文化故事,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雋.借助地域文化 賦能國際傳播[J].新聞戰線,2023(05):60-62.
[2]殷樂,高慧敏.新時代中國地域文化國際傳播:生態、邏輯與路徑[J].對外傳播,2022(09):16-20.
[3]馬寧.基于社會生活、文化與國情的國際中文傳播研究[J].今傳媒,2023,31(10):146-149.
[4]李昕蕾.歐美學界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思想及實踐的認知評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3(04):109-119.
[4]張春英.智能時代構建大學生地域文化國際傳播力的邏輯與路徑——以吳越文化為例[J].海外英語,2023(13):209-212.
[5]王毅聰,張君.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國際化傳播新機制構建[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5):64-69.
作者簡介:
朱旻媛(1982-),女,漢族,浙江湖州人,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教育學院講師,課程與教學論(英語)碩士及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