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美
“傾聽與表達”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方式。從信息學這個角度來看,一切信息的輸入過程,就是接納的過程,也就是傾聽;一切信息的輸出過程,就是表達的過程,包括口語表達、書面表達、肢體表達等。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認為的那樣,傾聽是一種多感官交織融通的行為,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聽、看、想、思。傾聽與表達,共同構筑了“共生課堂”。
語文教學,需要打開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作為“傾聽與表達”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驅動性、啟發性的“大問題”,驅動學生的傾聽與表達,從而構筑語文“共生課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傾聽與表達”興趣,調動學生“傾聽與表達”的積極性,讓學生善于傾聽、表達,樂于傾聽、表達,讓傾聽與表達賦予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刻意蘊、道德價值,賦予師生、生生對話的價值。
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筆者在其中的一個“引思環節”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窮人的“窮”從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窮人的“不窮”從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問題賦予了學生充分的傾聽、表達時空,激發了學生的傾聽、表達思維,喚醒了學生的傾聽、表達情感。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自主性、自能性的深入語文文本的探究。學生紛紛從文本中去發掘窮人物質“窮”的語言文字,去發掘窮人精神“不窮”的語言文字。學生從人物的對話中去揣摩桑娜的糾結、掙扎的心理,去補白人物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相互提問、相互啟發、相互辯駁,共同解讀文本。通過“傾聽與表達”,學生開展了辯證性的思維活動,形成了對窮人“物質窮”“生活窮”與“道德不窮”“精神偉大”的深刻理解。
問題是構筑“共生課堂”的重要載體,也是構筑“共生課堂”的驅動力。教師要充分地運用問題,引導學生傾聽、表達,培育學生的傾聽、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傾聽、表達質量,優化學生的傾聽、表達品質。通過學生的傾聽與表達,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促進學生成長。
培育學生的傾聽、表達素養,教師要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傾聽、表達意識,提升學生的傾聽、表達能力。當下的語文課堂,有些學生不會傾聽、不會表達?;蛘呤翘摷俚?、無效的傾聽、表達。教師用“方法”引導學生傾聽、表達,能助推學生理解語文的“言”與“意”,理解語文的“情”與“理”,有效地構筑語文學習的傾聽與表達的“共生課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細化學生的傾聽、表達要求,讓學生在傾聽、表達中抓住重點。
教師用“方法”引導學生傾聽、表達,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專注、警覺,在傾聽中融入自己的思維、想象,在傾聽、表達的時候保持冷靜,既要學會接納,更要學會質疑、反思、批判。
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一課,筆者在課前讓學生主動搜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研討,讓學生了解張思德的人生經歷、犧牲原因等,深入地理解“共同的革命目標”。在教學中,筆者不僅引導學生認識課文寫作背景下的“共同的革命目標”,認識“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還拓展、延伸學生的語文學習,讓學生暢談新時代背景下的“為人民服務”“共同的革命目標”,深刻理解“為人民服務”的主旨。此外,筆者還提出問題:新時代的我們應當如何“為人民服務”呢?以此引導學生表達“新時代的為人民服務”,表達“自己應當做什么”“應當怎樣做”“應當做到怎么樣”等,讓學生深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真諦。在指導學生傾聽、表達的過程中,教師要打通學生的思維堵點、化解學生的思維痛點、消除學生的思維疑點,引導學生通過傾聽、表達,實現對文本的深刻理解。
教師用方法引導學生傾聽、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他人對話,是建構“共生課堂”的重要策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創設一種傾聽、表達的氛圍,融洽師生、生生的關系,讓學生愿意傾聽、表達,樂于傾聽、表達。通過師生、生生的相互傾聽、表達,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形成一種心情舒暢、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的生命綻放的語文學習樣態。
對于學生的“傾聽與表達”,教師要給予積極的、多樣態的評價。對于學生優秀的傾聽、表達行為,教師要通過評價予以肯定。比如,有的學生“注目傾聽”教師就應當予以點贊;有的學生能夠“聽記結合”“聽辨結合”,教師更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傾聽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更是一門藝術。
在教學中,很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處于“失聰”狀態或“失語”狀態,他們往往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封閉心扉,或者左耳進右耳出,或者不經大腦思考隨意表達,等等。教師用評價引導學生傾聽、表達,就要強化學生的傾聽、表達行為,讓學生的傾聽不再“沉睡”或“休眠”,讓學生的表達不再“遮掩”或“搪塞”。
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一課,筆者就有意識地將學生的傾聽、表達與學生的想象結合起來。如課文中提到了“睡夢中的媽媽好溫柔”“睡夢中的媽媽好累”,那么,筆者提出“睡夢中的媽媽還會怎樣”這樣的問題,就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打開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有的學生認為,“媽媽在睡夢中微笑,她想唱首歌給我聽”“媽媽在睡夢中微笑,她想給我講故事”。學生暢談媽媽洗衣服、拖地、輔導功課,等等。借助課文中的“表達空白”,學生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表達。對于學生的合理、新穎的表達,筆者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
總之,在引導學生傾聽、表達,評價學生傾聽、表達的過程中,教師要培育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關系,讓學生耐心、細心、虛心、用心地傾聽與表達。在語文“共生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傾聽、表達,激勵學生傾聽、表達,學生才能樹立傾聽、表達的意識,形成傾聽、表達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傾聽、表達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