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語文教材不過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貫通融會,練成閱讀與作文的嫻熟技能。”葉圣陶先生這一論述,看上去就一句話,可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落實起來,教師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一句話能辦到的。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選入的課文都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是學生開展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的重要載體。每篇課文中可作為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的內容有很多,需要從中選擇哪些內容作為例子,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才能確定。首先是一篇文章編入教材成為一篇課文后,就承載著編者設定的教學目標任務,也是教師在研讀課文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此外課文中值得關注的還有課文內容或語言表達方面適合學生學習的獨到之處。教師從這些方面研讀課文,就能順利地找出一篇課文中適合學生學習的例子。
如教學《花鐘》,這是一篇具有濃厚科學意味的文章,作者從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說起,在探索出原因后,介紹了植物學家造出“花鐘”的趣事。文本中的字、詞、句、段、篇等內容,有很多是值得學生學習的知識點,甚至課文題目也很有新鮮感。但是,一篇課文可以列入教學目標的內容是有限的,重點只有一兩個,這就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研讀工作。一是從課文承載的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出發,尋找文本中的對接點:課文前兩個自然段中的泡泡提示語和課后練習提出的要求,都指向“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大意”的學習目標,由此確定抓關鍵句理解段落是課文需要發揮例子作用的重點。二是課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現了多種花兒綻放的描寫很有特點,以擬人運用為主,值得學生學習和遷移運用。三是課文最后說植物學家造成了“花鐘”,如果你按照這一想法,能不能也造成花鐘呢?這樣的問題與探究,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發展。教師選擇這樣三個層面作為《花鐘》一課可以作為“例子”的內容,能夠從單元、學段和長期的角度體現學生學習的目標需求。
盡管每篇課文中能夠作為學習內容的知識點有很多,但是,教師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后,就可以舍去學生已經知曉的內容,放棄學生不適宜在本課學習的內容,聚焦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讓課文例子能夠發揮關鍵作用。
如教學《金色的草地》,這是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觀察”是這一習作單元訓練的核心目標,但是觀察的學習不是從這一課開始的,二年級學習的課文《畫楊桃》中就有觀察楊桃形狀的活動,還有看圖寫話也離不開觀察;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生在《搭船的鳥》一課學習了留心觀察的方法,重點是觀察動物活動的方法。留心觀察、仔細觀察、觀察動物等是學生此前已經積累的觀察方面的知識與方法,也是學生在《金色的草地》一課中進一步學習的起點。在《金色的草地》一課中,學生觀察目標方面的最近發展區,在于觀察植物的特點和在連續觀察中發現變化。
教師在研讀課文和學生的學習起點后,能夠進入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看上去還有不少,仍然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進行精心取舍,達到突出關鍵與重點,保證學生的學習能夠實現一課一得的保底目標。
如教學《觀潮》,這是一篇很有特點的景物描寫的散文作品,介紹了農歷八月十八這一天錢塘江觀潮的盛況,既寫到了觀潮的人,又突出了潮頭的壯觀。在字詞句等基礎性語文學習內容之外,課文中可作為知識點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從表達順序看,課文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順序寫的;從文本結構看,課文采用的是總分式結構;從表達效果看,作者采用第一人稱表達,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課文承載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看,是要體會大潮來時的畫面壯觀美。教師需要權衡教學需求,采取刪繁就簡的策略,確定教學目標:一是基礎性目標,認識課文中出現的12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背誦第3自然段;二是發展性目標,把握課文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抓住潮來時的描寫邊讀邊想象壯觀震撼的畫面。這樣的教學設計就能充分發揮課文作為例子的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課文作為例子的作用,讓學生從課文例子中學習知識與方法。