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關鍵是要讓學生的“學”真正在課堂上“立”起來。以學生的“學”為起點、“學”為核心、“學”為歸宿,是“立學課堂”建構之核心。教師要積極打造學生“學”的場域,拓展、延伸學生“學”的時空,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的過程。學會、會學、慧學是“立學課堂”建構的三個層次性目標。從“學會”轉向“會學”、從“會學”轉向“慧學”,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充分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建構“立學課堂”,關鍵是要把握學生“學”的起點。把握學生“學”的起點,教師才能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切入學生語文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導引學生從語文學習的“現實發展區”引向“可能發展區”,才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現實水平”邁向“可能水平”。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學生“學”的起點,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發掘學生“學”的創造性。
把握學生“學”的起點,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被動轉向主動、從膚淺走向深刻。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臘八粥》,筆者通過與學生的課前談話得知,學生對傳統文化、習俗等有一定的了解。為此,筆者就從傳統文化習俗導入,講述學生熟悉的清明節的青團、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在此基礎上導出新課:臘八節有怎樣的習俗呢?學生基于已有的經驗,能從“吃”的方面進行回答,臘八節要喝臘八粥。在此基礎上,筆者呈現了《北京的春節》和《臘八粥》描寫“臘八粥”的片段,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鞏固了已經學習的內容,激發了學習興趣,積極投身閱讀活動之中。在自主學習《臘八粥》的過程中,學生能感知臘八粥的色、香、味。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關注寫作內容、寫作方法、生活習俗,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實踐證明,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解讀文本。在語文“立學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好語文教材,把握人文主題,落實語文要素。
在語文“立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學”的起點,把握學生的語文學習具體學情。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的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才能讓教師的語文教學點撥、啟發更為精準。在語文“立學課堂”上,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把握語文學科課程教學目標。
建構“立學課堂”,不僅要求教師把握學生“學”的起點,更要引導學生經歷“學”的過程。經歷“學”的過程,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學會”僅僅能獲得一定的知識,而“會學”則能讓學生獲得掌握文本思考、解讀、探究等的策略。引導學生經歷“學”的過程,教師不僅要精心預設,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生成。
在引導學生經歷“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個體的思考、探究與文本解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展開對話、研討,讓不同學生的觀點、思考等相互碰撞、交融,從而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達成一種共識。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僅僅簡單地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寫作要求,講解寫作的注意點。這樣的教學缺乏“過程意識”,立足于教師的“教”而缺失學生的“學”。筆者在教學中,優化了教學目標、過程,指導學生運用特寫鏡頭、內心獨白等表現方法將自己受到感動、觸動的一瞬間的細節放大。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聯系《慈母情深》《梅花魂》中的相關語段,搭建一個“事件支架”。通過文本中的具體語段描寫,學生能真實地感受到細節描寫的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學”的過程,教師要順學而教,因學而導。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文本,從而有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
語文學科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在小學語文“立學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語用訓練,要激發學生的語用動機,激發學生的語用情感,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積極“學”的應用,能讓學生從“會學”走向“慧學”。教師要為學生的積極語用搭建平臺,提供契機,發掘資源。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小說《橋》《窮人》《金色的魚鉤》等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從小說的文體特點去解讀小說,把握小說環境、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小說改編成戲劇。這樣的改編訓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的主觀能動性。在改編的過程中,筆者這樣啟發學生:與小說相比,戲劇文體具有怎樣的特殊性?學生積極地提煉小說文本中的關鍵信息,探究小說文本的主要情節,通過人物對話、人物旁白、心理獨白等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會積極主動地咀嚼文本,加工文本,豐富文本。“語用”是推動學生語文學習“學”的主動性的“金鑰匙”。
總之,建構“立學課堂”,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催生學生的“學”、引導學生的“學”、驅動學生的“學”。建構“立學課堂”,不僅要求教師立根、立身,更要求教師“立德”“立人”。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生命成長的視角,引導學生的“學”、催生學生的“學”,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才能豐盈學生的語文精神,潤澤學生的語文生命,讓學生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