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培 李菊紅
【摘要】中原一帶歷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讓河南省的非遺資源變為文化產業,在扶貧攻堅中惠及當地百姓,成為值得我們思考和努力的問題。本文主要是著重河南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結合當地的環境改造和政策的扶持,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發展的文化扶貧之路。同時以實例舉證的方式分析“非遺+扶貧”的意義,從中找到發展規律和時代訴求。同時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方面,能夠在具體扶貧實踐過程中起到作用而提供理論依據,也為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應用進行多角度研究提供素材與實例。
【關鍵詞】文化扶貧;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荷包
【中圖分類號】G2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5-008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非遺文化視域下羅山皮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立項編號:2023XWH256);2023年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河南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旅游發展耦合機理與實證研究》(項目編號:SKL-2023-2046)研究成果。
沉淀千年的河南歷史為文化的繁榮帶來充沛的營養,也促進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近年來,河南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推動精準扶貧,在非遺扶貧領域做出了積極探索與嘗試。例如深入到一線農村挖掘有能力、有天賦、有絕活的民間手藝人,幫助他們申請縣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榮譽稱號,提升其自信心,積極培養非遺傳承的接班人員,開發非遺衍生產品發展第三產業,使越來越多貧困戶依托當地特色非遺產業,擺脫貧困帽,走向致富之路。如果說激活非遺“老手藝”,這是邁出扶貧第一步,那么改變當地的環境,當地文化與美麗家園融為一體便是邁出扶貧第二步。建立整潔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文化環境,提供就業崗位,拓寬收入來源,吸引當地的外出務工人員重返家鄉,共建美麗家園,讓青壯年不再背井離鄉打工賺錢,老人孩子不再留守家鄉,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本文以河南省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切入點,來探討國家近年推行并實施的文化扶貧政策對非遺的發展和應用,對該地區人民群眾的影響。結合現實情況,根據近年來流行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營造體驗式休閑觀光產業,發揚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吸引廣大游客前來度假旅游,增加經濟收入。例如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已被列為國家“非遺+扶貧”試點地區,是非常好的學習案例。
文化扶貧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視角,選取能體現文化扶貧結合非遺傳承發展問題這一命題來展開具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意義。全文共分三個部分來論述,第一部分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以民間荷包、剪紙等為例進行闡述及周邊地區非物質文化現狀進行分析論述。第二部分通過國家“非遺+扶貧”試點地區的實際案例來梳理傳承優秀文化、提取典型文化、傳播地方文化、提升非遺文化知名度等方面對扶貧的價值意義。第三部分,扶貧政策對農民出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從業人員起到一定的幫扶作用,非物質文化的發展也不可脫離廣大群眾的價值意義及表現途徑方式予以總結。
一、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俗中的分類
民間工藝美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體的重要內容,它所蘊含的特定民俗元素是最為活躍的一項。同時民間工藝美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載體,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獨特的地域特征,不僅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智慧,而且反映出地域和時代的差異。通過對河南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析研究之后,從民俗的角度來看,將之大致分為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二大類別,分別論述各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
(一)歲時節令類的非遺
中國古代設有二十四節氣,另外還有很多意義特別的歲時節令。作為歲時節令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習俗活動。例如在古代,除了劃龍舟、掛艾草、食粽子、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民間還有端午贈扇的風俗[1]。歲時節令類民間工藝主要包括剪紙、泥塑、花饃喜果、香包、燈籠等。以各節日剪紙為例,如春節時的窗花、多以吉祥如意、人丁興旺,形式上以熱鬧、紅火、喜慶為主。如河南省鞏義的河洛剪紙藝術家曹慧貞女士,她在2020春節期間與剪紙會員結合時事政治共同設計的一系列剪紙作品,既體現了剪紙的民間藝術特色,也體現了個人愛國愛家的情懷,后來這套剪紙出版成書,還制作成動畫短片,社會反映良好。
