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龍
統編教材的特色就是雙線并舉,即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組成一個單元。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單元教學過程的設計應體現“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有機聯系;應基于單元視域進行單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形成有重點的、連貫的教學活動序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力求整合教學資源,強調一個板塊內容有語文學習活動的整體提高,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構建單元設計,打破原有的學習模式,讓語文教學在整體創設的目標中有序進行。
在單元教學中,第一要精準解讀單元語文要素,明確單元學習任務;第二要以單元學習任務為導向,建立起單元文本之間的聯系;第三要確定完成任務的步驟或程序,培養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單元編排的特點來組織教學,一定要有全局的意識,聚焦單元核心備課。
例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是“幸福美好,令人眷戀的童年往事”,語文要素是“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語文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四年級“體會作者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繼續學習。通過分析,教師發現以童年作為人文主題的單元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為數不少。如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本單元以往事為主,因此選文多以回憶性的文章為主,課文不僅僅是描寫天真浪漫的童年趣事,還有與童年往事交織在一起的情感,以及對故鄉、祖國、親人的眷戀之情,文本的難度、深度都有一定的提升。
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文本與每個板塊的內在關聯,要了解文本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把一個單元當成一個整體。
例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除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外,還有一個就是“把一件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本單元的習作題目是《那一刻,我長大了》,要求寫一件自己成長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還要把自己受到觸動的那一瞬間寫具體,記錄當時的真實感受。這里提到兩方面的習作要求,一是敘事的過程要“寫清楚”,一是重點部分要“寫具體”。“那一刻”之前的敘事,都是為“那一刻”發生的情感和心理變化服務的,而情感和心理變化的描寫和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細節的描寫。比如,《少年閏土》一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寫了魯迅家要辦大祭祀要找人幫忙的事,似乎和少年閏土的趣事關系不大,那么這一自然段可不可以去掉呢?
大家一起看看這段文字,魯迅對閏土外貌的描寫很有特點: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作者為什么抓住了閏土的圓臉、小氈帽、銀項圈,而不是像我們描寫人物那樣,寫人物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呢?這里也是非常值得學生思考的。魯迅對閏土十分喜愛,對他的到來萬分期待,因此會悉心觀察閏土的外貌,所以才能準確地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首先,紫色的圓臉,第二自然段說到“我”是少爺,家境也好,家里正月要祭祀人手不夠,所以請了閏土的父親來幫忙,閏土家里的條件一般,他的父親要靠給有錢人家打工為生,所以他會營養不良而導致臉發紫。戴小氈帽是當地人的生活習慣,閏土頭戴一頂小氈帽,表明閏土的身份是窮人家的孩子,學生也可以結合課文的插圖進行理解。閏土“頸套銀項圈”則與風俗、與當時的政治形態有關,教師可以請學生課前搜集魯迅創作《故鄉》的背景,從兩個層面去理解。一是父親怕失去這個兒子,所以用銀項圈套住他,是一種迷信風俗。另外,銀項圈是套在脖子上的,文中的“銀項圈”暗喻閏土深受封建道德思想的枷鎖束縛。
除了對閏土外貌特點的準確描寫外,魯迅還通過對閏土捉鳥時“掃出、支起、撒下、只一拉”四個簡單的動作描寫,準確地刻畫出閏土聰明能干的形象,把閏土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學生從閱讀教學中得到借鑒,再來分析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那一刻”是一個細節,是一個特寫鏡頭,是一幅畫,是一個動人的瞬間,是“真善美”的凝聚,是“假惡丑”帶給人的震撼。教師從一個小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關注一個細節、一個情節,然后把它寫深、寫透,寫出真切的體會和感受。
本單元的閱讀與寫作是密切相關的,不僅在“童年”這一主題上,幾篇選文從內容上也都是回憶的童年往事,學生在寫作時可從中學習經驗。比如《古詩三首》的課后習題有一道選做題——根據古詩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的一首改寫成短文。這里的改寫不是翻譯,而是如何將它寫具體。
從單元視角出發,立足整體打通教學之間的認知連接,形成一條清晰明了的訓練鏈,這是教師在備課中的指導思想。
教師在教學推進中應該關注教材的橫向與縱向的編排體系,將散落在不同階段及同一單元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上加以遷移,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語文學習的規律,在歸類鞏固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以“成長故事”為人文主題,語文要素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和“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本單元是嶄新的閱讀策略單元,目標指向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從單元的交流平臺入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梳理、總結批注的角度、批注的方法、批注的作用。本單元的課文《牛和鵝》《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陀螺》,寫作各有特色,批注方法也各有側重,目標指向是一致的。
本單元的批注,對于學生來說并非學習的起點,學生平時對課文的圈圈畫畫、詞語解釋其實都是一種批注。比如,三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課文就有了旁批,這種旁批就是批注。
本單元的另一個語文要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在整個小學階段是有序推進的,教師要采取前后勾連的策略,落實語文要素的學習。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人文主題,聚焦語文要素,立足單元視域進行整體設計,系統地安排單元各部分學習內容,使單元各部分學習活動能夠協同一致地服務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