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飛宇
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第二十條》在春節檔濃重上映。電影熱映的同時,“正當防衛”也從紙上的文字走向了大眾的視野。
電影通過三組故事,展現了在“正當防衛”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復雜沖突。中學生韓雨辰見義勇為,制止校園暴力,卻因為“教導主任”施壓而低頭認錯;村民王永強面對村霸對自身及家人侵犯與威脅,奮力反抗,卻險些按照司法判例被定性為故意傷害;公交車司機張貴生出手救助慘遭的女乘客,卻因“ 流氓”受傷而為“ 防衛過當”不斷上訴。“正當防衛”“防衛過當”和“故意傷人”三者之間的沖突在這三樁故事中接續爆發,司法的滯后性與沖突的及時性之間的矛盾,家庭生活與公平正義之間的矛盾,情感與理性之間的矛盾,三者矛盾共同構成了電影中對于“正當防衛”判決的困難。
“用真正的公平正義去回應每一個老百姓的訴求、去回應他們的情感、去回應他們最樸素的期待。”這是電影結尾由演員雷佳音扮演的檢察官韓明擲地有聲的高呼,也是喚醒“沉睡”的法條最慷慨激昂的吶喊,亦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必然。
人不是純粹的理性產物,生活也不是依據程序運作的軟件,其中充滿變數。司法實踐中應該擯棄上帝視角,從當事人角度出發,將“正當防衛”的處理方式從事后的全局性考察轉變為對當事人實時行為的合理性思考,擺脫理性人的桎梏,而成為有血有肉的一般人。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過于嚴苛的正當防衛條件,可能會造成民眾在面對不法侵害時束手束腳,甚至造成保護加害者,使受害者噤若寒蟬的局面。
蘇軾在《王振大理寺少卿》中寫過一句話:“法出于儀,威于義。”其意為“法律出自于禮儀,但威嚴于大義。”唯有真正回應人民心目中的正義感,真正保障百姓的合法權益,真正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法律才會受人們所尊重,才會擁有尊嚴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