(二)人生禮儀類的非遺
在婚、喪、嫁、娶等一些重大的人生儀式時經常可以看到剪紙、刺繡、布藝、紙扎之類的民俗,此時的非遺民間工藝根據不同禮儀活動,來確定題材。表達人生禮儀的剪紙主要包括多子多福的誕生禮剪紙、幸福美滿的婚俗剪紙、長命百歲的壽俗剪紙和表達哀思的葬俗剪紙等[2]。表達人生禮儀的民間工藝在不同的地區,由于風俗習慣不同,工藝美術的題材也略有不同,但象征意義基本相似,一般都是象征夫妻恩愛、 家庭幸福美滿、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常人春在《紅白喜事·舊京婚喪禮俗》中說:“喜字是民間的吉祥圖符。習慣上,雙喜字用于娶親,單喜字用于嫁女。所有的嫁妝上都貼上紅色剪紙形式的喜字,甚至天地桌上當做香爐的木斗上也要貼個喜字。”在當代老百姓的婚禮現場,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喜字類的婚慶剪紙裝飾房間,表達對新人的祝福。另外,原始社會,由于人們對自然認知較為匱乏,出于敬畏與迷信,認為自然災害多為“鬼神”所致,于是便把個人(族群)的命運寄托于或在天或地的神秘力量中,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健康、衣食果腹、繁衍生息[3]。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一些與之相關的民間工藝品,例如在中原一帶流行的虎頭鞋是過去給孩童穿的趨吉避邪之鞋,一般在嬰兒出生后就開始縫制,滿月時長輩贈與孩子。從古至今,人們為了保佑孩子的平安成長都寄予很大的期盼,這也是虎頭鞋、剪紙、荷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原因之一。
二、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母親河之畔,自古以來經濟文化藝術的交流也比較頻繁。此地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一片沃土,剪紙、刺繡、荷包、燈籠、編織等都有一定的特色。
(一)以民間荷包為例的非遺傳承方式
荷包作為一門傳統的手工藝,荷包技藝的傳承主要有兩種方式:摹本樣譜和口傳心授。所謂摹本樣譜,是民間工藝造型模式最普遍的傳承形式。即按照祖上傳下來的樣譜或他人仿照的摹本,進行二次模仿。早期的模仿都是機械地復制,后來藝人們加入自己的創意,萌生新的設計。摹本樣譜的方式比較直觀化,剪紙、漆器、瓷器、刺繡、紙扎的圖案和紋樣都是采用這種方式傳承下來的。所謂口傳心授,其支撐載體為坊間流傳的繡制口訣,這是民間手藝人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心得感悟,以簡潔明朗的口訣的形式指導實踐操作。如慶陽荷包的“十斤獅子,九斤頭,一條尾巴掛后頭”或“紅靠黃,亮堂堂;紅配紫,一堆屎”[4]。藝人們將荷包的制作與配色總結成各種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方便記憶和流傳。
關于民間的荷包工藝傳承人,全國的每個省市幾乎都有荷包的傳承人,河南省如鄭州的李德慧、蘆愛玲、郭松針、張艷等民間藝術家。但是很多民間荷包的傳承人都是中老年人,有的已年過花甲,視力減退,身體不適,實在無精力制作荷包。現在的年輕人或者忙于學習、工作,沒有時間學習手工藝,有的壓根不感興趣,有的則是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向老藝人學習手藝,真正熱愛和堅持學習荷包工藝的青年人并不多見。傳承人群體步入老齡化,后繼乏人,這也是筆者頗為擔憂的現實。
(二)以民間荷包為例的非遺發展情況
目前荷包的生產方式主要可以分為“自產自銷”和“公司+農戶”兩種模式,前者多是小型的家族作坊式和個人工作室,生產效率相對較低,制作者兼顧加工和銷售,零售為主,優點在于能夠保留自己的特色。后者在目前的荷包產業占重要地位,優點在于生產效率相對較高,款式設計由公司提前設計好,農戶領回材料只負責加工,計件報酬,公司負責設計和銷售,以批發為主,缺點在于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三、解析扶貧政策
與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雙贏模式
(一)分析當代非遺產品的消費市場
根據筆者在河南省內的不同地區進行的實地調研顯示,以及對大量的消費者和商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將消費者購買荷包的途徑和關注的重點進行總結,發現消費者購買荷包的途徑主要是小商品批發市場、景區紀念品店鋪、網店、地攤、特色工藝品店等售貨點,其中最具優勢的是小商品批發市場,最具劣勢的是特色工藝品店。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荷包所關注的對象是荷包的價位、外觀、香味等,其中關注的重點是價位,原因在于荷包既不是生活實用品,也不是奢侈收藏品。
通過對廠家、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分析可以發現,在荷包市場中,銷量最好、品種最全的地方不是廠家,而是小商品批發市場中的商戶,他們從各地尋找各種款式的荷包集中起來大量批發,在價位和品種上占有很大優勢。因此,景區紀念品商店、網店、地攤等零售商以及小型批發商都來小商品批發市場批發荷包,大量消費者也樂意在此處購買,但是其缺點在于款式雷同化嚴重,造成了在不同地區、不同景區出現的荷包一模一樣。而特色工藝品店一般經營高端價位的荷包以及私人定制,動輒成百上千的高價位讓普通消費者只好光看不買。
(二)傳承經典非遺,挖掘文化遺產
我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設計思想,比如清代李漁在他的論著《閑情偶寄》中曾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5]這個“求新”的思想,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創新”并貫穿于他的一切著作之中。再如先秦時代的工藝典籍《考工記》提到“材美工巧”的設計思想在今天的民間工藝設計中依然作為指導思想。從市場考察來看也是如此,例如河南省會鄭州市的萬博小商品城一樓有四五家批發零售荷包的個體戶,他們幾乎都是在端午節之前的一個多月才開始上貨銷售,原因是不想讓同行抄襲自己的款式。其實等到消費者在荷包上市后去購買才發現各家的款式大同小異,都是用來裝飾的荷包,按香味分類是無香味、化學香水味、微量中草藥味和干花香草味。從購物網站來看,其銷售的荷包除了批發市場上的款式外,還出現了一些DIY的私人定制荷包,但是價格昂貴。還有一些中藥店銷售驅蚊蟲、提神醒腦的荷包或藥粉。其實荷包已經從便攜口袋、服裝配飾發展到今天的端午節時令飾物、旅游紀念品等裝飾品,它的實用功能幾乎不復存在。
(三)學習“扶貧+非遺”,培訓銷路兩手抓
當今國家文化扶貧政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對于非遺和扶貧工作是一種雙贏政策。國內的很多地方非遺傳承形式有三種,分別是自給自足的家庭手工藝;專門從事特殊技藝的家庭手工藝;作坊形式的家庭手工藝。家族傳承一般都是父傳子、母傳女、師傳徒,核心工藝對外保密,這種傳承方式有利有弊。優點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缺點是缺乏與外界技藝的交流與溝通,不利于創新。這也是很多非遺逐漸消失的原因,但是在今天新的形勢下,我們要解放思想、轉變思路,學習“扶貧+非遺”培訓當地民眾,同時也要注重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在培訓過程中構建了文化培訓、實踐培訓和創新培訓的三者結合,例如打開思路,既要傳承經典又要緊跟時代潮流,非遺進校園的校企結合,培養和發掘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加強創新意識等一系列措施,立體化地將非遺與新時代新形勢有機融合,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化的過程中,企業承擔著“研發創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積極宣傳和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并為從事非遺生產的貧困勞動者提供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其業務能力”的使命。因此,“非遺+創業”的扶貧模式,離不開文化企業,離不開創業者。
此外,人們的勞動熱情的持續也離不開產品銷路的提高,二者是雙贏合作,產業扶植非遺,非遺反哺產業。河南省是有千年歷史的中原古城,現在又是全國發展比較快速的省市。提升當地的文化內涵發展,例如手工藝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河南非遺手工藝文化基礎上,如何設計活化對延續和發展中原傳統文脈起著重要作用。經歷了幾千年來的發展,中國元素有著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而每一種藝術表達當中都深刻地反映出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民族內涵[6]。可以將中國元素結合設計對其手工藝保育活化,不能只停留在保護手工藝的軀殼,還應該傳承創新它所承載的文化。河南省擁有許多馳名中外的旅游景區,例如鄭州市的知名景點軒轅黃帝故里、少林寺、黃河游覽區等,洛陽的龍門石窟、白馬寺、牡丹園等,開封的相國寺、龍亭、清明上河園等,這些旅游紀念品設計結合當地特色的非遺產品會成為樹立旅游景區形象的手段,成為活生生的廣告。許多旅游景區借優質的旅游紀念品來推銷自己;反過來,旅游者可以通過各種特色的旅游紀念品來了解旅游景區。部分景區經營者、管理者已意識到旅游紀念品這張活名片的特殊價值。因此,提升當地的文化內涵發展,提供更多非遺產品銷售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脫貧的速度。
四、結語
各地區不同的地域文化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產生不同的影響,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發展,走一條富有特色的文化扶貧之路。建立整潔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文化環境,提供就業崗位,拓寬收入來源,吸引當地的外出務工人員重返家鄉不失為良策。文中提到了非遺的消費市場調研,可以作為參考。另外,了解市場也有助于規范整合非遺產品的產業,例如結合近年來流行文化旅游,借此良機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吸引廣大游客前來度假旅游,增加經濟收入。學習“非遺+扶貧”試點地區、設計旅游紀念品和創立文創市場,充分利用旅游景區全方位展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遺項目產品,進一步推動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擴大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傳統手工藝產品的銷售面,推動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早日實現脫貧夢想。
參考文獻:
[1]王娜.尋覓端午禮俗中的端午扇[J].西部學刊,2023(05):
116-119.
[2]胡鑫艷.豫北剪紙研究[D].鄭州:鄭州輕工業學院,2015:26.
[3]牛琳琳.河洛禮樂文化溯源及其外域影響[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22(01):35-38.
[4]王光.母親的針和線:刺繡與香包[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67.
[5]李漁,李樹林.閑情偶寄[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06.
[6]康影.中國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大觀,2021(03):107-108.
作者簡介:
鄭培培(1987.10-),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
李菊紅(1983.7-),女,漢族,河南滎陽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